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促进学校的深度变革,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2022年11月18日至19日,第五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在云端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协办,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合肥市王玲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论坛以“走向融合的儿童哲学”为主题,采取线上的方式开展。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的部分领导和专家在线参与了论坛活动,吸引了50余万人在线观看。
11月18日上午,第五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首先致辞。他首先感谢了各位领导、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他提到,经过多年的耕耘,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论坛,成为儿童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走向融合的儿童哲学”为主题,既有一线教师执教,也有哲学博士执教,还有多位专家的报告与研讨,这个组合一定会使论坛成为一个充满实践底蕴和学术含量的精彩纷呈的盛会。他认为,无论是儿童哲学还是学校变革都是通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通向中国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路径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本届开始,来自哲学学科的专业力量和思想资源会更多进入论坛,在持续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教育学和哲学的交互共生。他认为,本次论坛的深度交流和研讨,既会推进、深化儿童哲学和学校变革的相关研究,也会在儿童哲学学校变革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之间建立更加具体、紧密的关联。
其后,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叶传平院长致辞。他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U-G-S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实现跨界学习、融合学习、主题学习的良好契机。儿童具有成人不具备的大胆思考、敢于质疑,思路更开阔、思维更跨越、思想更开放,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视角。课堂教学要开发儿童多方面的哲学潜质,首先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成长的实际出发,拥有儿童的视角,心比儿童高,眼与儿童平,手比儿童低;其次需要读懂儿童具有合理和创新相融合的思维,培养儿童求异和创新协同精神;再次需要面向儿童的未来,从长远发展的愿景着想,不局限于点状思维,不狭隘于线状思维,不固执于经验与成见,而是为儿童的发展构建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世界。
接下来,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李磊局长致辞。他首先祝贺论坛的召开,欢迎各位线上出席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教育同仁;随后,介绍了包河区的教育概况,以及近年来的教育新发展。李局长提到,2016年,包河区引入了儿童哲学项目,促进学校深度变革,培养儿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儿童哲学与学科教学、阅读、家校合作等方面得到了深度融合,在区各个实验校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条从儿童需求出发的育人新路径正在生成。他认为,本次论坛必将拓宽视野与思路,推动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再上新台阶。
最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致辞。他首先欢迎了参会的领导、专家与同仁。他提到,今年上半年三个承办单位分别举行了线上教研,吸引了30余万人线上观看,为本次论坛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认为,儿童哲学是一门未来课程,面对当下与未来复杂社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不可或缺。为了助力本次大会,团队发表了两组儿童哲学研究的论文,体现了团队对儿童哲学的新思考。在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儿童哲学作为方法,将会融入所有课程,走向多重意义的融合,成就师生双方的素养。最后,杨教授对本次论坛将绽放出的哲学思考和精妙光彩表示期待。
本次课堂展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与联盟校教师联袂登台,展现儿哲课堂的丰富样态。本环节由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学部副主任、包河区优秀班主任宣妮老师主持。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李露露老师执教语文课《尾巴它有一只猫》,通过尾巴的叙述,引出了“尾巴”和“猫”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对“有”所代表的关系进行反向思考,拓展、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教科部主任陆勤芳老师执教英语课《Duck! Rabbit!》,通过对同一幅画不同视角的观察,引出了人们知觉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接纳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差异中和谐共处,培育学生的包容意识。
合肥市巢湖路小学副校长胡传妍老师执教道德与法治课《正确认识广告》,带领学生认识虚假广告的有害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对广告进行求证,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求证精神和理性探究精神。
杭州市景华小学欧阳小萍老师同样执教道德与法治课《正确认识广告》,引导学生从消费者、商家、市场管理部门、广告商等不同主体的不同立场思考广告的必要性,并展示了不同类型广告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广告。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顾煦婷老师执教绘本课《田鼠阿佛》,生动地讲述了绘本故事,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领悟到“生活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阳光、快乐和温暖”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感悟并收集生活中的种种美好。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刘学良博士执教《小王子》儿童哲学读书会,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角色”、“命令”、“统治”等命题,让学生认识到“大人”和“小孩”的辩证关系,明白长大并不仅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或知识的增加。
本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游韵主持,包括执教老师说课和评课两个部分。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李露露老师:《尾巴它有一只猫》颠覆惯性思维,展开想象,创造出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故事。本课与儿童哲学的融合点定位为“想象”,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以问题辨析、表达为主,从课内到课外再到联系生活,层层推进,找出现象背后的依据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陆勤芳老师:《Duck! Rabbit!》是一节尝试将英语学科教学与儿童哲学理念相融合的课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层次的思维任务:一个是对比和分析,二是批判和评价。上完这节课感触最深的,是通过儿童哲学与英语学科教学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固有的英语的学科本位思想。
合肥市巢湖路小学胡传妍老师:这一课题的思辨性较强,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通过生活经验的分享和讨论,认识到广告不可以全信;二是通过对虚假广告案例的分析,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渗透法治意识;三是是通过讨论,质疑和探究,初步具有不懈质疑和凭证据讲话的审辩式思维。
杭州市景华小学欧阳小萍老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本课例蕴含的哲学元素包括:一是不同身份的人对广告的看法不同,要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广告;二是广告具有多面性,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广告。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顾煦婷老师(陆晓程老师代):本节课围绕绘本内容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问题链。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儿童在对话的过程中就相同的、相近的、相对立的观点进行分析,通过反问与追问,培养儿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刘学良博士:本节课通过提问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儿童哲学融入整本书阅读时,需要秉持三个原则:一要注重整体文本与章节部分的协调;二要注重文本内容与学生理解的协调;三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本次课堂展示环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反映出儿童哲学课程实践新的探索和思考。第一,课堂凸显出儿童立场、生活情境和问题导向。教师们通过师生互动、分组研讨、学生展示等形式,充分展示出儿童的自主意见、生活经验及其特有的童心和创见。第二,课堂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教师通过对“猫”和“尾巴”辩证关系的思考,点燃了学生内心的思维火花,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课堂蕴含着尊重差异、提倡包容,以及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如英语课例《Duck! Rabbit!》彰显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差异,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包容意识;道德与法治课例《正确认识广告》引导学生判别虚假广告,学会用证据说话,这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刘丹博士:李露露老师的课清晰地展示出学生思维的转向——当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孩子的思维发生转向时,便说明这堂课起作用了。陆勤芳老师的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理性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围绕着“争吵”这一主题,让学生看到了争论之外更重要的东西。胡传妍老师和欧阳小萍老师两节《正确认识广告》围绕着“广告”进行了丰富多样的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的广告,学会理性消费。顾煦婷老师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美感,感染力十足。刘学良博士的《小王子》阅读课将“大人和小孩的关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主题,孩子们在课上畅所欲言,自发地对许多相关话题进行了生成性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董轩副教授:李露露老师的课可以进一步拓展反向思维的培养策略。陆勤芳老师的课可以增加一个训练思维的游戏环节设计,同时还可以引入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关系探究。胡传妍老师的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某些职业符号的刻板印象的信任是从何而来的,欧阳小萍老师的课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拍摄一个10-15秒的广告,让学生比较公益广告如何使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打动观众以区别于商业广告。顾煦婷老师的课例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小田鼠的笑话为什么是关于狐狸和猫咪的。刘学良博士的《小王子》阅读课可以增强课堂的整体设计性,在主问题和子问题之间形成逻辑关联。
华东师范大学王丽佳副教授:第一个问题,儿童哲学课与其他学科的课有何区别?儿童哲学课中总有一些宏观哲学议题或哲学概念贯穿其中,如反向思维、审辩思维、大人和孩子的辩证关系等。第二个问题,儿童哲学在何种意义上“走向融合”?儿童哲学能够融进学生的生活,融进不同的学科,同时作为一种方法,儿童哲学可以渗透在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甚至是学校方方面面的事务、制度之中。要深化儿童哲学教育,一是要反思我们究竟要在儿童哲学课程嵌入何种“大概念”;二是要突破儿童哲学课程中单纯的经验式的分享,上升到一定的哲学思维层面。
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第一,本次的课例较好地实现了儿童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自然交融,课程设计结构性强。第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表现都十分精彩,面对学生的生成性提问,教师更加地游刃有余。就建议而言,李露露老师的课还可以对学生关于“尾巴可以有一只猫”的理由回答进行提升与分类;陆勤芳老师的课可以延伸到关于“有无纯粹事实”的讨论上来,拓展讨论的深度;胡传妍老师的课可以对虚假广告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澄清;欧阳小萍老师还可以让课堂讨论更多聚焦于广告自身;顾煦婷老师还可以延伸到关于“阳光如何收集”的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这六节课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儿童哲学与不同学科的融合。一是都包含着明确的哲学主题,如对“有”的意义澄清,对真实可信的探寻,对价值秩序的考察,对权威正当性的探讨等;二是都力图培养哲学的思维,如批判性思维、整体性的综合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乃至中庸思维等;三是都运用了哲学探究的方法,如概念澄清、观点辩护、思想实验、推理等;四是培育了哲学的精神,如教师表现出的开放、尊重、对话的气质,课堂呈现出的理智或情感上安全的氛围。之所以倡导“走向融合的儿童哲学”,既与学校时空资源的有限或稀缺有关,也与各门具体学科与哲学的内在关系有关。这种“融合”意味着保留学科底色、体现哲学意味、彰显育人价值,旨在以儿童哲学作为支点,撬动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科教学的“深”“透”“活”“全”。
11月19日上午,举行了专题报告会,包括实践汇报和学术报告两场活动。
上半场实践汇报由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强主持,孙朝莲、童友琴、张荣全、钟玲、王玲等一线教师进行汇报。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朝莲以《爱智慧善思考,儿哲融合促成长》为题,汇报了学校儿童哲学的实践情况。学校依托“天天有梦想,人人爱思考”的办学理念,经过六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儿童哲学建设模式。特别是积极探索“走向融合”的儿童哲学,结合生活实际、学科融合等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孙校长也指出,今后学校的儿哲建设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一品一班”,从而进一步通过儿哲促进儿童的发展。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教学副校长童友琴结合本校儿童哲学的实践,作了题为《“和雅教育”视域下的儿童哲学探索》的报告。她首先阐述了何为“和雅教育”的办学主张,讲述了图画书阅读在唤醒儿童思维方面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在联盟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体系化的儿童哲学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养成了教师探索儿童哲学的自觉性。最后,童老师阐述了儿童哲学在“走向融合”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要构建基于儿童生活的儿童哲学的未来展望。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教师张荣全作了题为《教室飞来了“哲学鸟”》的报告。首先,他阐述了儿童哲学课程图谱的构建,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课程模式。其次,张老师通过讲解书籍的选择,提出了由主题延伸到问题、由文本关联到儿童、由思考延伸到生活的原则。最后,通过讲解课例研究,阐述了学校旨在构建多元文本的融合、多门学科的融合、多种思维的融合。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师钟玲的报告《风景这边独好——我和儿童哲学的美好相遇》则以“相遇”“相知”“相伴”“相守”等关键词,阐述了自己与儿童哲学的相遇历程,探索出了语文教学与儿童哲学的丰富经验,提出了“深挖教材中的哲学教育资源”、“创设带有哲学色彩的教学情境”、“从学习与生活中找寻话题开展哲学式探究”等具体策略。
合肥市阳光小学校长王玲以《走向理性,立足思政课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为题进行了汇报。她通过对自身二十余年教学工作的反思,提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审辩式思维的必要性,并通过《合理消费》《学会尊重》等具体课例呈现了融入审辩式思维的可能性。通过引入审辩式思维,课堂变“静”“慢”“深”,真正提升了儿童是思维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半场学术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主持,曹剑波、刘梁剑、刘铁芳、冷璐、鞠玉翠、徐冬青等与会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
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曹剑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反思思维在儿童哲学教育中的运用》。他首先阐述了思维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价值,并以“分马问题”等具体问题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何为反思思维。通过系统的哲学训练,反思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有益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反复思考、发散思维、小心求证则为进行反思的具体方式。在呈现教育四种层次的基础上,他希望儿童哲学能够达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教育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以《儿童哲学戏剧创演的理念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刘教授以华东师范大学的相关课程与教育戏剧的丰富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哲学+戏剧”的模式实现做中学,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特别指出,创作性戏剧的重点不在于提升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而在于引导学生在人格上的成长。通过不断思考教育与哲学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儿童哲学戏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则以《兴发教学:儿童生命的整体唤起》为题,从《意外》中的成长故事出发,引发了对儿童生命的关注和思考。随后,他以《咏鹅》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入手,重点阐述了其中的“兴”“发”“成”,帮助儿童从被动到主动,最终实现生命的完整构建。他认为,儿童哲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儿童生命体验,并通过“整—分—整”的路径加以实施。
暨南大学冷璐副教授作了题为《谈儿童哲学融入英语课的路径》的报告。她重点阐述了“SIPAT”教学模式的情况,突出了要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去设计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训练思维能力。随后,她又系统介绍了夏威夷儿童哲学的经验与成果,强调儿童哲学应该是“小哲学”,始于儿童感兴趣的信念、想法等,更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引导儿童在“做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做了题为《展现经验激发惊奇价值引领——儿童哲学起点、路径与旨归的一种思考》的报告。她指出,在儿童哲学的探索与实践当中,暴露出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等问题,并结合《上学歌》呈现了“处处留心皆哲学”,为儿童哲学的探索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她认为,儿童哲学的路径应该是通过师生提问的基本方式,在对话中辨析、在行动中探究、在反思中深化。
复旦大学徐冬青副教授以《“我”与“我们”:道法课教学的“主体成长同心圆”》为题,重点对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报告。他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和享受课堂,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在归纳思政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我”和“我们”是道法课教学的核心概念,因而需要面向学生构建主体成长的同心圆。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做了题为《儿童哲学教育如何走向融合》的大会总结报告。首先,他回顾了今年合肥三校儿童哲学的线上教研系列活动,强调了走向融合的儿童哲学,包括走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走向生活的融合、走向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在路径上,这种融合又包括了作为理念的融合、作为原则的融合、作为方法的融合等。其次,他对此次教研的具体课例和论坛的专题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和分析。最后,他期待能够继续探究,继续对话,共同探索儿童哲学的实践道路,也期待未来能继续与相关学校合作,继续深入探索儿童哲学教育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