团队建设进行时(101)| 基教所专家团队赴金山区开展“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科教学变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研讨活动

作者:发布时间:2024-11-13

2024年11月7日,华东师大基教所联合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金山区教育学院举行了“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科教学变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专题集中研修与分组研讨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有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黄书光教授,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教授,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向阳教授,基教所所长助理、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基教所办公室主任徐继节老师,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教授,教育学部副主任刘世清教授,所长助理、基教所研究员李林教授,基教所研究员董轩教授、杜明峰副教授。参加此次活动的金山区教育学院专家有唐连明、金丹、王芬、蔡俊杰、张懿。此外,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华东师大基教所的部分硕博士研究生。

一、专题集中研修

11月7日上午,由金山区教育局基教科金龙科长主持的专题集中研修活动顺利进行。此次活动汇聚了金山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行动项目中23所学校的研究团队成员。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教授,为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学校的教师团队带来了题为“融合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怎么理解?怎么处理”的专题讲座。王教授首先强调了课程开发中认识权力边界的重要性,并回顾了过去课程建设的变迁历程,同时指出了当前时代背景下融合教育所面临的新诉求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随后,讲座围绕融合教育中的课程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王建军教授详细解读了国家提出的“大概念”和“跨学科”理念,阐述了课程内容应如何从单纯的呈现知识转变为赋予知识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知识。讲座的尾声,王教授着重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内聚力量,提倡利用现代技术资源来推动教育创新。他鼓励教师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全新要求。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四耕研究员就“学习图景与课程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讲解。他首先阐述了学校整体课程的四重核心意蕴,这包括显性的课程结构与隐性的课程逻辑,以及点状的课程要素与流动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杨四耕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学校在进行课程探究时,通常遵循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显性的分析序列(显析序),二是隐性的缠绕序列(隐缠序)。这两种方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设计的完整过程,即在“隐缠”与“显析”的不断交替中逐步完善和优化。接着,杨研究员强调了把握新时代课程改革脉搏的重要性,并指出强化课程治理的国家意志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时代特征。他提出,学校课程设计应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向课程自觉的3.0变革形态转型。这种变革形态具有长时间规划、大架构构建和高专业性要求的特点,是新时代课程设计的必然选择。最后,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如何扎实落地,杨四耕研究员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学校课程逻辑为例,详细讲解了关键的实施步骤和策略,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和启示。

二、五育融合学科教学变革行动项目研讨活动

11月7日上午,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科教学变革行动项目的分组研讨活动同步推进。6所项目学校的分管领导及骨干教师团队积极参与。活动采用分散研讨与集中分享结合的方式,深入交流了各校的教学变革实施方案。

第一实验小学以“构建以‘融’为美的教学新样态”为主题进行汇报,介绍学校秉承“以美育人,和谐共进”理念,通过五育融合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教学目标、资源、方式及评价等多维度的融合创新。针对学校的改革基础与困惑,鞠玉翠教授与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入研讨,明确了以美育为核心融合多育推进教学变革的思路,挖掘了“童心”、“灵趣”等项目亮点,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围绕学科核心规则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增加评价中的融合度指标。

朱泾小学在研讨活动中以“‘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为题进行了汇报。该校围绕“五育融合”理念,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拓展了教学内容,构建了融合教学模式,并实施了促进融合发展的评价机制。作为实践案例,朱泾小学展示了跨学科主题课例《BMI知多少》,该课程融合了数学、科学与体育三门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核心素养。华东师大基教所宁本涛教授对该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实践“五育融合”方面具有创新性。他建议朱泾小学在推进此模式时,应强化价值观的引领,丰富跨学科主题,并融入科学学科。同时,宁教授还鼓励教师加强“五育融合”理论学习,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实现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朱行小学在研讨中以《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为题进行汇报,旨在通过项目提炼设计路径、积累课例,优化创造力评价体系,并展示学生成果。同时,以小学文言文教学为例,分享了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华东师大基教所黄向阳教授对此给予肯定,强调项目化学习旨在打破分科教学边界,让学生理解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刘世清教授建议学校进一步凝练特色,形成可操作的创造力培养模式,并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金山区教育局德育发展中心主任胡卫东则提出,应将创造力培养融入常规课堂,超越项目化学习的框架。

亭林小学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介绍了其“主动课堂”的实践探索,包括办学理念、育人理念、行动目标及推进计划,并重点分享了语文课例作为改革案例。基教所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针对性指导。黄书光教授强调,在“五育融合”变革中应体现学科素养,课堂教学不必五育面面俱到,需有所侧重。董轩教授则建议用图谱呈现纲要内容,增强逻辑性和直观性,并建议未来围绕重点学科开展育人实践改革。

兴塔小学秉承“以球育人”的办学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具身体验式”的基本范式与教学策略。接着,学校分享了“火车票”语文识字园地的课例,展示了其教学创新。华东师大基教所的李林教授对兴塔小学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工作具有延续性、整体性和专业性。同时,杜明峰副教授也对兴塔小学的课例表示赞赏,认为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成功连接了学生的个人经验与广阔的世界,这与当前跨学科、校本化、主题式的教学主流趋势高度契合。

张堰小学介绍了其“正心立人 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正心少年”,并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正心课堂2.0(“I课堂”),采用“学生先学、自主合作、引导评价、关注生成”的教学策略。随后,学校三位老师与华师大基教所专家就如何整合五育融合理念到现有课程改革中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们肯定了张堰小学对“正心”理念的提炼,并建议进一步挖掘其内涵。王占魁教授指出需明确教师在“五育融合”学科教学变革中的具体目标,程亮教授则建议“I课堂”应结合国家政策与校本特色,并从“i”到“以生为本”进行阐明。同时,他鼓励学科教学组教师明确课例变革的抓手,并建议学校进一步确定教学案例在目标和内容上如何凸显“五育融合”的素养关联。

在集中研讨环节,各校分享了与专家团队的研讨成果及未来规划。一实小梳理了美育概念,形成“以美带全”思路,并深挖“童心”内涵,将其融入培养目标。朱泾小学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结合学校理念和育人目标,总结了教学变革的目标与计划,并展望深入推进“五育融合”教学模式。朱行小学总结了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学科项目化学习,阐述了当前不足与研究展望,旨在打造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品牌。兴塔小学计划进一步明晰学校理念、教学变革基础与课堂教学,以指向深度学习,达成提升管理、丰富教研、改进设计、变革课堂、改革作业、完善评价等六大目标。张堰小学将深入挖掘“正心”教育理念和“I课堂”内涵,再梳理合作学习流程,以充分发挥教师在“五育融合”教学变革中的多功能作用。

三、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行动项目分组研讨活动

下午,金山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行动项目分组研讨活动举行,教育学院专家唐连明、金丹、王芬、蔡俊杰、张懿参与。5所项目学校(朱泾小学、朱泾二小、松隐小学、张堰小学、廊下小学)的负责人及团队深入参与研讨。专家团队分组交流了各校“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方案,学校结合专家前期反馈,分享了修改情况并提出困惑,共同研讨。

朱泾小学汇报了“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雷锋家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以“服务他人,成长自己”为办学理念,旨在实现“像雷锋那样做事做人”的核心目标。鞠玉翠教授和黄书光教授首先对方案的基本结构和规范提出了建议,随后双方围绕培养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模式等展开研讨,明确了课程板块间的关系,校本化解读了国家“三有”培养目标,并提炼出“榜样”课堂的教学模式。

朱泾二小根据专家批注意见进行了详细回应,汇报了修改思路和内容,并提出了当前困惑。专家团队宁本涛教授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应关注“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以德育为基础,结合学校特色进行设计。刘世清教授建议从办学理念到育人目标再到课程目标应有清晰脉络,并推荐用图谱形式呈现以增强直观性和逻辑性。金山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金丹指出,需平衡统一框架与学校特色,制定既符合规范又体现学校设计的课程方案。

松隐小学根据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先前的建议,汇报了《办三“Z”教育 育礼乐少年——松隐小学“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方案》的修改进展,涉及体例、政策背景、关键概念阐释及校本课程特色等方面,并提出了修改中的困惑与难点。随后,华东师大基教所黄向阳教授以《跨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一种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的可行方案》为题,建议优化SWOT现状分析、将校本课程融入各科教学而非独立开设,并从教学、指导、训练、管理等多层面展开课程实施。董轩教授则提议修改标题、增加阶段性目标,并结合词云图完善SWOT分析。

张堰小学根据华东师大专家指导,修改了“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方案,确立了“正心立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及“正心”课程体系,旨在培育品正、学正、行正的正心少年。杜明峰副教授肯定其体系完整性,建议进一步明确“正心”是过程还是结果,并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凸显特殊性。李林教授赞扬了学校问卷收集工作,提出“正心”不仅是课程体系目标,也是学校育人目标,建议全校师生共读《礼记·大学》以理解传统儒家育人思想。金山区教育学院专家蔡俊杰建议细化正心育人与五育融合的关系,重新考量三级课程及与课堂的关系。

廊下小学根据上一阶段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评估反馈进行了修改,特别设计了毕业生形象,旨在达成“智慧型学生”的教育目标。学校秉承“开智启慧,育人为本”的理念,总结了十三项“智慧型小学生”标准以完善课程体系。王占魁教授建议学校延续“开智”传统,挖掘严复“开民智”思想以指导办学理念顶层设计。程亮教授则建议学校仔细考量“智慧型学生”目标,在课程设计结构图中明确目标层级,展现从国家、地方到校本课程的逐步落实。

下午分组研讨结束后,杜明峰副教授对“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整体进展、难点及近期计划进行了全面解读。他强调,项目已超越调研阶段,经过与学校的多次沟通、研讨和磨合,初步涌现出许多优秀课程设计案例。杜副教授鼓励各校团队积极应对挑战,将“五育融合”作为衡量标准,评估当前基础,明确发展起点。

本次活动构建了区域项目学校与专家团队的学习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不仅促进了项目学校间的经验共享与互鉴,还实现了专家智慧与实践经验的有效融合,为“五育融合”项目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中,各方聚焦教学变革的重难点进行热烈研讨,取得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为项目学校完善“五育融合”教学变革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提供明确方向和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区域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增添新动力,为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