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为及时展现与反映各课题组的最新进展,特开辟本栏目,进行系列化报道,以飨读者。
2021年8月31日19:00,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课题组沟通会在线上举行,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卜玉华教授主持,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余所课题意向合作区域、学校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向所有参与申报课题并报名参与合作研究的学校表示感谢,并对课题申请过程、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这是一项体现国家需要的重大课题,大在“顶天立地”,大在“综合融通”。同时他也对课题研究提出四点希望要求。一是要把握机遇,把参与研究当作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突破的机会;二是要跨界学习,结合内容和主体开展综合融通的研究;三是要做出贡献,要通过扎实研究,在理论创生、决策咨询与实践变革等三个方面都做出贡献;四是要创造品牌,不仅要在研究中产生物化的成果,诞生体现未来学校特征的品牌区域、品牌学校、品牌教师和品牌会议,也期待着在课题研究中共同创造品牌成果。他以在杭州市采荷二小举行的“未来学校的新形态:追寻学校-社区融通之路”论坛为例,希望这个会议能持续开展,参与课题研究的区域、学校、老师的典范成果,都能有机会在论坛上发声,借助重大课题,引领中国甚至世界未来学校的发展。
会上,项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古秀蓉博士、中国教科院方铭琳副教授和江南大学伍红林教授等人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实践界的朋友,并结合课题的实际需要对拟参与项目合作的区域、学校做出推荐。来自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陕西等地的区域、学校负责人在视频会议中介绍了本单位的基本情况、研究基础及合作意向。
接着项目负责人卜玉华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研究团队成员;接着,她重点介绍了项目研究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背景、核心概念、思考框架、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研究优势、与实践界开展合作研究的方式与基本要求以及研究过程安排等多个方面,并对下一步与实践界的合作研究任务提出了具体思路。戴逸帆同学在会议上宣读了项目组关于“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纲要(草案)。
会议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持续近2小时。本次沟通会向教育实践界的朋友清晰地勾勒了项目方案,为理论界与实践界进一步密切合作搭建了必要的桥梁,也为项目组筛选合作研究对象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