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课题进展(22)| “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丛书专题研讨会暨出版签约仪式顺利召开

作者:发布时间:2024-01-10


2024年1月6日至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401会议室召开了项目成果研讨会。研讨会分成两个议题在两天开展。第一天的议题是“前瞻:迈向未来的中国学校现代化建设新样态”丛书专题研讨会暨出版签约仪式;第二天是项目组总成果的提炼与梳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副所长、丛书总主编卜玉华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伍红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教授、李宝敏教授、李林副教授、陈红燕副教授、郁晓华副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铭琳副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齐姗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秀蓉老师、朱园园博士后、江西教育出版社桂梅总编辑、苏晓丽编辑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彭呈军社长、全国10所学校的校领导以及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共40多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第一天:丛书研讨与签约仪式


在开幕式环节,李政涛教授在线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辞。他对本套丛书的整体框架高度评价,并认为本套丛书具有四个共同的特质:一是突出“学校变革”,二是具有“现代化”意识,三是展现了学校发展“新样态”,四是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同时,他对本套丛书的后续推进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有“时代意识”,二是要有“贡献意识”,三是要有“转化意识”。

卜玉华教授致辞。她介绍了“未来”“前瞻”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以及本套丛书在选择学校时的初衷,她希望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展现中国各种类型学校的未来,为我国2035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教育力量。最后,她希望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丛书主编能够秉持开放交流的心态,相互学习,提炼新观点,开拓新视野。


图片


江西教育出版社桂梅总编辑致辞。她就本套丛书的“未来性”和“前瞻性”定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套丛书的编写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表达了对本套丛书出版的期待。


图片

接下来是江西教育出版社与丛书作者进行签约仪式。

图片

丛书研讨环节持续一整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刘名卓,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吴树超,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书记谷苗,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校长王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校长蔡文,佛山市南海区小塘中心小学校长朱燕敏,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校长湛宣进,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督学孟晓东,成都市青羊区草堂小学校长金波,佛山市南海区灯湖小学副校长刘映荷分别进行了汇报,项目组成员逐一对10本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丛书主题定位问题,丛书编写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典型性,更要彰显未来性,要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二是丛书的篇章结构问题,丛书编写要充分考虑系统布局,避免零散经验的堆积;三是丛书的语言表述问题,丛书编写要体现叙述感,与学术写作相区分。此外,会议还就交稿时间、编写体例等事宜进行了商议。


图片

图片

经过一整天的研讨,10所学校的作者和项目组专家一致认为本套丛书时代特色鲜明、主题多元、前瞻性、未来性突出,充分展现了中国未来学校多样化样态,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未来学校擘画了未来图景。

会议最后,项目主持人卜玉华教授进行总结与部署。她认为本次研讨会成效显著,进一步明晰了各所学校未来发展的特色与亮点,展现了中国学校未来发展的多种样态,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丛书的后续推进指明了方向。此外,她还就丛书立意定位、框架结构、样章提交、写作进程等事项进行了部署。

图片


第二天:项目总成果的凝练与书稿撰写


此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卜玉华教授主持,项目组全体成员参与。会议由两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讨论项目组完成的核心成果及全书书稿框架结构。第二环节由全书15章的15位作者分别就所负责章节的基本观点、成果表达方式、框架结构、当前进展以及遭遇的困难等进行汇报交流,其他项目组成员们或提问,或给建议,讨论热烈,深度交流。整个研讨活动持续一整天,大家均感觉全书更加聚焦项目主题,核心成果创意突出、写作思路更为清晰,收获满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社社长彭呈军先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他对项目研究有了深度进展表示祝贺,并高度肯定了书稿内容的新意和价值,还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要求以及书稿的撰写体例、时间节点等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

图片


总之,为期两天的未来学校项目研讨活动是对2年来该项目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也是对项目深化研究的一次清思,为项目研究接下来实现高质量的结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闻撰稿人:盖平运 柳青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