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38)|华东师大基教所举行新学期研究团队工作会议

作者:发布时间:2021-09-03

      为了有效提炼基地研究团队工作推进的经验,及时把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明确清晰未来前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研究团队间的交流与分享,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2021年9月1日13: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在文科大楼1113室召开“基地研究团队工作会议”。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副所长黄书光、卜玉华,研究员朱益明、范国睿、宁本涛、马和民、唐汉卫、黄向阳、杨光富、程亮、王建军、王占魁,办公室主任徐继节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李政涛主持。


     首先,华东师大基教所各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分别围绕上半学年的工作进展和下半学年的工作计划进行汇报。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向阳副教授,首先从研究工作坊的开展和在研课题两个方面进行工作总结。他指出,工作坊方面,团队已围绕“校园欺凌”“校园冲突”“师德建设”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工作。研究课题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欺负判断发展研究》结题并撰写专著《无人贻恨——校园欺凌判断与干预》;学校预研究项目“共和国德育70年”正在推进并发表文章《从道德教育论到德育原理——德育理论寻脉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申请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2022年会,组织申请《中国青少年榜样谱系研究》课题。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朱益明教授,主要围绕课题申请和咨询报告、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出版、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深化等方面进行汇报。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多个国内外教育发展咨询报告,并发表相应学术成果;今后的工作将围绕举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年度论坛、书稿出版以及“跨区域同步教学生态重构的实践研究”等方面开展。此外,朱益明教授特别强调了研究过程中教育理论面向实践和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副教授,主要总结了团队在实验校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基于上半年于两所实验学校进行的丰富和深入的课堂观察,研究团队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探索出了“四定模式”(定向、定位、定标和定活动),并指出当前教材的属性和“教”的概念已经发生改变,如何制定一个框架将教学(“编—教—考”合一的广义教学)、研究、叙述和进修进行结合将成为研究重点。同时还强调团队的工作方式应当真正切合中国教师需要,将重点落在教研组上。最后,王建军副教授表示后期还会加强团队合作,发表系列化的学术成果。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教授,主要围绕课题进展、试验区和联盟校建设以及学术成果发表进行了工作总结和展望。研究团队围绕主题“双新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理论、实践与反思”,结合试验区和联盟校的案例进行研究,上半年已形成7篇学术论文、一部专著和一部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校(区)章程。下半年团队将继续推进五育融合创新实践,提交相应的学术成果,并不断调动研究团队向心力。宁本涛教授最后指出,未来团队建设要重视“五个一工作”的具体落实,即开好一个会,准备12月28日召开第三届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撰写一篇五育融合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大文章、申报一项“双减”背景下深化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课题、建立一支一流的有理论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全国五育融合研究团队、策划编写一套针对广大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的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丛书。


      作为英才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马和民教授指出目前团队的项目进度和学术成果发表进展正在进一步加快。下半学期,团队将按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和新教材的设计工作,注重提升学术成果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并将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测评数据库建设,加强与外界的项目合作,推动品牌项目的落地。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黄书光教授指出,自团队成立以来,成员们有幸共同参加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十三五”基地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教育史专业学术话题的交流研讨、教育学部本科生大类专业必修课《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建设等。团队成员有合作,又各有专攻,也适当参加团队间的相应学术活动。未来拟进一步加强教育家与基础教育历史变革、教育思想与文化变迁、教育史专题研究;同时积极参加研究所组织的团队协作科研项目和区域学校变革活动。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研学导师培育基地主任杨光富副教授首先感谢基教所搭建的平台与经费支持。杨老师总结过去一年研学中心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完成新希望集团余姚初新营地研学课程的研发,并顺利结项;另外,指导一名硕士研究生完成“英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历史演进”硕士学位论文一篇。接下来,中心将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育部财务司委托课题“十四五期间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投入政策研究”项目结项工作,同时继续开展《研学导师工作指南》一书的撰写,并争取早日出版。


少先队教育与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和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卜玉华教授,分别对两个研究中心进行了工作总结和计划。

少先队教育与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总结如下:一是线上召开上海新入职辅导员培训工作;二是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第一届学术年会,当选该学会副主任委员,作大会主题报告,并将获得2022年6月份在华东师大举办第二届学术年会的主办权;三是参加全国少代会第二届会议;四是完成新项目申报;五是研究生精品教材《少先队教育导论》的出版;六是完成“当代道德教育大系”之《家庭与社会德育》著作框架的三次论证工作。并计划在下半年与上海团市委联合举办第二届上海少先队学术研究年会“落实双减要求,成就幸福童年 ”;举办一次《少先队教育导论》教材发布会以及筹划“中国优秀少年儿童形象百年变迁研究”。

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承办在杭州举办的全国首届“未来学校新形态:追求学校—社区的融通之路”会议;二是完成全国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的结题:“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三是全国教科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立项和由加拿大华人学者主持申报的跨国大型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四是参加各方实践指导。未来团队将要准备和完成“未来学校”的开题工作;继续开展学校变革研究和实践指导;负责上海金山五育融合项目之教师培训方案设计及节点活动的指导工作;发表相应学术论文等。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副教授表示,该中心主要依托教育哲学学科进行建设。为此,第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主要发表两篇理论探索文章:其一是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爱智”抑或“爱人”——论中国儿童哲学课程的价值与未来》一文,探讨了中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多样可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证式教学”的概念;其二发表在《教育学报》上的《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秩序》一文,着力考察了长期主导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为深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此外,中心已经组织策划了一套聚焦办学和教学主体的译丛,计划明年出版。关于未来计划,中心主任王占魁表示,随着理论的深入和成熟,今后的研究要聚焦于区域集团化办学精神和典型样本学校的研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建设一个办学精神与教育特色相关主题的论坛,打通办学精神和教学特色之间的一体化关系。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唐汉卫教授指出,团队于7月初承办了教育部德育工作指导专委会的第一次会议。下半年将会完成一系列课题研究,完成“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机制”和“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案例集撰写,参编德育教材,重点建设几所德育研究基地校,开展公正观调查及培育研究,举办一次专题论坛等。唐教授强调当前团队建设还有待加强。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紧密地围绕中心研究议题进行了总结:一是对合作学校开展了深度调研,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报告,并对研究工具和方案进行了完善;二是完成了与学校生活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结项工作;三是翻译了《学校管理伦理》。下半年研究团队将会积极推进专题论文发表和课题成果出版,以及筹办“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等。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范国睿教授总结了团队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2020年,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研究”,圆满结题;同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等课题两项;承担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项目“教育宏观政策分析”和“我国教育治理的制度基础研究”等项目。团队负责人范国睿教授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迈迪逊分校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Thomas S. Popkewitz)共同主编的两卷集《教育政策研究手册》(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由Springer出版,本书是第一部由中美两国教育学者领衔主编的教育政策研究工具书,由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48位学者共同参与完成。2020年,团队出版系列皮书《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2020)》(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教育政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发表CSSCI来源期刊20余篇,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等发表英文期刊论文3篇,其中,SSCI论文1篇。在咨政服务方面,提交有关加强香港中小学爱国教育、规制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等政策咨询专报10余篇,其中,《规制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问题的政策建议》获上海市政府副市长陈群、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批示。在社会服务方面,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落实华东师范大学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口帮扶的框架协议,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主持完成寻甸十四教育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受到寻甸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等部门的高度肯定。2021年,团队将集中力量推进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积极推进两卷集《教育政策研究手册》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出版《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2020)》(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教育治理的逻辑》《教育治理的战略》(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除此之外,因故未能到现场参会的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教授、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杜成宪教授以文稿的形式对团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计划。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从培训与研讨、学术成果发表两方面进行了工作总结。培训与研讨方面,研究团队主要参与了系所相关项目,围绕“立足课堂 培育全人”、“真实情境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做过多次相关主题的报告或培训,指导二十余个单位的老师撰写“立德树人动力机制案例”等;学术成果发表方面,以“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融合”、“让教育像磁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隐性视角探索”为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乡村学生心理辅导》。后续将陆续完成《学生指导导论》《立德树人动力机制案例集》《从培训到研修》等作品的出版工作,编写《学生发展指导手册》,举办年度论坛。


      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教授,从课题研究、实践领域的合作研究、著作出版与论文发表以及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对工作进行了总结。课题研究方面,上半年团队递交了国家重大项目“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结题材料;实践领域的合作研究上,与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合作,参与该中心开展“星级家长执照”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专著出版与论文发表方面,上半年已出版《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修订版)》,拟出版《中国老年教育论纲》,并发表学术论文8篇;学术交流方面,参加“国际视野下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创新与实践”成果鉴定会、第八届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吴遵民教授表示,新学期研究团队拟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为主题筹划举办第二届浦江终身教育论坛,并筹划建立全国社区学院院长(或社区学校校长)联盟;同时进一步推广《终身教育研究手册》《现代终身教育体系论: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终身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等理论成果,积极参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终身教育实践改革。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对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一是新学期团队将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种子教师和家长培训;二是在暑期研究基础上,拟于学期初继续研讨、完善、实验,适时发布全国第一份“家委会主任工作指导纲要”;三是要继续物色有积极性的学校和种子家长,启动相关实验研究工作,并不断强化整体性的形成和成果的形成,逐步形成整体性的家校社合作结构;四是拟于12月与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等合办专题研讨会,以推动研究、开展成果发布;五是与金山合作伙伴研讨本学期工作计划。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杜成宪教授,从论文发表、会议发言、教材出版、成果获奖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对团队工作进行总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因此在论文发表和会议发言方面,团队成员结合中心的研究工作,撰写了一组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探索的专题文章,分别是《“为谁培养人”——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地位溯源》、《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教育现代化探索的世纪历程》,并在由华东师大基教所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系列论坛“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百年演进与当代发展论坛”上进行多次主题发言;教材出版方面,完成了《中国教育简史》的出版工作,是中国教育史教材编撰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成果获奖方面,《中国教育史》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正在公示),《中国教育史》(第4版)获上海市首批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民国教育社团研究》获上海市2014-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成员也在全国多地开展系列讲座。


在会议总结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感谢各研究团队对于基地发展做出的丰富性、创造性贡献。他表示,每次例行的基地研究团队工作会议既是总结会,也是策划会,更是研究会。会议上各团队负责人的交流和碰撞,彰显了建设研究中心和成立研究团队的独特且重要的价值。

为了将华东师大基教所打造成一个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基地平台,李政涛教授提出,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下几点举措:

第一,要建好团队。研究成果是由团队合作生成的,是只有通过研究中心的建立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的成果,代表的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为此,团队成员之间日常化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研究至关重要。

第二,要找好对象。各研究中心都需要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与外界广泛和密切的合作。

第三,要办好会议。一是要办好标识性、品牌性的会议,展现各研究中心自身的特色;二是要办好全国性的会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力;三是要办好深度性的会议,例如学术沙龙和工作坊的开展,进行持续性的深度研讨和深度交流,进而将大会与小会结合起来。

第四,要创好理论。在学校转型变革实践中创生理论,始终是华东师大基教所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在面向实践变革的同时要从实践中生成理论。为此,既要直面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要聚焦教育理论自身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在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层面上有重大突破,这是最具有挑战也是最重要的突破。

第五,要做好宣传。各研究中心要充分利用包括华东师大基教所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各种宣传平台“亮相”,及时报道团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此次基地研究团队工作会议,回望了过去研究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同时也放眼华东师大基教所未来工作的布局和定位,为华东师大基教所更快、更好、更有力的发展明确方向、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