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五育融合”式的课堂效果,本学期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针对“五育融合”的课堂设计,展开了两次线下的教学设计专家研讨会和一次线上教案研讨会。2021年10月14日基教所李政涛所长、宁本涛教授、鞠玉翠教授、黄书光教授、刘世清副教授、王丽佳副教授、张国霖副教授、李林副教授、董轩副教授、游韵副教授、蒋纯焦副教授、杨光富副教授、杜明峰博士、张礼永博士、李栋博士赴金山区朱泾二小参加“五育融合“课堂观摩和研讨。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方德平、金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保琪、金山区部分教研员,朱泾二小的校长和种子教师们出席了本次会议。
上午“五育融合”课堂观摩和研讨在朱泾二小展开,第一节是吴丹婷老师上的一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主题是:我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由平时的事物浪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体验“翻土整地、插秧”的过程,再模拟劳动后的感受。通过学生现实中的菜肴准备情况,让学生知道劳动的艰辛。最后,通过“膳食宝塔”让学生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并签署“光盘行动”承诺书。第二节是缪永利老师的语文课,主题是:习作:写观察日记。她主要是指导学生讨论并修改植物观察日记。
课堂展示结束后,进入专家们点评环节。首先两位老师阐述设计目标和过程。吴老师讲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意图,并且讲述了教案调整的过程。之后,李栋老师补充了吴老师教案调整的过程。先肯定了吴老师选题和素材优势。但是,李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主语不一样;目标逻辑上有跳跃。教学环节最好也据此改变。游韵老师认为本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丰富、目标明确。提出了“我是盘中餐“的疑问,吴老师指出,对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增加主体意识,增加趣味性。游老师补充道,本次课程可以挖掘生态教育视角,也可以考虑大米的视角。但是需要加强种水稻的真实性。杜明峰老师认为,首先,主题选的很好,适合”五育融合“的课堂,聚焦的点很好,健康、营养、美德等,适合一年级孩子的限度。其次,要素配合好。最后,大米到粮食的过渡可能有点生硬。但最终回归自身比较好。宁本涛老师认为,”五育融合“劳动课是实践性的,本次课程的难点在于知道难,过程难,理解难。课堂的深度没有体现,插秧的方式值得商榷。劳动的过程需要体现智慧,而设计的调查可能不太真实,时间的概念没有突出。劳动课程不只是要素的组合,也是深度融合。鞠玉翠老师总结到,吴老师的课程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融合,也需要更加真实。“光盘行动”是不是需要更加贴合孩子的情况,考虑到若没有光盘,原因可能是什么。课上得有点局限了,考虑开放儿童的智慧。
接着,语文老师缪永利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前后两次教案修改的过程。金山区教育局唐老师认为,本次课程设计比较拘谨。语文不但需要提升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让课堂赋予知识的价值,也需要观察,需要主体,需要融入人的思想感情。案例典型选择的问题太多,反而重点不突出。李林老师点评认为,首先,课题选择好,有思维和要素融合。其次,进阶的课堂,日记写作的进阶要求与作文的表达相关。日记是切合实践的,可以绘图,引用,照片。李政涛老师总结认为,本次课程是研讨课。劳动课程要让五育融合进课堂,要挖掘五育融合的价值,每堂课的各育点在哪里。对此,第一步,挖掘五育融合。第二步,分析学生的起点和提升。比如,劳动教育中如何体现“辛苦“?劳动体现美,也应该体现苦?课堂教育中展示真实的情境很重要。观察也是劳动的一部分。第三步转化为教学目标,第四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办法。李老师也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形成三种意识:强化五育融合的意识;强化提升点意识;强化方法意识。
下午专家们赶赴罗星中学旁听语文和篆刻研讨课。第一节是严励昕老师的语文课。严老师先通过课文导入,以文章开头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再梳理行文思路,最后聚焦主体,明确作者的态度。第二节是施锋老师的篆刻课,主题是:故土情怀,纂刻家乡。施老师先以视频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然后通过历史上著名的作评和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篆刻之美与篆刻技术。最后,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篆刻的技术。
教师展示后,进入专家点评环节。先由两位老师解释本节课的设计目的、过程和反思。针对语文课,教研员黄老师认为,本节语文课还是依托了教材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语言活动、注重读写结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教师在今后的作业布置中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将作业分为短作业和长作业。针对篆刻课,教研员姜老师认为,施老师精准定位了五育融合:以德为先、以知启智、以体促美、以劳生美、美美与共。其次,施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内容。最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得课堂精彩。建议:教学目标偏多,可以提炼。黄书光老师点评道,语文课展示了文学思想与教育;彰显了语文教师素养;自然流露出五育融合的探索。但问题是,融合点上没有凸显劳育,但实际文本内容可以反映出劳育。在理论提升上,课文中还蕴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哲学。刘世清老师点评道,语文课的选文本身是具有很大难点的,但有明显的德、智、美的特点。文章很多地方有读没品。文章有很多不好理解的地方,比如,什么是浪漫主义。刘老师也谈到了如何给孩子传递作者的立场。蒋纯焦老师认为,本次语文课文选择有跨学科思维,既有语文又有历史。王丽佳老师认为,篆刻的课程很适合做五育融合探索,也很清晰地在课程设计中呈现了。篆刻上的字体是否可以从育人的上位角度思考,是否蕴含工匠的精神。董轩老师认为,一方面,篆刻中的视频导入只和家乡有关,但是与篆刻无关。另一方面,刀法的角度有涉及,但是力量的控制等并未提到。杨光富老师认为,教学设计的逻辑需要更顺,内容需要更细化;故土情怀如果能贯穿教学始终会更好。宁本涛老师提出,现在的五育融合重要的是如何融。老师不能将完整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儿童,而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的设计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李政涛教授总结到,现在的课程不仅是育人,也是育美。五育融合的思维是融、分、融的。五育融合在课堂上要适度、适量。篆刻课程可以从家乡的自信引申到文化自信。语文课要化语成文。教学目标、教学文本、教学过程中应该包含五育,课堂如何将核心素养与五育相容也值得考虑。李老师建议:1. 学情分析中要有五育融合。2. 厘清文章结构的步骤。第一课是礼文脉,第二课是教文法。3. 重视总结归纳。4. 给学生运用的机会。最后,方德平副局长认为,五育融合开展1年多以来,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今年从理论走入实践,从自发走向了自觉。如果把思维进一步打开,会有更创新的设计。五育融合作为金山区贯彻高质量教育的抓手,未来会持续深入推进。
结语
本次金山区“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设计研讨会完满完成,基教所专家团队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了深入指导,展开了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精彩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