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万人线上参与!全国第二届“未来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路径新探索”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2-11-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1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和杭州市采荷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未来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路径新探索”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由杭州市上城区妇联、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华东师大基教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协办。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副所长、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卜玉华教授和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大基教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与会发言。

本次会议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嘉宾参加了线上线下研讨,线上直播点击量突破了860万。

领导致辞畅想未来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世美主持第一篇章。

王世美

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 毛素云致辞

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毛素云女士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双减”背景下,区委区政府围绕“校社融通”,打造出“星级家长执照”“行走德育”“淘活动”等工作品牌,为学生“走出校门、走下课堂、走进社区”提供了多种途径。采荷二小有着“校社融通”的生动实践,在采荷街道青荷苑社区打造“晓荷淘乐园”,建立实体化名师工作室,实现“学校在社区中,课堂在社区中”的未来教育新形态。接下来我们将推出“育共体阳光行”工作试点,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家校政社发展新路径。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蒋锋致辞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锋在致辞中指出:杭州教育持续聚焦“双减”,联动家校政社四方,共同打造共富基本单元。上城教育肩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教育排头兵的使命,着力建成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校园建设更加开放、育人途径更加灵活、教育生态更加健康的未来教育示范区。采荷二小有“把握未来、决胜未来”的意识,在“大教育”背景下实现“未来社区”和“未来学校”的联动性发展,真正以高质量教育支撑杭州高质量发展。相信杭州、浙江乃至全国的教育将取得持续的进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杭州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钟怡媛致辞

杭州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钟怡媛女士在致辞中提及: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施行第一年,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私事,而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杭州妇联以“家家幸福安康”为目标,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家长学校的力量,提升家庭教育育人水平。上城区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共富单元建设,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科学方式,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形成崇德向善的家庭氛围,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家庭教育发展。在多方协同育人的支持下,杭州妇联有信心,一同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机制,奋力展现杭州的头雁担当。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卜玉华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卜玉华在致辞中指出:未来研究在我国是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社会各界将未来学校的发展作为重要生长点,实践样板纷纷呈现。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与采二联合打造的未来学校,以“把学校建在社区里,把社区建在学校里”为基本理念,开展历时一年多的“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校社融通路径,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学校发展的缩影。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亟待探索更多校社融通新路径,全面建设共建、共享和共育新格局,期待能在此次论坛上看到更多闪亮的校社融通“金点子”。

学术大咖 点亮未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伍红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郁晓华共同主持第二篇章。

孙元涛

伍红林

郁晓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 王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带来了《从资源拓展到融通发展——学校与社会关系再审视》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根植于生活,其内核是自由发展,标志是个性化,途径是素质教育,手段是生活教育。报告分析了学校与社会分离的原因,提出校社需建立新的契约,融合共育是校社关系的未来,学校回归社会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资源拓展到融合共生的模式转变,推动课程改革和整合,推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互动共建,打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以及做好校外资源规划和地方课程开发,落实学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五项实践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研究中心前主席 Riel Mille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研究中心前主席Riel Miller研究员认为,未来可以成为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主题。教育可以被改变,开始摆脱工业化和思考转型,逐步从工业社会转向学习型社会。人类迈向一个学习型社会,人们有质疑和培养的潜质,能够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规划与行动探索,一条是想象中摸索。他强调一种随着时间变化的能力,即复原力。人们需要拥抱未来素养,所以他鼓励教育系统向一个更有未来素养的社会过渡。在未来,社区和学校可以一起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来玩耍,来测试,来实验,来发明,来失败,来从失败中学习。因此,在生活的世界中,人们变得更加自在。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互惠的、智慧的,充满了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吴遵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在主旨报告《未来学校的设想:家校社融合的新视野》中指出家校社融通实现“三教合力”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实现“三教合力”需要寻找共同的契合点。其次,政府宏观把控,区分界定三教地位;重视学校主导的专业性地位,形成自洽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也非常重要。其三是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开放各类文化资源等。在报告中,吴教授大力肯定了上城区“星级家长执照”家庭教育指导项目,并以中国和日本已有经验为例,介绍了不同国家与地区未来学校与社区协同、探索及合作的路径与方式。最后吴教授为指导家庭教育的行动提出建议:明确家长责任的主体地位,引导重视孩子的生命发展需要,同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模仿与骄傲的榜样。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项海刚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作《为了每一个》主旨报告。他提出在“双减”背景下,全链条的未来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创新探索“家校政社”多方协同育人的治理模式,是上城教育不懈的追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城区坚持做好“教好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家庭”,构建家校政社协同育人体系,推出了 “星级家长执照”平台、“长幼随学”、“托幼一体”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上城答卷”。

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党工委书记 马志清

杭州市采荷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志清表示,采荷街道以荷花塘未来社区青荷苑共富单元为突破口,以晓荷书房为主载体,联动省市区妇联、市区教育局等部门和社区、家委会、社会组织共同探索“三化三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有效破解基层家庭教育中力量散、闷头游、效果弱的“三大难题”。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采荷还利用新媒体矩阵,设计上线宋韵荷风系列表情包和海报,以“绿书签”赋能家庭教育,营造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氛围,打造了线上线下、互融互通、乐学乐教的三位一体教育新样态。接下来,街道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致力打造协同育人新典范,全力建设“精致时尚·幸福和谐”精细治理共富样板街道。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卜玉华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卜玉华作了题为《中国式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的主旨报告。卜教授指出“未来学校”是复数形态的,有着多种发展向度。中国式未来学校要明确“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落实高质量教育基本目标,打造数字化环境,进一步促进小型社群化学校治理,组建富有弹性的学校时空结构,创建超越分科的课程教学。此外,卜教授还从时空关系、世界维度、文明素养和系统性创意等角度,对中国式未来学校新样态的发展提出四条具体路径。最后,卜教授表达了对采二未来学校发展的厚望,采荷二小作为“未来学校联盟灯塔校”之一,承担着“探索未知,照亮未来”的重要责任,是中国式未来学校发展的先驱者、探索者。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李家成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作《当代中国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的现有经验与未来走向》主旨报告。李教授以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案例导入,追踪上海社区教育开启的以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话语体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性质定位、中小学为改革主体和话语主体、教育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研究,同时进行经验分享,深入分析了当下已经形成的结构,指出在未来我们需要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指导思想,牢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到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事业中。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孙元涛教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在报告《超越“跨界”:学校与社区融合的元认识》中指出,学校和社区是看似包含,实则并列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融合育人应超越跨界思维,反思社区的育人立场,戒除社区的“反教育”现象,让社区成为圆融统一的“育人场”。为了体现未来学校的“未来性”,学校应承担起“社区责任”,实现空间共建共治共享,资源适时适度开放,让社区成为生态化的学校,学校成为学习化社会的新课堂。孙教授相信,通过今天的论坛研讨及各方的不断探索实践,浪漫的理想会在行动中不断靠近大胆的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员 吴永和

吴永和研究员进行了《未来学校数字化组织形态研究》的主题报告,从政策与背景、国内外未来学校案例、未来课堂教学与课程组织的数字化形态三方面展开分析。报告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其次以详实的数据和感性的材料向与会者展示了国内外未来学校探索的典型案例。从报告中我们窥探到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可能的新样态,也给未来学校的课程组织带来了新的生机:课程创建者与课程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课程的组织向度在水平与垂直组织基础上逐渐网络化,课程内容逐渐知识图谱化。报告在最后对于未来学校数字化形态进行总结展望,我们应该推动师生共同体赋能未来学习模式变革,学科融合体赋能未来课堂格局重构,社会协同体赋能未来教育体制共融。

学校范式领跑未来

现场,全国首个“未来学校联盟灯塔校”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教授宣读12所联盟校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卜玉华副所长与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吴树超校长正式签约“未来学校新形态之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路径新探索”合作研究项目。

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重点课题引领下,由全国各地12所高品质名校加盟,成立“未来学校联盟灯塔校”,致力于中国未来学校形态的实践探索,发挥引领作用。

采二致力于探究学校与社区共建共育转型过程中的内部与外部组织形态及其特征,悉力探索智能社区背景下中国未来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的未来实践模型,为“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开创未来新范型。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吴树超

报告:《“四位一体”,搭建“四梁八柱”中国式育人场景》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吴树超分享了一年来采荷二小倾力打造的八大育人场景。采荷二小在四方共育方向进行实践探索,汇聚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方合力,创建“四梁八柱”的中国式未来育人场景。以政府承担主责任搭建强有力平台,为学校开展七彩实践课程、开设学后乐园提供保障,采二的学后乐园项目成为浙江省首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凝聚社会主力量,与采荷街道共同打造晓荷书房项目,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浙江省未来教育场景革新的引领,采二成为探索未来学校实践路径的试点学校;充分利用“星级家长俱乐部”,与社区联合创设“青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家庭主心骨的坚定力量,浸润最美家庭坊;与此同时,立足学校主阵地,将学校打造成社会、家庭的活动、精神、文化中心,开放共享活动中心。借助综合数字评价,撬动四方共同育人杠杆,把孩子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四方共育的重要抓手。采二将勇于承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教育排头兵的使命,追求美好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晓荷书房工作坊团队汇报

报告:《荷悦共富向未来》

今年5月,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青荷苑社区“晓荷淘乐园”项目正式启动。其中,社区里的“晓荷书房”是最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项目。晓荷书房工作坊团队向大家分享了这段时间的成果和感受,“青荷家委会”家长代表丁涛认为晓荷书房解决了接送困难问题,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改善了邻里关系。“晓荷名师荟”里的社区大先生董利民有一手“指尖非遗”中国传统技艺——金石篆刻的绝活,在家校社合作机制的实施引领下,带领多名学生在杭州市中小学生“法治印文化印”比赛中获奖。“学校大先生”毛夏婕老师利用课余走进弯湾爱生活,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音乐的熏陶,与社会力量一起协同育人。

一线校长经验分享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程斯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方铭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丽翠共同主持第三篇章。

程斯辉

方铭琳


陈丽翠

北京101中学校长陆云泉

报告:《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之与社区融合协同育人》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在主旨报告《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与社区融合协同育人》中指出,教育必须与社区融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北京一零一中学毗邻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关村自主创新基地,充分利用社区优势打造学习新空间,在学生发展中心成立翔宇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心成立英才学院,架构起学校和社区的课堂体系,通过开发101 -8 CPU、“在地化教育”等课程,既关注全体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也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智慧、开放、共享、生态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副校长 陈 琼

报告:《聚“铸魂”工程 建“协创”系统——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校本实践》

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陈琼副校长在主旨报告《聚“铸魂”工程 建“协创”系统——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校本实践》中提出,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教育服务体系,教育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协同育人的生态圈。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启动“家校企业”协创联盟,联动班本协创育人,以学校协创文化引领家校社企协同育人,呈现良好教育生态。整合家校社企的四位一体的资源,建立校本化的家校社企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用融合开放的协创课堂放大“共育”力量,以机制化运行保障家校社企协同育人品质,让教育的生态更美、更好。

图片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小学校长 杨柳

报告:《共创一所美好的学校》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小学校长杨柳女士在《共创一所美好的学校》的报告中分享了两个共创故事。一是把学校建在社区中,学校打破围墙边界,让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生长在一起: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地域文化;实施校本化国家课程,让社区艺术课程走入生活。孩子们在多样的课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二是让家长回归育人主体,开设“家长学院”,开展家庭教育沙龙,让家长更多参与孩子成长,讲述家庭教育故事,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本位。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校长 张计蕾

报告:《学校,创享幸福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校长张计蕾女士在主旨报告《学校,创享幸福未来》中提出,小学是培养未来栋梁之材的关键期,华师永德实验小学始终坚持“心驱动、梦起航、育未来、创幸福”的办学策略,以融通的育人观打造空间,创“幸福家园”,激发自主能动;以生态的发展观开辟新途,建“幸福驿站”,完善课程体系;以亲密的共育力凝集智慧,育“幸福队伍”,成就专业提升;以自觉的变革力传动共振,享“幸福成长”,形成长效机制,让学生在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中,感知、体会、表达和创造幸福,快乐地成为心中有爱,逐梦前行的“诚毅永德少年”。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中心小学校长 刘大治

报告:《乡土融入教育生命自觉成长——新时代乡村未来学校新生态》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中心小学校长刘大治在报告《“本草教育”引发的学校变革》中分享了2016年至2020年松岗中心小学的一系列改造:校园中的一片荒地被改造成了“本草园”,再把图书驿站引进本草园。这一片园子,这一座驿站,将耕作与读书联结起来。实践化、本土化的校本课程成就了教师,学生召唤着家长,学校影响了社区,一场“本草教育”引发的家校社共建共治共育的学校变革就此掀开。最后,刘校长提出未来教育需要更多关心真教育、向往新教育、追求独特教育的人,包括教育创新者、家长、政府一起参与进来,协同育人、开放育人,共同开创一个新的教育理想国。

无锡协和双语学校校长 林旭

报告:《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无锡协和双语学校校长林旭在《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报告中结合学校具体活动,介绍了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塑造人类的未来。首先,立足终身学习理念,共建阅读工程,培养终身阅读者,开展“协力童阅”活动,让阅读工程走出去,让学生家长走进来,再到学生家长自发走进各自的社区的过程。其次,立足“健康第一”理念,延展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实践力,开展“项目制学习”,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立足“共同创造”理念,依托公益组织,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打破学校与社区的边界,为孩子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培养受益终生的素养。

杭州市澎致小学书记、校长 徐越

报告:《“亲社区充能站”:社校融通模式下学后乐园实践活动探索》

杭州市澎致小学徐越校长作了《“亲社区充能站”:社校融通模式下学后乐园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主题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建社校融通的团队契约制、定期例会制、专项组群制的“三机制”。介绍了联动时空资源的“五举措”:统整“10分钟”学习空间;覆盖学后全时段;通过迭代课程资源,巧用设备,依托品牌沙龙,借力专业师资的方式协同育人资源;通过打造三种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综合能力;从表现性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数智化评价三方面优化评价方式。报告还展望了“亲社区充能站”能拓宽学校功能、提高社会满意度、明确科研方向、依托数改提品质。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书记、校长 金莹

报告:《周末帮帮团:家校社共育的学校行动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金莹校长在《周末帮帮团:家校社共育的学校行动》主题报告中指出,家校社共育不仅是一个新挑战,更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为利用好学校周边资源,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成立“周末帮帮团”家校社共育协作体,形成“总团、分团、微团”三级组织建制,各级组织成员各司其职,为帮帮团提供学业互助、素养拓展、实践成长等个性化订制菜单式选择,“周末帮帮团”章程也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的职责。目前学校成立“周末帮帮团”87个,参加活动人次1800余次,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多家媒体的报道。

杭州市时代小学副校长 郦云

报告:《新时代家校政社融合育人的学校实践与探索》

杭州市时代小学郦云副校长以学校的“灵犀学社”家校政社共育机制为主体分享新时代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探索。时代小学应对新时代数字化生活,创办数字家校,引导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有选择地分类学习课程,打造家长学校课程新体系;打造亲子学玩乐园,开展“户外两小时、家庭实验室、花裙子节、亲子阅读、亲子劳动”等活动,探索星级家长培育新方式;学校不受限于小校园,与多方打造共享空间,探寻家校政社协同新模式;立体搭建三级四维协同育人的评价模式,助力于优化评价方式,构建家校政社融合育人新模式,唱响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主旋律。

杭州天杭教育集团副校长 葛小琴

报告:《多方协同,解锁天杭“幸福+”育人生态系统》

杭州天杭教育集团葛小琴校长作了《多方协调,解锁天杭“幸福+”育人生态系统》的主题报告。天杭的“幸福+”生态系统从幸福四叶草模式、九年一贯制家校协同机制一步步升级而成。共育的第一步是家长学校课程的建设,1分钟微学习,让家庭教育指导“时”超所值。共育还需搭建多方协调的教育生态环境,依靠政府、司法、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媒体的六方力量,构建更加完善、更为全面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同心圆”。共育还体现在共同创造幸福育人的氛围,学校与街道社区共同营造幸福教育圈,将家校政社共育思想融入大型活动中,赋能家长传递幸福力。

学者视角决胜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政涛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认为今天的会议是一次高质量的会议,意义重大。

会议的顺利召开有“落实”意义,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富裕、国家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举措;有“探索”意义,依托国家重大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重构”,积聚全国力量进行的大探讨、大问题、大组织,形成大成果;有“分享”意义,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分享体现了学校与社区融通的杭州经验、上城经验、采荷街道经验、采二经验,堪称典范;有“对话”意义,既美美与共,又在对话中展现各美其美的区域经验与学校经验,十分生动和具体;有“示范”经验,做到了区域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示范和学校示范,也是平台意义上的示范,采荷二小更是在学校层面上与社区融通的品牌典范;有“想象”意义,共同想象未来,挖掘未来,创造未来,而创造正是从想象开始,贡献更多的“同校异构”、“同区异构”的经验;有“引领”意义,相关区域和学校的示范和品牌表明,他们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带着更多的同道人走向未来。同时,李教授从本次会议出发,展望未来学校发展新前景,他认为未来本身也需要展望。如何展望未来学校的未?他希望未来学校联盟灯塔校和这个论坛,成为想象共同体,建构共同体,跨学科共同体,创造性共同体,也希望未来学校的研究能与国家战略更加充分地融合,融入国际视野,走向新素养。

线上直播点击量超860万!

据统计,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名校校长、联盟学校代表、家委会代表、区内校长、街道工作人员等100多名嘉宾参与了线上线下探讨,共同探索经验与分享智慧。新浪微博、哔哩哔哩、腾讯云、小红书、抖音等11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直播点击量突破860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