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教育,引领和建构未来教育——“未来教育学”教材编写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发布时间:2023-05-06

2023年5月3日晚20:30,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 “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VFA10006)”项目组成员,在线联合召开了“未来教育学”教材编写启动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基教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伍红林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李宝敏教授、中国教科院方铭琳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郁晓华副教授、陈红燕副教授、高星原博士、朱园园博士后,太原师范学院齐姗博士,以及李艳、郑蕊、于金申、柳青、屈曼祺、戴逸帆等硕博士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基教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主持。


图片

首先,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从学科建设、课题成果和研究基础等三个角度,对本次会议的背景和性质做了整体性的介绍和说明。

随后,基教所副所长、重大课题支持人卜玉华教授就《未来教育学》教材编写工作进行了专题汇报,汇报从编写原则、基本框架、重点疑难、编写方向等方面展开,进而提出,教材编写工作将会在充分总结现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推进。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进行了积极回应与热烈讨论。

江南大学伍红林教授提出,目前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是面向过去的教育学,这本教材可能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学,可以在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教师研修课程培训、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变革等区域加以突破。此外,他还提议,本教材可以思考是否需要突破现有学校的框架,在未来与社会、未来与教师等维度上加以探讨。

浙江大学孙元涛教授提出,在编写本教材前,要着重思考未来教育学和未来教育的区别。此外,在描述、应用未来学方法外,还必须思考和突破当前未来学研究缺乏学理支撑的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教授提出,首先,要明确本教材是遵循学术逻辑还是实践逻辑,并是否可以创新性地呈现内容。其次,要在每个章节中聚焦关键问题,让学习者带着思考与想象学习,促使其学以致用。最后,要积极纳入未来学校优秀案例,使教材学思研行融为一体,形成对未来的整体性思考。

中国教科院方铭琳副研究员提出,教材整体设计要符合国家提倡导向,体现科学性、严谨性。此外,每个人都是未来教育的建设者,因此未来教育学也应是大家共同建构的,由此该教材可以是开放的,是形式新颖,甚至跨界组合的,这也能给教材注入很强的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陈红燕副教授提出可以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规划教材框架,抓住教育学的基础性特征,在认识论层面讨论未来学的时间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等,在方法论层面探讨未来学的不同类型与形式等。

华东师范大学郁晓华副教授认为,可以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培养儿童高阶能力与高阶思维,增强教材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可以考虑在内容排布上先讲理念,再讲方法,最后讲行动。

华东师范大学高星原博士认为,可以通过梳理已有教育学的原生悖论与矛盾,放到未来视野下,思考是否可以调和。此外,对国内外的未来学校原型学校,可以分类整理、归纳特征与发展路径。

在与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提出,从未来教育、未来新人、未来素养、未来新问题中选择本教材的逻辑起点,同时聚焦在教材定位、教材功能、教材框架、教材运用等角度深度发力,在开放包容、面向未来、聚焦前沿、做好宣传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未来教育学》教材建设,为教育学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