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为及时展现与反映各课题组的最新进展,特开辟本栏目,进行系列化报道,以飨读者。
2021年8月28日下午14:00,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卜玉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第一期“研习汇”活动,活动以腾讯会议方式开展。卜玉华教授主持了本次“研习汇”活动,项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吴永和教授、陈红燕副教授和郁晓华副教授,浙江大学孙元涛教授、陈丽翠博士,中国教科院方铭琳副教授,同济大学刘安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杨晓娟博士、太原师范学院齐姗博士,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约30余人参与了此次“研学汇”。
“研学汇”是专门为项目组内部成员围绕该项目理论与实践研究问题而特设的定期研究、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旨在促进项目组成员增进交流,凝聚智慧,形成研究共同体,并以项目为焦点,思考未来学校发展方向,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贡献本团队之独特力量。同时,在师生共学中提携后生,以学促研,为实践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研习汇”主体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本研究方法的学习交流,二是关于未来、未来学校等前瞻话题的交流研讨。
本次活动共有两个议程。第一项是项目组成员分享对《2050教育愿景宣言》的解读,并交流学习体会。由刘安老师和于金申、戴逸帆同学导读。三位导读人就该“宣言”的时代背景、前提、主体内容、关键词以及意义等维度进行解读。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老师和同学对这份宣言进行交流与补充。如陈红燕指出世界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发点不同,这份报告是基于对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未充分实现进行的反思;并从与《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反思教育》比较的角度,指出这份报告是从教育和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并提出基于这些报告,我们需要思考怎么从中国文化出发来反思和建构我们的未来学校。孙元涛老师表示这是一份面向未来和宇宙的超人类思考的带有乌托邦意味的报告,其意义上可为我们勾勒未来教育或者未来学校提供一种思考的向度。吴永和老师补充了量子思维和生态伦理、生态正义自然等相关内容。陈丽翠博士补充了共生理论,将其与未来学校课题的发展进行了设想和联系。方铭琳老师表示从回顾过去到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展开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刘安老师、戴逸帆同学、于金申同学等师生围绕报告的7条宣言的内在关系何为进行了深化思考,冯毓等众研究生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会议议程第二项是分享研究方法类书籍《民族志:步步深入》(大卫·M.费特曼.龚建华译),由陈红燕老师、戴孟同学、叶龙坪同学、郑蕊同学导读。陈红燕老师立足于宏观视角,从“何为民族志”、“从文化研究到日常生活”、”当今民族志发展”、“如何开展民族志”四个维度进行了本书领读。戴孟进行了阐述和分享。戴孟同学、叶龙坪同学、郑蕊同学导读了该书各章。
此次“研学汇”活动开启了项目组研习汇的首个篇章,为项目组成员从世界视野理解和定位教育的未来,以及为项目组年轻学者开展实践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撰稿人:冯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