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新基础教育”研究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开始酝酿和萌芽,开启了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研究之路。自此,研究者们孜孜不倦,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二十年前,“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公开表明创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自觉之志,致力于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两个里程碑事件,集中体现了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现代化和思想本土化的不懈努力。
10月20日,为纪念“新基础教育”研究三十年来的探索历程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二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全面总结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蓝图,“‘新基础教育’研究30周年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周年纪念与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联合协办。本次会议得到理论界、实践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硕博研究生等近800余人参加了现场研讨,线上直播近4万人次观看。
01
开幕式
回顾三十载历程展望教育发展的未来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分别致辞。四位领导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其在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主持开幕式
梅兵书记指出,叶澜教授领衔开展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华东师范大学“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学脉传统和学术品格的宝贵传承与生动写照。三十年来,“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深耕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叶澜教授及其团队用“育生命自觉”的传统智慧,为我们奠定了教育的新价值观,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张权巡视员认为“新基础教育”开创了学校整体转型的新模式,改变了众多师生的生命状态。“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话语体系,还成功地将中国教育学推向了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教育的智慧与力量。杨振峰副主任强调,“新基础教育”自提出以来,始终秉持“立足基础教育,回应时代挑战,提升教育质量”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契合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难题等提供了宝贵启示。袁振国主任指出“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立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教育设计,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叶老师和其核心团队将继续扎根大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致辞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通识教育科学名誉教授Dietrich Benner,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兼新西兰政府首席教育顾问Stuart McNaughton,以及德克萨斯A&M大学教学、学习和文化系教授Cheryl J.Craig四位专家专门为本次活动发来了视频贺词。他们高度评价了叶澜教授的学术敏锐性和学术观点,并高度赞赏了她在课堂质量、班主任角色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探究精神和开放态度。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作了题为“‘新基础教育’三十年:历史回溯与时代贡献”的报告。李政涛院长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与观念体系,回顾了30年来的历史谱系与发展脉络,探讨了其核心特质与时代贡献,并对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作展望,引发与会者的深入思考与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发言
开幕式最后,大会致敬了“新基础教育”研究首创团队“五朵金花”:叶澜、卢寄萍、吴玉如、左焕琪、李晓文、吴亚萍,以致敬她们的开创性贡献,彰显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传承精神。
五朵金花合影
02
主会场汇报
回溯历史贡献分享实践探索
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校长和区域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分享。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燕琴,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等深情叙述了自己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成长历程,引发了现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深切共鸣。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锋,浙江宁波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晓娜分别阐释了学校在教研模式、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示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转化落实。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清江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戚桂荣,山东淄博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广东佛山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志衡等,分享了如何区域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经验历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叶婷,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路栋、云南昆明萃智教育集团理事长蔡永佳,广东深圳光明区马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晓珊等则以本校为例阐释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具体实践。这些报告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主持
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燕琴发言
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锋发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叶婷发言
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发言
江苏淮安市清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清江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戚桂荣发言
广东深圳光明区马田小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晓珊发言
山东淄博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发言
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路栋发言
浙江宁波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晓娜发言
广东佛山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志衡发言
云南昆明萃智教育集团理事长蔡永佳发言
03
分论坛研讨
深入交流六大领域共谋教育发展新篇
下午,大会分为6个平行论坛展开深入研讨,分别是:区域发展、教研工作、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与教师发展、学生工作与班主任发展、学派青年。与会者在研讨中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大家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形成了从理念到方法的系统框架,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也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30年来的持续探索与团队努力,尤其具有启示意义。研讨现场充满了理性与真诚、多维的肯定与更多的期许。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伍红林教授
随后,李政涛教授和卜玉华教授代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共同为18所新增“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和8所新增“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授牌。
04
总结展望
凝聚三十年智慧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最后一个环节,“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作了题为“‘新基础教育’三十年:转型与创新”的大会总结发言,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枬为主持人。叶澜教授从四个方面回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历程:出发的初衷、研究过程与策略、主要成果及未来展望。她强调了对“时代精神”和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目标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以及研究日常化的重要性。叶教授指出,“新基础教育”创造了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新经验,培养了教育改革骨干力量,形成了新时代学校变革理论和中国教育学派。展望未来,她呼吁研究继续扩展与深化,推动自主创新的学校教育,坚定不移地扎根大地,追求青松般的坚韧与成长。
“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
本次研讨会是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30年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基础教育”30年的持续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教育学人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实践领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