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为及时展现与反映各课题组的最新进展,特开辟本栏目,进行系列化报道,以飨读者。
2021年8月26日19:00-21:00,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丛书书稿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各子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在线交流研讨丛书书稿撰写近况。
此次会议由课题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李云星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栋博士等课题主要成员出席。
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首先就子课题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黄书光教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审视》一书,旨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生成的角度,通过历史的眼光,寻找其思想渊源,挖掘其文化根基,明晰其价值路向,并以此为基础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论题、内在结构和发展逻辑。书稿各章由黄书光、李栋、刘海燕、杨俊铨、孙慧分别承担。全书共六章,约24万字。黄书光教授指出,该课题研究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希望参加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典原著,钻研相关的教育变革史料和鲜活案例,努力做到史论结合、以史明理。目前各章撰写皆在正常推进中。
随后,浙江师范大学李云星副教授,对子课题书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实践之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李云星指出,本课题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从实践中诞生、如何转化指导教育实践、取得了何种实践成就以及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实践发展。要回应这些问题,首先是明晰中国特色社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内涵、主要构成、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域。围绕书稿章节主要目录,各章节研究内容与思路、书稿写作计划安排以及困难困惑,李云星副教授进行了详细汇报。
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对子课题书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王枬教授指出,叶澜教授领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标志,因此,本课题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阐释“生命·实践”教育学如何建构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原创性教育学理论。王枬教授指出,“生命·实践”教育学坚持中国立场,从中国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出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起了有着独特的概念、独特的路径、独特的方法,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目前研究在顺利推进中,已有相关成果在相继出版和投稿。新的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加入也将更加有利于课题研究按照原有计划推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栋博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贡献与传播推广》书稿的主要负责人,分别从时代背景、推进思路、传播推广机制等七个方面汇报了书稿的整体框架。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国际贡献与传播推广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崛起而产生且内涵不断丰富的课题。他提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的显示度、认同度、贡献度与传播度是书稿聚焦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庆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典型案例和理论生成》部分进行了汇报。李庆久所长表示,选取案例的首要标准是典型性与示范性,不追求“大牌明星”,力求入选案例的覆盖面与代表性;再者,案例选取的关键词是价值,希望看到这些案例的教育者与学者都能觉得眼前一亮。在课题研究推进的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李庆久所长以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稳定性、思想性、系统性六大特性为抓手,在系统科学的整体思路保障下,逐步补充与搜集相关案例并推进研究。
课题总负责人李政涛教授针对每一个子课题及其专著的进展,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在整体上,对后续的研究和丛书撰写进行展望。他指出,通过前期持续深入的研究与研讨,本重大课题将进入到以丛书撰写为核心的阶段。在撰写过程中,一要明确时间节点。在平衡研究资源与时间的同时,保证研究进度,力求早日出版;二是开展系列化深度研讨。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子课题及专著都要进行专题讨论,同时还要邀请课题组外的专家参与系列化讨论,提高研讨质量一定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三是加强成果转化传播。要及时将课题研究成果化为咨询报告、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播推广,充分提供只有本课题才能有的知识供给,做出只有本课题才能做出的理论贡献、政策贡献与实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