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自2019年以来,以团队建设作为基地工作推进的主要抓手,以有组织科研为目标,围绕着时代性、国家性、前沿性的重大教育问题,逐步组建了团队建设群。为了及时总结基地研究团队工作进程中的经验,加强团队间的交流与分享,把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明晰未来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2024年2月7日晚19:00,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线上召开“新学期团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所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政涛、朱益明、李家成、杨光富、卜玉华、鞠玉翠、宁本涛、黄向阳、唐汉卫、王建军、王占魁、方华、李云星,以及华东师大基教所办公室主任徐继节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主持。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各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代表,分别围绕上一学年的工作进展和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展开了深入交流。
团队负责人:杨小微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杨小微教授首先回顾了上学期的主要收获:
第一,与广西师大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基教所学校新生活中心、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举办了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儿童哲学学术研讨会、大德育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第二,支持广西师大教育学部孙杰远教授申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023年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立项,并担任子课题五“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测评方案研究”负责人。在总课题开题后,子课题五又于1月7日召开了启动会,确立了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的基本方向,并布置了国际、国家及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文献分析任务。第三,2023年7月,发表于《人民教育》的文章《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的难点解析与主题聚焦》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4期全文转载。第四,2024年2月6日,课题组团队成果《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著作)获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中心承担的华东师大共享交叉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学校探究》书稿完成了超过50%内容的初稿写作。
团队负责人:李家成
家校社合作研究中心李家成教授以“两个联盟”(全国家委会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联盟,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两地联动项目”(长江口黄河口联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个大会”(第一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三个生长点”(中小学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中小学与社区的合作研究,老年友好学校建设研究),总结了本中心的工作。
团队负责人:范国睿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范国睿教授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学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研究进行结题准备工作。其次,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研究”立项并结项。上海市教委本级财政项目“中外特大型城市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在著作成果出版方面,出版《Change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Regulation to Empowerment》、《教育政策研究手册》等图书,并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在成果获奖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教育治理的逻辑: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变革》获得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范国睿教授荣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团队成员杨文杰承担《2022年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总报告》《2022年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及系列专题研究等成果研究工作,被教育部相关司局采纳,获怀进鹏部长、孙尧副部长肯定性批示。
团队负责人:杜成宪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由蒋纯焦代表杜成宪教授从四个方面对23年下半年的工作进行汇报。首先是论文发表情况,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成员在《苏州大学学报》、《教师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等刊物上发表了6篇C刊。其次是著作出版情况,张礼永老师出版的《中国教育学会史》列入了“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整个丛书也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在科研项目方面,中心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1号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纲鉴”下的子项目,去年完成两汉魏晋隋唐五代卷100条条目的草拟,5条样稿撰写,得到袁贵仁部长及编写办公室的肯定;张礼永主持2023年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OA230225)——“近代中国教育时间谱系的研究”;蒋纯焦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学记》学史研究”于2023年11月结项;蒋纯焦主持的“中国教育概念史”获学部教材建设立项。在会议开展方面,2023年10月21日,隆重召开孙培青先生追思会和《孙培青文集》发布会,影响广泛。
团队负责人:朱益明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朱益明教授总结了中心上学期工作主要围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国家重点课题——“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而进行。目前已经正式启动并与四所高中学校的合作行动研究。本学期将继续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全国性调查研究,实施区域层面的研究探索。举办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全国性研讨会;集中力量总结和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并推进“新时代高中教育研究”与“新时代教师培训研究”丛书撰写与出版;主动积极地加强与研究所其他中心的合作,积极与外部开展合作,增强研究中心专业力量,扩大研究中心社会影响力。此外,中心将继续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
团队负责人:吴遵民
终身教育研究中心陈晓雨代吴遵民教授对中心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首先在咨询谏言方面,吴遵民教授以指导专家的身份为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平行会议”中《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报告》提供了咨询建议。第二个是课题研究情况,包括上海开放大学委托项目“开放大学申办老年教育硕士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项与湖北开放大学委托项目“数字教育促进地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立项。第三是论文发表情况,中心2023年发表论文1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5篇,继续推动当前热点,对老年教育、终身教育进行深化研究。第四个是论文转载情况, 2023年共有4篇文章被转载。第五学术交流方面,参加苏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等活动;应日本领事馆邀请赴上海日本学校,就《中国教育发展概况》进行交流发言,拓展学术影响力。
团队负责人:黄向阳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黄向阳教授总结了本中心的工作。首先,中心申报了马工程的教材编写任务,计划编写《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其次,继续就“杂务课程探索”展开田野研究。第三,围绕校园欺凌发表一系列文章,如《好孩子怎么会干坏事?——欺凌者的认知失调和道德推脱》一文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发表。第四,继续围绕冲突解决进行教师培训与交流。面向新学期,黄向阳教授首先明确了四个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即《德育原理》教材的编写工作,德育理论文选选编工作,专门研究《美诺篇》的《美德可教吗?》一书的出版工作以及《课堂中的合作:拆拼法》一书的译作。另外,黄向阳教授还计划就“杂务课程”继续展开人类学视野下的探索,并围绕当前工作中杂务课程、群际互动冲突等主题进行课题申报。就《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的编选工作开展研讨会。
团队负责人:杨光富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杨光富副教授从四个方面汇报了中心的学年总结与工作计划。第一回顾23年中心重大工作。在2023年,中心成立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召开首届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并举行了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发展研讨会,为中心发展搭建了平台。在社会服务方面,赴山东省潍坊市,开展山东省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研修班公益培训活动。在学术成果方面,《“研学+生涯规划”助力学生找准发展之路》一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第四,新学期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巩固并扩大联盟的规模,加强各研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品研学线路参访),探索研学课程研发公益培训,重启“行走中的课堂”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丛书的研究工作以及开展申报相关课题研究。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少先队教育和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玉华教授总结了该中心的年度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2023年主要围绕中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学会的重大项目“当前少先队思想政治意识发展现状研究”开展工作,在全国19个省市进行了大调查,回收16808份调查问卷,形成了7万字的研究报告,并已经完成项目结题,提交研究项目结题成果。学术会议方面,2023年11月21日,与上海团市委联合召开第三届“上海少先队社会化研讨。此次会议融学校、社区负责人、各类场馆、社会教育机构于其中,200多人参加,有力地推进了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新局面的形成;2023年12月4日,中心负责人卜玉华作为全国第四届少先队工作代表大会参加全国少工委第八届四次全会;2023年11月23日,卜玉华教授参加广州华南师大第三届少先队学科建设委员会年会,作会议主题报告;2023的12月29日,卜玉华教授负责人参加全国少工委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并将项目研究成果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引起团中央相关领导和各省市少工委主任的关注,并作会议主要议题在会议环节进行交流讨论。取得的学术成果,完成“当前少先队思想政治意识发展现状况”的7万字的项目结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3篇;3位同学学术会议论文获奖。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主要围绕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团队负责人:鞠玉翠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鞠玉翠教授总结了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心主要围绕美育和五育融合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承担中国教育学会的重点委托项目“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建构”,出版教育学系精品教材《教育哲学:美学的视角》,提出“全息式五育融合”理念,主张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活动的全面育人价值,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将其作为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构建的方向与路径。发表了若干相关文章。与杭州凯旋集团合作撰写图书已完成校对工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在中小学进行了许多具体的培训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亲子关系疏导工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相关案例,计划今年完成《学生发展指导研究手册》。另外,中心受所里的委托,同时联合所里其他几个团队正在推进杭州临平的项目,主要聚焦思维课堂和作业评价改革。在前期调研、面上培训的基础上,凝练重点,扎实推进;第一批基地校初步形成校本改革范式,需要进一步明晰、深化、积累有效案例,梳理关键机制;第二批基地校已加盟,拟进行更多联合活动,以相互学习、促进;拟于今年四月召开相关论坛。其他合作项目也在有序开展。
团队负责人:宁本涛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宁本涛教授总结了中心的工作。首先,他进行了上半年工作回顾。在科研项目方面,主要有三项进展。第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课题《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已经提交结题。第二,参与了李政涛教授领衔的十四五重大规划五育融合项目《面向高质量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研究》。第三,参与了闵行区浦汇小学校长张蕊教授领衔的全国教科重点课题《新时代城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系统架构与长程实施》。在学术著作方面,一是宁本涛教授撰写了20万字的个人专著《五育融合:重构劳动教育》预计三月份出版,主编甘肃省劳动教育手册预计5月份完成,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教育科学》、《人民教育》等发表了7篇核心期刊。在会议方面,参加了第二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中国德育》杂志举办的五育融合论坛等6次重要会议。在社会实践方面,宁本涛教授被选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接受教育部委派参加了成都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关于新学期计划,宁本涛教师围绕四个“一”进行介绍。首先,预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素养评价或者五育融合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申请一个重点课题。第二,在李政涛教授领导下,出一套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丛书,目前该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宁本涛教授承担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部分。第三,在国外核心期刊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争取发表更有影响力的一个著作。最后,作为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开办好第五届“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同时推进新一轮金山“五育融合”项目。
团队负责人:王占魁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副教授首先围绕两套书总结了中心上半年的工作:一是“教师教育哲学译丛”的七本书,预计年内出齐;二是华东师大通识核心课程的精品教材编写工作,包括《教育美学:文艺的进路》和配套教材《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精选》,预计年内出齐。接着,王占魁老师阐述了新学期及未来工作的两个计划:一个是围绕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经典教育理论的论辩逻辑体系研究”出一组文章;二是在系所支持下,在适当的时机,聚焦集团化办学中的龙头学校的名校长和名教师,举办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论坛,就集团化办学的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进行提炼与讨论。
团队负责人:王建军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副教授总结了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他首先介绍了上一学年工作的主要成就,即与江苏省的三所小学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继续试行和优化“教研修述一体化九连环”总体模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发现问题,并在后续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叙述文本。王建军老师预计在新的学期继续推进模型验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模型的可验证性。
团队负责人:唐汉卫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唐汉卫教授对研究中心去年下半年的工作和今年上半年的计划进行了汇报。去年下半年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项目开展研究,一是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美国社会科课程百年嬗变》,该项目顺利结项,目前正在完善书稿并发表文章。二是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围绕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开展研究,进行书稿撰写。三是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出版著作《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案例与评析》,撰写相关论文。其次,以学校德育研究中心的名义主办和承办学术研讨活动,扩大中心的影响。如和教育部教指委德育工作指导专委会、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等平台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另外,在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方面,参与了教育部、上海市德育改革和学校德育实践等方面的论证研讨。在后续工作上,唐汉卫教授提出了四点规划。第一,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结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第二,围绕德育现代化这一总方向继续深化当前研究。预计围绕公共理性培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德育课程改革等进行项目申报与写作。第三,同国内、上海市层面的高层次平台进行合作,以中心的名义继续主办和参与承办一系的学术会议,扩大中心的影响。第四,进一步的增强社会服务力。围绕学校德育、班主任专业成长、德育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化和区域及学校的合作,积极配合基教所和其他研究中心的工作。
团队负责人:方华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方华局长首先对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去年所做工作进行总结。第一,去年的11月17到21号,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举办了第二届新时代教育局长专业发展论坛及教育局长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有来自全国52个县市区,100多位教育局长参加,影响十分广泛。第二,协助举办新课标视域下的第二届基础教育教研论坛及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行动的崇明中心。第三,方华局长完成了有关区域教育生态和区域教育治理的专著,当前已完成审稿,预计3月下旬出版。在新学期计划上,第一是继续做好教育局长的培训班。第二是与中国教育报的区域教育周刊达成合作,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未来计划进行深度报道。第三,形成教育局长的培训课程。第四,推进与江西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
团队负责人:李云星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李云星教授总结了中心2023年上半年的工作。首先是基地学校、项目学校常态化指导推进。包括武义县初中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项目、杭州市千岛湖建兰中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项目,杭州景成实验学校回应式课堂建设项目、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高质量育人项目等。第二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包括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项目的自主培育以及嘉兴四高等联合培育项目的推进。新学期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心的学术组织和团队建设,围绕中心建设任务,谋划一批成果;二是在稳步推进现有项目基础上,以杭州为中心,持续深耕,推进新的基地校或项目校项目;三是围绕成果培育、质量改进等加强与基教所所内中心以及其它分中心的协同,为基教所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团队负责人:黄书光
2023年,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团队在科研和成果发表、教学活动、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开展相应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科研和成果发表上,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历史变革中‘典型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2JJD880020)已完成开题活动,并进入中期研究阶段,目前已发表多篇署名课题的C刊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项目等课题均在积极推进完成中,出版了《中外教育简史》(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23年)、《外国教育通史》(主编,第9卷、第16卷和合作导言卷,北京师大出版社2024年1月)、《凝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论与写作案例》(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社2023年)等教材和著作。本年度,团队成员在报刊上发表9篇论文,其中有2篇分别发表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和S刊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55(7), 2023)。
在教学活动上,团队各成员继续承担教育学部本科生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还有成员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教育学》等;同时,承担教育学系教育史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积极参与教育学部、教育学系组织的各项教学改革和上海市研究生考试评卷活动。
在学术交流上,黄书光线上参加“2023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年会”(CIES)并在分会场发言、参加“2023两岸与港澳地区教育史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参加“2023教育史年会”并在分会上发言、参加浙江教育厅主办的“打造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高地”主题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参加宁波市社科院主办“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杨贤江教育思想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王保星参加“2023教育史年会”并在分会上发言、参加北京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与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参加河南大学主办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铸造新时代强国之师”高端论坛并在会上发言。李林先后6次参加复旦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和Monash University主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
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荣昌项目的结题总结工作、金山项目结题的现场评估与总结工作。同时参加上海金山、杭州临平等项目的相关实践工作。
2024年,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团队仍需要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服务方面继续展开相应的思考与谋划。一方面,在理论探索方面,对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中的相关主题,特别注重有关基础教育历史变革中的办学特色、学校治理、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经验提炼与总结,力求为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夯实相应的历史底蕴与知识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团队将结合各自所承担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等课题,加强合作,努力推进和深化研究,并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同时,积极参加新一年全国教育史年会、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以及相应的国际学术论坛,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度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并力求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在实践服务方面,要配合研究所精心构建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变革行动方案,努力做一些有关弘扬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办学理念、考察典型办学案例、促进学校现代化变革实践的相关工作。诸如:区域教育学校变革中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家办学精神、典型学校的课程建构、学科教学探索与办学特色凝练等,均可以成为我们团队成员的关注重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专长,服从研究所各团队协作的统一安排。
团队负责人:程亮
学校新生活研究团队在过去一个学期,主要推进了以下工作:(1)依托基地重大项目,申请成功了高端外专项目,举行了两场专题报告,发表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等论文,形成了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写作提纲与分工;(2)依托华东师范大学青年跨学科研究项目,围绕师德建设的中国经验,举行了“学以为师:第二届新时代教师学习与发展跨学科论坛”,组织的专题论坛被CIES录用;(3)持续推进儿童哲学的学科整合研究,开展思维课堂探索,举行了第六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和第二届新时代大德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新的学期,团队将充分利用高端外专项目,围绕教师发展等议题开展合作研究,推进英文论文发表;完成教师伦理、学校变革等专著的出版;推进基础教育学教材和专著的撰写;加强儿童哲学教学的成果总结和推广。
会议的最后阶段,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点评发言,并对新学期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
首先,李政涛教授补充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的工作进展与本学期计划。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中唯一来自教育学科的团队,“生命•实践”教育学今年迎来了学派创建20周年和“新基础教育”30周年,团队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研讨活动。
其次,他用“花团锦簇,大放异彩”对各中心团队的贡献及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各团队的负责人及成员表达衷心感谢。李政涛教授认为举办例行工作会议的目的有三:首先是了解,了解各中心的作用及发挥程度;第二是分享,分享各个中心建设、团队建设与资源平台搭建的经验;第三是学习,相互学习各个团队之间的想法和做法。李政涛教授强调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需要走出书斋,相互学习,相互激荡,在团队合作中生成新的思路与成果。
随后,李政涛教授对新学期基教所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期待与要求:一是更多卓越,二是更多引领,三是更多应用,四是更多发布,五是更多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