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年的重要节点。为回顾走过的历史征程,展望、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励各区域、各学校积极自主地推进“新基础教育”实践,深化“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建设与发展,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办了“‘新基础教育’研究30周年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周年纪念与研讨会”。会议共分为两天,第一天的主题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第二天的主题为“‘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协办。此次会议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十周年庆的活动之一。
2024年10月19日,“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有近百人,整个会场济济一堂,座无虚席。参会人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特邀的会议嘉宾。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诗亚教授,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周谷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扈中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郝文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斌贤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郑金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涂艳国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金生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邓宗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范国睿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率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伟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副院长阮成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王鉴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元祥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旭东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和学新教授等。
二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教育学系的领导与部分教师。他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学系党支部书记刘世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忠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教育学系副主任程亮教授、李林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朱益明教授、王占魁教授等。
三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成员及叶澜教授的学生。他们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人、研究院名誉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吴亚萍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枬教授,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伍红林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杨昌勇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易连云教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侯怀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家成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张向众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德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永教授,复旦大学徐冬青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袁德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伟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周志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庞庆举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施红亮等。
四是全国各地自发赶来的教育学者,报刊杂志的编辑和研究生们,约50人。
开幕式
全天会议由四大议程构成。第一项议程是开幕式。这个议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教授主持。
开幕式第一环节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陈霜叶教授致辞。陈霜叶主任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诞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们致力于从中国教育实践出发,探索中国自主式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骄傲,更是中国教育学界学习的楷模。她期待“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第二环节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代表“生命·实践”教育学团队,对学派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他向与会学者说明了:什么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从哪里来?“生命·实践”教育学有何特性?“生命·实践”教育学走到哪里去?四个问题。最后,李政涛教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未来将追求更高境界、更多对话,为时代、为中国、为教育学、为中国教育学、为人类学科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共同体做出更多知识贡献、理论贡献和学科贡献。
主旨报告与圆桌对话
会议第二议程和第三议程分别由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构成。第二议程安排在上午,其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分别由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伍红林教授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主持;第三议程安排在下午,分别由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家成教授主持。
全天的研讨会,学者们围绕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和“生命·实践”教育学,重点讨论了如下五大基本问题。
第一,“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论特质与价值追求。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邓宗怡教授从英、美、德等国家当前教育学发展状况分析出发,对比式地说明,叶澜教授领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强调“实践”“教育”“生命自觉”等,与这些国家一些学者对“实践”“教育”“生命”的强调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回归教育本身探索教育学的内在逻辑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从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时代价值出发,高度评价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他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示范性的重要意义。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金生鈜教授指出“生命·教育”实践学派的“生命、实践、教育”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内在关联的,三者是协同聚合体的关系,也是相互激发、共同改进中的交互性存在,这使得“生命·实践”教育学突出了生命自觉与世界化、教育化的关系,超脱于以往的生命哲学,打开了生命成长由实践和教育展开的弘广的新关系、新风景、新视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指出,叶澜教授带领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突破了传统简单的身心“二元论”观点,避免了“生命”割裂的困境,承认生命成长的整体性和内发性,为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元祥教授从叶澜教授指导自己论文谈起,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有历史感的、有现实感的学派;“生命·实践”学派的内容既是理论的实践也是实践的理论,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构造;“生命·实践”教育学提出的教学“价值论”“过程论”“评价论”对深化课程教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生成条件与学术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围绕“为什么会有‘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旨在何为”“谁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还可以做什么”四个问题,阐释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斌贤教授在对比了世界上的教育改革实验后认为,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中国坚持了三十年,这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均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根据自身的参与和观察,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在经历了“萌发”“探索”“建树”“走向”四个阶段的发展后,在未来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并表示他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三,“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路径特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从提出背景、核心要义、学术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叶澜教授提出的“具体个人”概念,认为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深化了教育学关于“人”的概念内涵问题的反思,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副院长阮成武教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生命”概念没有局限于“教师生命”的专业发展,而是在“生命整全”意义上对教师发展内涵实现了重构与跨越。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诗亚教授从“生”字的中国文化词源切入,生动地诠释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旨要义,以隐喻的方式指出了这个学派扎根中国现实土壤进行内生式探索,孕育出具有中国泥土气息的学派思想与实践成果的重要价值。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王鉴教授围绕个人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渊源、学习“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历程、学习“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他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回答了怎样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入实践,最后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奔赴的问题,探索了一条中国教育学研究开展原创性、自主知识体系的创建的可行之路。
第四,“生命·实践”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贡献。
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周谷平教授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从理论逻辑上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的生动诠释和充分体现;从实践逻辑上来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双向奔赴,在长期的探索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充分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家精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郑金洲教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带来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语上的革命,创造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新范式,推动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开启了当代中国教育学主动建构学派的风气,培养了一批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有生力量,极大地扩大了当代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旭东教授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具有强烈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自觉,始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这种意识和行动方式是中国教育学人的学习榜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和学新教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坚持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关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原创性的概念,对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邓宗怡教授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既有对德国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超越,也有对英美国家教育学的突破与超越,是对教育学独立性尊严的探索,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第五,“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学人的教育家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扈中平教授指出,叶澜教授及其团队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教育家”精神,更是一种教育学家精神,这种教育学家精神在叶澜教授及其带领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体现为“为教育而教育的境界”“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上天入地的学术追求”“独立的人格品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范国睿教授指出,叶澜教授的“教育学人品格”体现为,基于反思和批判的理论创新,基于教育情怀、激情、热情和诗情的实践关怀,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坚持,在这种“教育学人品格”指引下,叶澜教授改变的不只是教育学,更是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生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认为叶澜教授身上充分体现出了教育学人思想与实践的统一的理性样态,体现出民族与世界统一、时代与历史统一、成人与成事统一的价值立场,在定型与发展、守成与创新相统一的层面上真正实现了自我的超越。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郝文武教授认为,“生命·实践”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家精神,我们要学“生命·实践”精神做理论联系实践、顶天立地的教育学人,做焕发、唤发、提升生命活力的教育学人,弘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育家精神。东北师范大学率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伟教授以“引领、指导、跟随”为题,讲述了叶澜教授在学科发展特色、理论研究、发现儿童等方面对自己的启发,并表示没有叶老师及全国教育理论界的支持指导,没有教育基本理论,没有扎根田野十年,不可能提出“率性教育”,不可能提出保护天性、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观点。
会议总结与答谢
主旨汇报和圆桌对话结束后,第四个议程是会议总结与答谢。“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人、研究院名誉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致答谢辞。她首先对今天参加会议的朋友们、同仁们、学生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接着她向与会学者解释提出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缘由。她说,在新世纪之初,自己意识到“一个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学派”,中国教育学者要自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要突破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学术殖民的心态,要回归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有信心和自尊的传统中去。虽然这些声音不一定对,但只要有独特想法就是一种贡献,于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由此而萌芽。同时,她还解释说自己个人的习惯是,自己提出一个想法就会践行,而不是仅仅让他人践行。之后,叶澜教授倡议,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欢迎更多的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加入到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研究之中,让中国本土化的教育学能够持续生长,以至生生不息!
李政涛教授作总结发言。李政涛教授表示,教育学是有温度的,是有体温的。这种体温来自于生命体验,来自于教育学的情怀,来自于深厚的情谊。正是因为大家秉持着共同的教育情怀,才会有今天如此深入、如此纯粹的学术探讨会。李政涛教授表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将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再出发、继续出发、生生不息!
会议最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诗亚教授有感于研讨会真挚、融洽、感人的氛围,即兴赋诗一首:萧瑟又临霜,秋风酒蕴藏。群言慷慨赋,丹桂晚来香。张诗亚教授祝叶澜教授健康长寿,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越来越好。
回顾过去,“生命·实践”教育学在叶澜教授的引领下,历经二十载风雨兼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中国教育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学派二十年辉煌成就的回顾与梳理,更是推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展望未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将继续立足时代、立足中国,持续推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学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