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41)|华东师大基教所举行“五育融合”项目内部交流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07

10月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召开了“五育融合”项目内部交流会。所长李政涛,副所长黄书光、卜玉华,《基础教育》杂志副主编张国霖,研究员鞠玉翠、杨光富、蒋纯焦、王丽佳、董轩、刘世清、游韵、张礼永、杜明峰、李栋,办公室主任徐继节参加会议。会议由李政涛所长主持。

会议伊始,李政涛所长对于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并表明本次“五育融合”的交流会将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其一是各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者、指导者在参与金山和泸州“五育融合”项目过程中自身的成长与变化;其二是在五育融合项目推进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的困惑与建议。

随后,华东师大基教所的专家学者结合在上海金山和泸州江阳参与的教学调研和指导经历,就以上两个主题展开了分享和交流。

李栋博士认为一线学校的需求是具体的实施规划,这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具有一定挑战,并针对评课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杨光富副教授认为“五育融合”项目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五育融合”理论的提升,同时他也提出建议:学校可以利用集中公开课的方式推进项目;华东师大基教所可以出版相关专著扩大影响力。

王丽佳副教授认为对于她自身来说,深入课堂可以将实践中的案例与理论联系起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将理论的议题和实践的问题转化为行动研究,可以促进一线课堂教学。王丽佳副教授也针对评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国霖副主编认为项目推进的过程是团队协作、达成共识、共同推进的过程。他提出建议:五育融合的推进要抓好课堂,也要跳出课堂,要在教育系统中推进“五育融合”。

游韵副教授认为在深入中小学实践的过程中,她不但收集了许多本土案例,还加深了对于“五育融合”的理解,促进了自己利用“五育融合”的视角去评课,她还指出自己与种子教师交流较少的问题。

张礼永博士认为“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拓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也使自己开始重新审视大学和中小学的关系。同时,他指出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线教师需要短期内见效的框架,而“五育融合”是一种长期的教育追求这一内在矛盾。

刘世清副教授认为听、评课是很好的交流分享的机会,他在这一过程中受益良多。同时他也指出“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要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变革联系起来。

蒋纯焦副教授认为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教师怎么教学,还要关注学生怎么学习。他认为“五育融合”是全方位的指导思想,可以多角度思考“五育融合”的推进,形成“五育融合”的整体氛围。

杜明峰博士认为自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在评课这一方面只是有一定的框架,还未形成“五育融合”的体系。他还指出“五育融合”的课堂需要标准,也需要一些确定性的追求。

董轩副教授认为在“五育融合”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自己收集了许多案例,也将案例和本专业的思考进行了联结,他认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种子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鞠玉翠教授认为“五育融合”在理论上面临许多争议,在实践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她指出“五育融合”这个项目的许多相关问题有待深入挖掘,“五育融合”的推进也绝不能仅仅依赖课堂。

卜玉华教授认为“五育融合”的推进既要尊重知识自身的逻辑,又要以育人作为追求的目的。她举出欧洲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的例子,为推进“五育融合”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卜玉华教授建议对“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

黄书光教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这个理念的合理性,并提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关注骨干教师的声音,重视小组研讨的方式。他还指出“五育融合”不要成为一种表演,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会议总结阶段,李政涛所长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五育融合不仅是一个课题、一个项目,还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中国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然后,李政涛所长对会议中提及的听、评课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以及五育融合的内部逻辑问题进行了回应,李政涛教授举出自己在读博士时向叶澜教授学习评课的经历,指出评课高手不但要是鉴赏家,还要是批评家,同时也应该是能为上课老师提出改进重建的具体方案的建筑家。李政涛教授将自己练习评课的经验总结为模仿对象、全程实录、复盘揣摩、反思重建这十六个字,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研究团队成员。

李政涛所长还分享了自己对于“五育融合”这一项目的初心:一是五育融合是一个课题一个项目,这项任务需要大家共同来完成。二是要推动团队的协作。团队的成果不是每个人的成果拼凑而成的,而是团队成员围绕这个项目做出来的。三是带动学科建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科载体、学科责任和使命,要将社会服务、到中小学做教改转变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的动力。五育融合是一次推动学科建设的尝试。四是推动学术成长。李政涛教授希望青年教师能通过参与这个课题实现各自的成长。

最后,李政涛教授指出研究团队各个成员都应该成为“五育融合”研究中的学习者,共同成为“五育融合”项目中的改变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这个项目达到研究的初心。最后,李政涛教授表示关于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机制、评课流程也将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