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 万里兼程,一流对话:澳大利亚国际学术周交流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发布时间:2023-10-22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议题

及学术团队介绍

2023年10月3日上午,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与全纳教育学院研究主任Gillian Kidman副教授详细介绍了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2020-2025年最为关切的研究议题以及他们的学术团队。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相应延伸出5个核心议题:多样性和包容性教育(education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增进健康和福祉(enhancing health and wellbeing)、塑造数字未来(shaping digital futures)、改革“教”与“学”(transform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重新构想教育领导力(reimagi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随后,Gillian Kidman副教授还根据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参访学生提交的论文讲演摘要,特别将大家的主题与这五个核心议题相匹配,表示期待与同学们进一步的研究合作。此外,她还介绍了团队的教师研究小组及其日常工作,并在最后热情地为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师生送上书册和礼物。

图片
图片

Gillian Kidman副教授发言


图片

Gillian Kidman副教授向学部学生赠送书册和礼物



华东师范大学-莫纳什大学

研究生学术论坛


短暂茶歇之后,两校研究生学术论坛有序展开。此次会议依据参会学生的研究主题分成三组同步进行。每组都有3-4名华师大学生和对应的莫纳什学术“同侪”(buddy)学生作为主讲人进行15分钟左右的汇报,并由双方教师一同作回应与评论。

图片

莫纳什大学基于两校学生论文摘要制作的词云



分论坛一、道德与跨文化教育

(Moral and Cross-Culture Education)


分论坛一围绕“道德与跨文化教育”(Moral and Cross-Culture Education)的主题,由4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研究生和3名来自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逐个进行汇报,并由Alexander Kostogriz教授、首都经贸大学访问学者姜金秋老师、唐汉卫教授和李林副教授逐一回应与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刘若萌作了题为“走在非连续性教育的路上:中国小留学生的跨文化成长研究”(Walking on the road of educational discontinuous: the cross-cultural growth of young Chinese students abroad)的汇报。从跨文化背景出发,以非连续性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个体自传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小留学生由中国走向海外并迈向学业成功的个体成长过程。她希望从中国小留学生身上寻找得以在教育之路上推广且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新思路。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刘若萌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俞思远作了题为“道家视角下中国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A Stud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a’s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m)的汇报。她以“人类世”危机之下教育转型的紧迫性为背景,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已有成果和国内外环境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中西对比和举例解释道家“无为”“阴阳”等思想,澄清了道家思想对于研究生态文明教育的适切性与优势所在。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俞思远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王俏涵作了题为“《教育季报》研究(1907-1938)”(A study of Educational Review[1907-1938])的汇报。她以《教育季报》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爬梳,并采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详细整理了《教育季报》的作者和内容等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探讨了《教育季报》对中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王俏涵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耿媛媛作了题为“失衡与回归:教育与闲暇的关系研究”(Imbalance and regressio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eisure)的汇报。她聚焦于“教育与闲暇”的关系探究,首先回答教育与闲暇的理论关系,其次考察教育与闲暇的应然关系在当代社会出现的实然问题,最后给出该问题的破局之法,强调要逐步促进教闲节律乃至劳闲节律的回归,最终实现人的成长节律与生命节律的和谐运转。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耿媛媛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Kaiyu Ma作了题为“探索中国非一流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课堂实践”(Explor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practices in English classes at a non-top-tier university in China)的汇报。她关注占中国大学95%的双非大学中的将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EFL)的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的语言实践。她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基础,旨在调查中国双非大学的EFL学习者的语言实践,并特别强调他们语言选择背后的意图。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Kaiyu Ma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Jing Su作了题为“中国佛学院的生活:学生对隔离宗教社区内的教育、课程和自治的看法”(Life in Chinese buddhist academics: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utonomy within a segregated religious community)的汇报。他的博士课题将延续硕士课题的研究并进行拓展和深化,关注中国佛学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Jing Su的汇报从概念界定、研究问题和理论视角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解释了自己在概念和理论视角选择上的原因。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Jing Su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薛舒婷作了题为“跨文化组会的反馈活动”(Feedback activities in cross-cultural supervision meetings)的汇报。她关注到跨文化组会中的反馈活动(Feedback activities),通过一系列互动环节,启发大家思考导师与学生双方如何构想对方的角色,如何理解组会的价值所在,以及双方对待组会的情感态度如何。她由此引入,并简要介绍了围绕该主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设计与构思。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Shuting Xue作学术报告



分论坛二、社会情感与教师教育

(Social Emo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分论坛二围绕“社会情感与教师教育”的主题,由3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研究生和2名来自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逐个进行汇报,并由Hongzhi Zhang博士、Venesser Fernandes博士、黄忠敬教授和游韵副教授进行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高文心作了题为“实践性知识生成视角下师范生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质量治理实践——基于我国师范院校的多个案研究”(How can normal university help pre-service teachers build practical knowledg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institutional texts in China)的汇报。她聚焦我国师范生的实践性课程,采取多个案研究分析一流师范院校的课程质量治理举措,并借助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理论框架为案例分析提供引导。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高文心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赵业作了题为“跨越边界:一位新手社会情感教师的职业挑战”(Boundary-crossing: The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of a novice SEL teacher in China)的汇报。他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探索了一位新手社会情感教师的职业挑战。研究以“跨越边界”为主线,呈现了该教师作为冲突调解者和家庭教育干预者两种角色的不同挑战,以“情绪地理”的视角阐释了面对挑战时教师的无力感,最后对本土社会情感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赵业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朱琳作了题为“将未来素养实验室作为一种促进教师发展的新模式”(A new model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futures literacy laboratories)的汇报。她将未来素养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型教师发展方式,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接着对研究的核心概念如“未来素养实验室”和“未来素养”进行界定,随后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分享在未来素养实验室开展中的事例,最终结合理论与实践对这种工作坊方式进行反思。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朱琳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Yitong Wang作了题为“国际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的能动性”(International graduates' agency on employability)的汇报。她聚焦国际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问题制定了研究设计。她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基础,将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国际毕业生的求职经历,特别是主体能动性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便为高等教育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人才培养的启示。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Yitong Wang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Hanying Mao作了题为“绘本与学生学习:中国北京的学前教育教师”(Picture books and student learning: Chinese preschool teachers in Beijing city)的汇报。她以北京市部分学前教师为样本进行了绘本与学生学习的研究。收集了学前教师的 727 份调查问卷和 19 份访谈回复,揭示了中国学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教学技能、教学资源和教师能力三重挑战,并在“四种资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五种资源模式”,以期促进中国幼儿园绘本教育的有效实践。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Hanying Mao作学术报告


分论坛三、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和全纳教育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分论坛三围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和全纳教育”的主题,由3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研究生和3名来自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逐个进行汇报,并由Sun Yee Yip博士,高惠蓉副教授逐一进行点评与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司凯航作了题为“后人类时代背景下德勒兹式的课程与教学法设想”(Posthumanism as a way to face the subjectivity challenge of AI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curriculum field)的汇报。她在今天的主题汇报中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想法,包括对技术发展影响下的人类主体性危机及风险社会的自反性危机背景下,如何思考课程和教学在处理人类与非人类间关系的观点,借鉴后人类哲学及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总结出未来课程和教学法的五种典型特征,并与会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讨论。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司凯航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武倩作了题为“中国与澳大利亚科学教育中跨学科概念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的汇报。她分享了对科学教育中跨学科概念的内涵、特征与功能的理解,并对跨学科概念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讨论。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武倩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韦旭作了题为“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创新:基于教师发展的角度”(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er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development)的汇报。韦旭首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评价理念的全面创新: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向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以问责和成长为导向的评价目标,以全人发展的视角看待教师评价。然后,基于TALIS 2018数据的调查结果,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上海市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教师评价创新发展的现状:教师评价的影响,教师评价主体的创新,教师评价依据的创新,最后针对一些发现给出了建议。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韦旭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Yangyue Tang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全纳实践”(Inclusive practices i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的汇报。她的研究视角框定在早期学前教育的全纳教育领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为更好地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的教师实践策略进行研究,运用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全纳教育发展涉及不同的因素和多个利益相关者。同时讨论了如何为在中国早期学前教育推广全纳教育提供建议。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Yangyue Tang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Hongming Fan作了题为“中国大学师生的想象身份与英语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The interpla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agined identities and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Chinese universities)的汇报。她汇报了利用想象身份的概念,调查了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对英语和学习者未来的看法等方面,研究认为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下的教学,因此应重新思考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图片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Hongming Fan作学术报告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Yanlin Long博士作了题为“中国教师的态度和自我效能感”(Chines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的汇报。她分享了中国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和自我效能感,通过对13个定量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了中国教师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达到中上水平,但他们对全纳教育的态度倾向于矛盾或中立。此外,教师的态度和自我效能感在过去十年中保持相对稳定。研究发现了几个影响这些心理属性的变量,包括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知识、他们的培训和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的全纳氛围。

图片

Gillian Kidman副教授点评Yanlin Long的汇报


三、学术写作工作坊活动


10月3日下午两点半,学术写作工作坊活动正式开始。Philip Chan博士和Gillian Kidman副教授合作,从专业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介绍了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要点和规范,建议大家使用LFRA矩阵(Thomson & Kamler, 2013)来撰写摘要。他分别从Locate、Focus、Report、Argue四个部分出发介绍了该矩阵下学术摘要的一般结构。其中,Locate指具体的论文与更大的项目、辩论、问题,是角度或问题的命名;Focus指确定论文所要探究的特定的问题或议题;Report指总结与论证相关的主要发现,概述研究、样本、分析方法;Argue指进行论证、分析、推测,并阐述一个观点。他还结合两个生动的写作案例向大家展示了四个部分逐层深入聚焦的逻辑关系。最后,他让大家结合讲授内容完成对原有摘要的修改工作。


图片

图片


Philip Chan博士和Gillian Kidman副教授联合开展

学术写作工作坊


图片
图片
图片

育学部学生们在Philip Chan博士的指导下修改摘要


撰稿丨俞思远 耿媛媛

拍摄 | 代表团全员师生

审核 | 黄忠敬 李林

编辑丨田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