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在文科大楼1113室联合举办了讲座“促进更可持续性未来的民间学习:一个探索性概览”(Grassroots Learning for More Sustainable Futures: An Exploratory Overview)。本次讲座由堪培拉大学高级讲师和研究员Ann Hill担任主讲人,教育学系游韵副教授主持,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担任与谈人,二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Ann Hill首先介绍了自己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缘起。作为一名拥有欧洲血统的白人女性,她对如何才能解绑自己潜在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考方式倍感好奇。为克服西方传统中线性的、强调逻辑的简洁思维方式与混沌现实之间的矛盾,她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置于跨学科的交叉地带,并认为这对于思考和想象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十分重要。因此她会与艺术家、艺术教育学者、教师、花园管理者等不同领域的人们一起合作“学校社区花园项目”(school community gardens),将艺术、创造性追求、自由思考与逻辑思考等联系起来,构想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
随后,Ann Hill介绍了她曾参与和正在参与的一些研究项目。介绍的过程中,她重点传达了以下几点主张。第一,面对只习惯于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学生,她的主要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跳出人类中心,将人类视为大千世界的物种之一,将自身置于与其他物种一起生存的共同世界(common world)中,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无法与其他物种分开。第二,面对极端气候对澳大利亚的影响,以及目前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她认为应重新思考世界前进的模式或方式,而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则是与本土知识体系重新建立联系,延续了八万年的澳大利亚本土知识体系蕴含着人类与土地共存的智慧。第三,基于第二点,Ann Hill谈到了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发展机构和社区组织者需要向“民间”(grassroots)学习,即重视在一片土地(country)上扎根成长起来的人们可持续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并为这样自下而上的民间学习(bottom-up grassroots learning)创造机会。她以新西兰基督城(Christchurch)的灾后重建为例,为大家进一步解释了何为民间学习。
最后,她和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最近在撰写的一篇论文。她认为,若想改变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等的思维方式,让自下而上的学习发生,关键是要创造可能性的条件(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即为人们创造机会,使得“向民间学习”这一事件有更多的可能发生,如创造情感条件(emotional conditions),使得人们有机会转变对本土知识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为何让这样的学习发生如此重要?她与在座师生分享了澳大利亚土著的时间观。澳大利亚土著对时间的思考方式或许能启发我们用更长线的思维来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当我们联想到自身行为对500年后朋友们的小小孙女会产生何种影响时,我们对可持续发展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Ann Hill的报告结束后,彭正梅教授进行了回应。彭教授对Ann Hill所做的工作表达了赞赏与敬佩,报告的内容让他回想起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现在的孩子们缺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同时,他也指出可持续发展与如今各国之间军备竞争的矛盾。中国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很多努力,而在讲座中所提到的民间学习上还有更多可以做的。
在交流环节,与会学生积极向Ann Hill提问,就“对室内观赏植物的态度”“作为外来者如何与一个新的城市建立联系”“如何建立起学生与食物之间的关联”“如何理解‘grassroots’”等问题进行了探讨。Ann Hill一一进行了回应,双方充分地开展了对话。
最后,游韵副教授进行回应并总结,她表示自己深受报告和对话的启发。游教授谈到中国哲学与澳大利亚本土知识的一些共鸣之处,如“共生”(co-becoming)这一概念,道家亦强调与天地万物的“共生”。此外,关于我们如何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她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缺乏联系的机会,而是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来与周围的人、植物、动物沟通,哪怕只是在校园聆听鸟叫、欣赏樱花。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