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人类能够成熟吗?对未来研究前沿的审思

作者:发布时间:2023-05-30

2023年5月24日13: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联合主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1113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世界知名未来学家、教育家,法国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商学院、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和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瞻与未来素养研究中心前主任瑞尔·米勒(Riel Miller)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担任与谈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教育学系副系主任李林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多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本次讲座。


图片

瑞尔·米勒(Riel Miller)先生作报告

图片

卜玉华教授担任与谈人

图片

李林副教授主持讲座

图片

讲座现场

瑞尔·米勒先生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人类能够成熟吗?——对未来研究前沿的审思”。围绕此主题,他首先指出未来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一种运用未来看待当下的能力。他认为未来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预测型未来研究,一条是预期素养型未来研究。他阐述了他支持后一种未来研究的理由,并指出只有在此意义上面向未来,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知与不知,以及“不知”的积极意义,人类才能够真正走向成熟。接着,他指出人们的未来观大多数基于过去经验的判断,因此未来通常是“过去的未来”,不是新的、不同的过去和现在的未来,也是预测论未来观的表现。为此,他重点深入浅出地指出以想象力作为未来素养的未来观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说明了想象力与研究未来的工具——预期系统及其过程(Anticipatory System and Processes)的内在关系。接着,米勒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未来素养实验室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最后,他指出未来研究需要用“已知”和“未知”两条腿走路,并引用了《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进一步阐释他的未来素养观。

卜玉华教授首先谈了她对瑞尔·米勒先生的未来观和“未来素养实验室”基本原理的理解。她指出,米勒先生的报告让她清晰了两点:一是人们的想象力、预期系统和过程,何以是未来研究重要对象与方法论;二是如何把未来素养试验室作为研究工具帮助人们重构自身的未来观,让不可见未来可见化。她还指出米勒先生的报告启发在于:未来素养的获得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运用未来从而创造自己更好的未来,对于每一个个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图片

与会人员交流互动


讲座活动最后环节是现场互动。与会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和米勒先生进行了多元对话,话题涉及为孩子准备未来的挑战性、直觉感知和想象力的区别、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对想象力的利用、预期系统使不可见可见化的原理等等。


此次讲座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从米勒先生的报告中深受启发,拓展了对未来研究的视野,深度理解了研究未来的重要意义与基本方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