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正式在2023年第3-4期《人民教育》杂志首发!《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自2017年开始研制,每年发布一次,已成为记录、引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份重要文献。
本次年度报告由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三个子报告组成,含金量十足!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深度参与了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两个子报告,赓续了基教所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送的是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这40个案例是从决策部门、主流媒体、学术期刊、基层调研、公开征集、监测数据等多种渠道搜集、遴选而来!其中,基教所参与组织征集的多项案例入选。到底都有哪些案例入选,我们一起来看!
《2022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区域案例
1.内蒙古自治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建设了东、中、西三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党的二十大闭幕后,自治区第一时间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二十大精神同上一堂思政课”学讲研思活动。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3万余人聆听学习。学讲研思活动从“学”字入手,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深入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在“讲”上,将专家“指导讲”与各学段优秀教师“示范讲”有机结合起来;破题于“研”上,紧密结合不同学段认知规律,深入探讨如何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最后落实到“思”上,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回归教学主渠道,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实践。该活动第一时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做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30日)
2.江苏苏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将人才引育作为长期坚持的政策方针,迭代政策红利、加码人才礼遇、广开纳贤之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苏州市迅速掀起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部署,开辟创新人才培养最佳“育苗池”。将创新型城市与学习型城市结合起来,充分提升城市发展的教育软实力。主动建构创新驱动战略亟需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工作。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凌云计划”,优化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的纵向人才培养体系,让中小学生进入高校研究院学习实践,让大学教授走上中小学讲台参与教学,依托STEM教育、高中奥赛、强基计划、技能大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与科技、人才、科研院所和高精尖企业同频联动的横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创人才培养的课程协作、教学协作、师训协作,助力“教育、科技、人才”形成三位一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开辟拔尖人才成长新领域新赛道,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2期)
3.贵州:以“九个一”为抓手,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落实
贵州共青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落实”,扎实开展“九个一”重点工作,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主要做法有:开好一次会议,筹备召开省第十五次团代会,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学习二十大、贵州青年说”主题活动273场,实现主题团队课团队组织全覆盖。开展一批专题宣讲,组建“贵州共青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统筹8支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宣讲2100余场,覆盖23万人次。制作一批宣传文化产品,依托团属412个媒体矩阵,开设专栏和话题,编创“黔小青带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网络文化产品27部,累计阅读量达1.3亿次。发出一份倡议,向广大青少年发出《决战四季度决胜全年度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火热实践中争做生力军和突击队》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组建一批青年突击队,以组建“4+3”分级分层分类青年突击队模式,推动形成“五级联动”千支突击队,在抢险救灾等关键领域发挥急先锋、排头兵作用。开展新一轮大调研,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形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青少年社会融入研究》等一批理论文章,开展一批困境家庭青少年学生资助,推进希望工程助学项目等,完成1万名困境家庭大中小学生的学业资助。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1月3日)
4.北京:以首善标准稳慎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
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明确“积极稳慎”策略,加强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把改革“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问题讲清楚,引导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认真落实中央精神,无论前期试点工作还是“1+5”配套文件,都牢牢抓住加强党的领导这条主线,聚焦建立学校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二是厘清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从制度设计来看,既突出了党组织领导的根本性,又强调了校长负责的重要性;既要把握好学校党组织集体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要厘清党组织会议与校长办公会议之间的权责边界。北京市制定了学校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清单、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2个示范文本,以便于各区各校统一标准、参照执行。三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各项要求,研究制定4项重点任务和15条具体举措,包括健全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选好配强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加强学校党组织班子建设、落实机构编制和相关待遇保障措施。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2期)
5.山东潍坊:教师全员思政,激活思政课教师“一池春水”
山东潍坊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上广纳人才,秉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将全市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首批潍坊市思政课特聘导师中就有来自民政、企业、社区、公安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代表。潍坊市秉持教师全员思政理念,连续评选两届全市思政铸魂十佳思政课教师等“四个十”成果、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等,开辟出将各学科教师发展为课程思政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师发展为各学科优秀教师的双向螺旋式上升发展渠道。着力构建全新课程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观测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奎文区等10个县级教育部门党组织书记认领了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等弱项并组织集中攻关。借鉴冬奥评分模式,探索对思政课难点课题实行难度系数加权,通过优先推树典型、职称评聘加分等方式鼓励班级和教师迎难而上、攻坚求新。一系列举措激活了思政课教师“一池春水”,大中小幼思政“金课”遍地开花。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30日)
6.广东深圳盐田区:以特色项目式学习模式推动课堂革命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坚持素养导向,以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发出具有盐田区域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盐田区从2016年开始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以此促进课堂革命的深入开展,并成功研发了ASR-PBL模式,即基于学科(Academic)、情境(Scenario)、生活(Real-life)的项目式学习区域实践模式,该实践模式可组合使用亦可独立使用。基于学科的项目式学习(A-PBL)是指向学科关键问题或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基于情境的项目式学习(S-PBL)是通过创设现实或虚拟的情境,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模式;基于生活的项目式学习(R-PBL)是从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出发,并提出实际解决方案的学习模式。三种模式有着内在的进阶关系,可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乃至校内外(包括家庭)学习需要。
盐田区的项目式学习体现了三大特征,一是问题导向,主题先行;二是标准导向,方案细化;三是实证导向,过程完整。在大单元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的背后,将课堂改革贯穿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以问题驱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完备性、实践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年12月7日)
7.浙江金华:“双减通”数字平台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效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减轻作业负担难,学校对作业总量和质量难控制;二是提高托管质量难,学校师资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减轻培训负担难,校外培训存在隐患;四是提高家校协同难,家校沟通存在诸多堵点。
浙江省金华市秉持“以服务促管理、为民生谋幸福、促进共同富裕”的设计理念,采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认知,通过服务流程再造、管理机制重塑、应用技术创新三大实施路径,构建集“学校作业的减负预警、课后托管的多跨协同、校外培训的一体化管理和家校协同的三方互动”四大场景于一体的“双减通”平台,形成“双减通”5大指数,实现一屏统管、多端联动、全流程监管的整体智治,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生效。
学校作业减负预警实现课后作业一站式发布、学习质量一站式观察、作业发布一站式统筹。课后托管多跨协同实现学生家长一站式托管、托管老师一站式管理、学校管理员一站式编排。校外培训一体化管理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一站式监管、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学生家长一站式消费。家校协同三方互动实现学生安全一站式保障、学生健康一站式提升、家校信息一站式联通。
“双减通”平台有力推动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学生作业减负、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和社会大众对教育“双减”的满意度。
(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8.江苏南京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针对“课后服务资源单一”“可支配优质公益资源不够均衡”等普遍存在的课后服务突出问题,南京市玄武区积极谋划、整体构建“15分钟教育圈”,让课后服务走出校园,走进场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主要做法为:规划“圈的构成”,玄武区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打造为“15分钟教育圈”;构成方式为“1+X”,即“1个主要场馆加多个其他资源空间”,努力实现“一圈一品牌、圈圈有风景、圈圈有温度”。统整“圈的资源”,在区域层面,玄武区教育局协同多部门梳理区内60个教科文体及红色教育场馆资源,结合全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供学校选用,确保课后服务资源高品质、均衡化、全覆盖;在学校层面,各中小学校借助资源清单,构建校级“15分钟教育圈”,运用“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校本化育人实践活动。健全“圈的管理”,区域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指引》,明确“圈”的服务内容、活动形式、安全管理、评价机制等,规范“15分钟教育资源圈”的常态管理,保障活动组织开展安全、有序、高效;学校则结合校情制订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便捷化、均等化、普惠化的“15分钟教育圈”,以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多重价值增强学生家长获得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7日)
9.上海浦东: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科学教学新样态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索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探究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实现单元整体规划,在学习内容选择上实现跨学科主题融合,在课堂教学组织时以项目活动为脚手架,促进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完成理性思考、整体分析,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
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教学设计坚持四项原则,一是以课程标准作为目标参照系,厘清核心概念和次要概念以及彼此联系,分析对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表现,找准教学定位;二是以核心概念和关键思维的发展作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依据,围绕概念结构,梳理单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结合学生关键思维的发展设计指导策略;三是以多维实践作为活动组织原则,同时关注三个维度的实践——操作性探究(实验探究)、理论性探究(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或模型,或利用知识解释现象)和社会性探究(把科学探究和社会性活动整合起来,进行辩论、表达);四是以多维度观察作为项目活动的评价原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纸笔测试,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设计动态的评估观察指标。
以项目活动为支架的探究实践需要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持续学习,所以项目要求设计若干相互关联的任务,细化问题链,并在每节课前都回顾、分享前一节课的作品成果,保证学生思维的顺畅发展。也许学生自己探索的知识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有活力,也更具有迁移性。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10.上海长宁:基于数字基座探索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
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地,首先面临已有数据及应用的续用、校内数据及应用一体化、校间数据及应用共享三个难题;其次需要解决均衡发展、提升质量、数据安全、师生活力、减负增效、各方协作等问题。数字基座正是为此设计建立的。数字基座是标准化的数字学校中枢,承担物联设备统一接入管理、机构人员统一认证管理、数据融通一数一源管理、各类应用统筹衔接管理、机构人员及功能模块通信管理等功能。
上海市长宁区建设了区—校两级的数字基座,实现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资源共享,开发各类数字应用和资源,赋能教育治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等。形成教育内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数据协同、技术协同、应用协同,教育与技术深入融合相互成就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生态。多方协作,营造数字化转型生态,政府—企业—学校相互配合,营造多元主体价值共赋的生态;“标准化+个性化”相互兼容,营造数据、技术、应用协同的生态;教师深度参与应用开发,营造技术与教育相互促进的生态。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开发复用数字应用,助力减负增效。数据联通,常态化赋能教育教学,多元异构数据归集,分类授权保证安全;深化多维数据加工,实现分析结果多重反馈,用数据驱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11.四川成都:“五育”评价破“五唯”困局
为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四川省成都市探索实施“五育并举”评价改革。
一是变对学校评价为对区(市)县评价,调整质量评价“指挥棒”。成都市抓住教育质量评价这个“牛鼻子”,以中央政策文件为依据,探索调整评价“指挥棒”,将评价重点转向区(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变单项评价为综合评价,校准质量评价“标准尺”。成都市紧扣“五育并举”,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赋予相同权重,科学设定33项核心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联合开发评价工具,检验工具信度、效度,抽样监测3万个学生样本和1500个校长教师样本;同时参考教育事业报表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测得准、信得过。
三是变评价结果“束之高阁”为“行动指南”,用好质量评价“助推器”。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激励、改进功能,成都市将“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作为检验地方教育“投入—产出”的“试金石”,作为督促指导各区(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推动全面培养体系建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内涵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
12.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镇:技术赋能探索区域教育评价改革
为促进区域教育更优质发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于2018年10月成立教育评价改革科研团队,开启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实践,创造了信息技术与区域评价改革深度融合的典范。
一是多维立体,实现多元主体评价。依托信息技术,研发学校端、家长端“悦评越好”小程序和后台管理网页,改单一教师评价为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多元评价主体,观测学生成长的场景,贯穿学生的日常在家、在校、在社区实践等,随时随地更立体及全面引导和观测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是技术赋能,建立多模评价模型。改变传统纸质登记评价,利用信息技术专业评价平台,搭建多层级智能评价模型,支持教师、家长随时随地轻松给予学生评价,过程性正向引导孩子行为养成,鼓励教师、家长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为孩子过程性发展留痕。
三是成长可用,激励学生主动成长。使用前沿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配合项目实施的成果数据采集、分析、验证、反馈等,以支撑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打造更完善的体系化项目模式,通过大数据的输出与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丰富大数据“储蓄”,让学生的成长更可见。
在持续实践与探索下,丹灶镇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建立个性化的特色评价体系、特色积分激励体系等,学校的办学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发展和成长也实现了方向更加科学、动力更加充足、过程更加高效。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13.上海:教考关系背景下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
“双减”政策出台后,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作业研究团队,该团队以教考关系背景下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项目为主要抓手,组织全市6个区12所中小学先行试点研究,建构校本作业体系,实现教考协同,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合理处理教考关系,构建学科作业目标体系。团队研究指出,单元目标应该由“教学目标”“作业目标”“评价目标”三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作业目标指向“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评价目标则回答了“考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二是以单元为单位,加强不同单元与年级的纵向衔接。学校项目团队借助单元作业属性表在作业实施前进行跨年级纵向单元统审,评估并优化每条作业题的质量。
三是借助各种工具措施,确保作业体系的高质量。为了确保作业体系的高质量,研究团队设计了各种工具,而且注重在作业设计中展露学生思维过程,不断探索跨学科作业等特色作业设计。
四是基于学生作业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与作业体系。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使用结果不断改进完善。而学生的作业结果,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进评价设计也至关重要。
(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14.湖北宜昌:区域常态化开展研学实践教育
在湖北省宜昌市,研学旅行被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人人要参加。宜昌市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牢校外实践活动育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常态组织系列研学旅行活动。
一是全面组织七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宜昌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全市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按照每周一期制定各初中学校时间安排表,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组织学生集中开展防溺水、防震、消防、禁毒、救护、等实践教育活动。从城区学校推广到全市,实现全市七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覆盖。
二是全面推动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统一规定各学段研学旅行时长,小学低年级每学年1—2天,高年级3—4天,以宜昌市内开展为主;初中4—5天,以省内市外开展为主;高中5—7天,以国内省外开展为主,确保全市各中小学校各年级所有学生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宜昌与武汉地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互动,与上海、西安、长沙等营地开展常态研讨交流,推动全国、全省研学实践教育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研学旅行公益活动。先后组织新疆、西藏、香港等地区中小学生开展“三峡行”专项活动,组织“宜昌万名学生红色行”“革命老区学生三峡行”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宜昌学生武汉行”“武汉学生三峡行”研学旅行活动等。疫情期间,加强线上线下资源开发,推出系列线上研学旅行实景课堂,惠及全国近百万名中小学生。
(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15.山东高密:“揭榜挂帅”,聚众智合力破解教育改革攻坚难题
2020年以来,山东省高密市认真梳理国家、省、市教育政策新动向、新项目、新试点,结合该市教育实际深入论证、科学设计,确定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名师培养培训等15个不同主题的课题,面向全市学校(幼儿园)张榜公布,各学校(幼儿园)都可以根据自身办学优势,主动对标认领揭榜制改革课题,自主组建攻坚项目团队研究实施。揭榜项目一月一展示,年底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总评价,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并将成型经验向全市推广。高密市还建立了守擂攻擂机制,对没有纳入“揭榜挂帅”项目的学校预留复活窗口,允许有条件、有意愿的学校参加攻擂,在比一比、赛一赛过程中,展示治校育人的新招、硬招、实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12日)
16.广东深圳:打造中小学科创教育的城市范式
广东省深圳市着力打造中小学科创教育的城市范式,培养具有原创引领能力的创新人才。一是顶层设计科创教育发展战略。印发《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以及《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指南》等,健全科技创新教育政策体系。二是专业建构科创教育课程体系。研发适切灵活的科创教育课程体系,以标准规范科创教育课程以及与之配套的空间环境,持续推进深圳市中小学科创教育的稳步发展。三是联合推动科创教育机制创新。联合中国科学技术馆、市科协、企业、高校等,共同推进“馆校合作深圳科学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科普教育学分制项目、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等的实施,形成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统筹培养机制。四是深度探索人才培养大中衔接。借助清华大学“钱学森班”联合创办的深圳零一学院,通过“零一联盟中学”的方式让“零一导学课程”在深圳的中学落地,对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学术志趣引领和潜能开发,逐步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
17.湖南湘潭:为拔尖创新人才整合各类资源
湖南省湘潭市通过红色教育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部门资源整合创新培养方式等创新举措,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红色教育方案。
把红色文化整合转化为红色教育,用红色教育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红色教育引领创新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人才培养的“总开关”。全市中小学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挖掘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又一批红色教育“金课”,引导广大学子筑牢信仰之基,把准人生航向。
把部门资源整合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以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为核心,湘潭市通过教育、科技、企业等多部门协作、资源整合,拉开了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序幕。共5所学校被认定为湘潭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学校(后新增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3所工作站被认定为创新人才学习工作站,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被确定为创新人才学习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湘潭市着力增强师资力量,统筹各级财政教育专项资金,设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专项资金。
为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湘潭市将逐步将红色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整合,进而向初中、小学延伸,努力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协同培养体系。
(来源:华声在线2022年9月20日)
18.贵州铜仁:为山村幼儿园建立资源中心
针对山村幼儿园(简称“山村园”)大部分为“一园一班一师”且课程、教学和教研资源匮乏、教师无同伴互助难以开展教研、“小学化”不同程度存在等现象,贵州省铜仁市给山村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玩教具,并建立“资源中心”,探索山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新路径。
不少幼儿园在资源中心上做“大文章”,形成了共同性基础课程和选择性活动课程,还汇编了包括主题教学资源、班级环创资源在内的41个课程资源包,带动了县域和乡镇幼儿园办园内涵持续提升。
资源中心建在乡镇中心园,除设置资源室外,还单独设置集体备课室,山村园或乡镇民办园的教师每个月都有两天时间在资源中心研学,除集体备课、教研外,还可以开展观摩、培训活动,资源中心成了片区研培中心,教师找到了成长“芯片”。
在集团化办园管理模式下,县级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的考核或评比以集团为单位进行,实行集团内统一管理、各集团园捆绑考核。集团总园会把本园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考评办法等投放在资源中心共享,山村园再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同时,乡镇中心园每月指派骨干教师对辖区山村园、民办园开展指导检查,列出问题清单后共享给教育行政部门,合力规范办园行为,逐步提高保教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22日)
19.山东济南高新区:让农村集体幼儿园“实体化”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基于农村幼儿园“散、乱、小”等问题推出创新举措,一方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办园24所,提供优质公办园学位6961个,大幅提高了公办园比例。另一方面,让农村集体幼儿园“实体化”,彻底打赢“公办+普惠”的“翻身仗”。
高新区提出农村集体幼儿园实体化,即实现幼儿园实体化注册,办理法人登记,注册对公,保证幼儿园公用经费和保教费奖补及时到位。《济南高新区农村集体幼儿园实体化实施方案》的出台,从政策上为农村幼儿园提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这个方案,高新区按照每生每月500元和每生每年810元的标准,对实体化后的农村集体幼儿园进行保教费和公用经费奖补。
实体化后,以保教费和公用经费奖补为依托,幼师工资待遇有了保障,剩余经费全部用在孩子身上。截至目前,高新区公办园、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达103所,覆盖率从5年前不足50%提升到94.03%。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7日)
20.北京:出台京版强师计划,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发布了《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进一步深化教师职务评审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各级各类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坚持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成效和实际贡献,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其中,《实施方案》提出要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班主任、骨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和教育综合改革。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中小学教师。完善骨干教师评选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督促提高素质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2月5日)
学校案例
1.陕西延安中学:大学中学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延安精神打造思政“金课”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陕西延安中学创新探索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范本。围绕“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的要求,组织教师队伍原汁原味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挖掘红色资源,开拓第二课堂,创建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学校不但把延安丰富的革命旧址变成“沉浸式”课堂,还将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多位讲解员聘为校外辅导员。与中国人民大学通过视频连线,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与第一所大学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两所学校联合启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红色育人资源平台将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学资源;实践育人示范基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将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开展学生学术科研探索;班团集体结对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向班”和“延安中学高一2班”发起,通过班团活动、参观交流、结对互助等,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新华社2022年12月14日)
2.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谈心谈话“4+1”,搭建沟通“心”桥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探索谈心谈话“4+1”工作机制,即“日常沟通、岗位调整、告诫提醒、关心关爱+效果跟踪”。
日常沟通谈心谈话,谈话对象既包括全体干部,也包括有困难有需求的普通教师,重点与年轻干部、重要岗位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谈,做到定期、定人、定时,重在常态。岗位调整谈心谈话,干部教师岗位调整前推行“三必谈”,谈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骨干教师;谈话中“四必问”,问态度、问观点、问问题、问不足;谈话时“三做到”,做到采用热情、真诚和保密的谈话方式。告诫提醒谈心谈话,主要对领导干部出现不和谐迹象的、干部和教师出现工作失误或不良反应的、受到组织处理的干部和党员进行告诫提醒。关心关爱谈心谈话,密切关注干部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在他们受到表彰奖励时、遭遇重大挫折时、处于个人发展关键期以及出现生活不如意或心存积怨时进行谈话。效果跟踪,制作党员谈话记录和党员联系群众谈话记录,对需要保密的问题进行保密存档,对需要整改或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调查核实,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
北理工附中的谈心谈话“4+1”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的常态性、规范性、严肃性,帮助干部教师缓解压力、消除隔阂、提振精神,成为党群干群沟通的“心”桥梁,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7日)
3.北京市京源学校:开发时事课程,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开展时事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北京市京源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了“现在进行时”课程,至今已有十余年,学校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总纲,以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或自然的热点事件为学习对象,围绕制度认同、文化自信、建设成就、国家安全、近现代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主题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社会生活和国际政治变化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化,建立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联系,进而激发和培育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责任意识,最后以论坛方式呈现、分享、交流和升华学习成果。这门校本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天下大事相沟通,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自我和学校的狭小时空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同时,课程突破了单一学科限制,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调动多种学习手段,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期待的时代新人。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8期)
4.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把项目化学习作为建构学生经验与社会联系的载体
学生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实践者、参与者、创新者和引领者,而项目化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把项目化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学生经验与社会联系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倡导回归学习的本质和对问题的探究,最终指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对个人精神家园的构建。
新课标发布后,项目化学习成为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不断创新推进项目学习,既回应社会热点,让孩子从热点问题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也注重对身边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既有对学科项目的探索,也有跨学科的尝试,比如《我在丰台“修文物”》《音乐游戏设计师——编创识谱学习的游戏》等。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打破学科界限,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综合素养。
(来源:《新京报》2022年12月10日)
5.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开展常态化、生活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起点,经过20多年的打磨,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常态化、体系化、生活化的“绿野课程”,分为“家务劳动”“自理自护”“田园农耕”“手工实践”“互助服务”“社会服务”六个模块,共六年240课时阶梯内容。学校确立了一个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劳动教育应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场域中,要更加贴近和指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建立劳动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其生活性和情境性,这样劳动教育就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素养,为学生创造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苏州实小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主题实践活动模式;二是绿野村(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是以评价助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模式,学校制定了《校外劳动课程工作指导》《劳动标兵评选工作指导》等,确保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化,同时每名毕业生在毕业时会收获“七会”证书,“七会”是学校对每个毕业生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会劳动。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3-14期)
6.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基于AI技术提供个性化教学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利用AI技术开展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探索,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科学诊断、规划和赋能。在多维度、可视化和动态化评价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数学学习任务,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陷阱。
个性化数学教学实践是通过采集行为数据、挖掘内在联系、深入分析成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等作出解读与预测,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分析结果、评估学习过程、发现潜在问题、预测未来表现,从而进行个性化干预指导,同时利用数据高效调配师生时间,提供规划路径,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建兰中学基于学生画像,为每个学生设定数学学习进阶目标,制订数学学习个性方案,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布置适合的作业。在技术赋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能力透视学习特征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差异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大班教学下的个性化数学课堂,实现学生学业负担减轻与数学学业水平提升的双目标。
个性化教学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也优化了数学学习策略。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是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教师个性化指导开展多元辅助学习。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引领的学习导师。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
7.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以新课标为指导,搭建“以人为本,童趣多元”的一体化科学课程体系,针对小学生特点,设计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指向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科学课程新模式。统整科学课程设置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将学科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构建科学学科基本结构,以共通概念为引导,强化科学学科内容,同时开发校本课程,促进科学学科实践探究。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做中学”模式,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在各项科技活动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运用“小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点燃科学精神;最后通过多元性评价驱动学生个体成长,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该模式以科学课程为载体,是对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与创造性转化,从重视教到重视学、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彰显了教学本质;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更有序、更高效、更精彩、更充满活力与朝气;使学生深层次思考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精神,具有科学思维,学会科学发现、科学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整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8.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以“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构五育融合课程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每位高一新生进校都要接受“五个初评”,根据学习潜能、能力倾向、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等测试结果,建立一份关于全面发展的评价档案,并诊断出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由家长、老师与每位学生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学校将德智体美劳5大类16项41个具体行为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记录学生每周最佳,评选出每周、每月、每期表现突出的10余类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以激励机制撬动学生的发展内驱力。
洛带中学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构建“五育融合课程”。学校构建了五大类综合高中课程体系,为学生差异化发展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普职融通课程、小语种高考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学校设置的6大类102个学生社团课程,既有实用技能型课程,也有兴趣特长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全面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5月27日)
9.华东师大二附中:“N个百分百”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华东师大二附中“N个百分百”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该模式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综合选修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太极拳,百分百的学生参加“晨晖讲坛”,百分百的学生课外精读推荐名著……“N个百分百”强调从“人才培养模式”走向“融合育人模式”,即“人”的培养从“功能论”向“价值论”、从“塑造培养”向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转变,其本质是以“发现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理念的五育融合素质教育新模式。
“N个百分百”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以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校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健康实践活动等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在能力,促进学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更多个性突出、素质优异、全面发展的学生。“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实施,助推学校突破“千校一面”发展困境,使学校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
10.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数据驱动下开展精准教学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从学生“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和教师“教学五环节”的工作需求入手,科学确定数据驱动条件下真正有助于教学开展的数据类型及数据标准。同时,不断夯实“网、云、端”设施设备基础,以物联网技术有效联通各类设备、各场景,将所采集到的师生数据在学校各个系统平台加以共享。教师借助智能设备、系统平台的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每一步教学的成效,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还能开展指向学生个体、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学改进研究。这些教学实践逐步在全校、全学科铺开。学校着力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采集这些数据、采集后的数据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11.青岛艺术学校:举办综合高中,改变普职高中分离旧格局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创新综合高中发展思路,支持鼓励部分职业高中学校向综合高中转型发展。2020年,山东提出“探索举办文理高中、科技高中、语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综合高中,不同学校不同特色,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地方,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相互融通”。
青岛艺术学校是青岛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学生学籍实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高一年级统一注册普通高中学籍,一年后,结合学习结果与学生愿望进行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方向的校内校际分流。青岛艺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伟告诉记者,综合高中是实现普职融通的最佳选择。对艺术生来讲,夏季高考和职教高考的路径都是畅通的,不存在政策障碍。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9日)
12.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创建学术县中,引领县中发展新方向
全面加强县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杂繁多,但核心还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强,县中就会强。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在提高教师“学术”研究力、影响力、辐射力上下功夫,创设了更好的学术氛围,引领更多教师潜心研究,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十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创设校内学术氛围、搭建学术平台、建立学术机制、举办学术活动,办出富有学术力量的县中。学校从2017年起开始实行条线管理,尤其是全校统筹教学线和科研线的工作,提高了学术工作的地位,管理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师的学术力、学生的学术潜力开展的;学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中心;独立设置科研处,让学术引领有方向。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科研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搭建了学校创设各类学术活动平台,为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展示学术成果、扩大学术视野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论坛活动,与相关高校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13.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小学: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小学进行了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系列探索,确立了“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思路,着力打造家庭教育自主课程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从调研、摸排入手,利用家长会、调查问卷、家访等形式,全面掌握各年级、各班级以及特殊群体等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对大数据的归类整理,梳理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类型。摸准了家庭教育问题脉络,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家庭教育课程研发小组,从讲师团队打造、共育思路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家校社一体化建设:以点带面,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整合资源,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示范引领,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础上,确立了“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思路。与此同时,研发小组着力研发集目标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家庭教育课程。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为学校课程研发打开了一扇窗。家长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并伴随孩子的成长,在不同年龄会出现不同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学校课程研发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形成天然的家庭教育课题资源库。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3期)
14.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分布式决策探索集团生态化治理机制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包括七大校区10所学校,覆盖小初高三个办学层次,跨越五个行政区,为解决各校区间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空间跨度较大等问题,在集团内部建立起协商性共生合作的双向“治事理人”机制,并提出“从中心式集团到分布式集团”的办学模式,以分布式决策治理机制替代中心化决策管理机制。
四大成员校区在集团发展中承担各自使命。中心校区担当集团“新变革发动机”;南校区打造全链视角、评价驱动、精致化发展的精品初中教育,担当“新评价根据地”;北校区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担当“新课程孵化器”;东校区建设资源打通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担当“十二年一贯育人试验田”;高中园打造“大高衔接育人新基地”;深高龙岗学校、盐田学校打造“区域合作生态化办学行动基地”。
基于以上定位,分布式地将集团发展的育人模式变革、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学制改革等使命授权给不同校区展开探索,各校区基于自己实际工作和创新资源大胆尝试、独立判断,形成可推广经验后再呈现给其他校区探讨和借鉴,从而实现各校区既各具特色又联动互助、既发展自己又相互带动的良好局面。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
15.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农村学生的特色育“心”
针对农村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开设了一系列心理课程,如“自我悦纳”和“情绪控制”课程。为了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校引导学生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主题,从“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的潜力”三个方面设立自我小档案,全面挖掘自己,同时开展“老师、父母、同学眼中的我”自我认知活动。如开设“人生规划”课程。学校开设“从现在开始”人生规划课程。他们还开设了特色的“人际交往”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学校开设“堡垒之争——人际交往之竞争与合作”课程,通过高度情境化的“招兵买马、攻城拔寨、同舟共济”三个阶段活动,实现队员之间的对话、交流、竞争和合作。针对男女学生交往问题,学校开设“花开应有时,青春更绚烂”课程,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正确交友和自我保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再现和案例分析,解读早恋的含义、产生的原因、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早恋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懂得青春期应该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
不只是农村孩子,今天不少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情商都有待提升,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正确交友,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
16.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医校结合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
为了给有严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服务,衢州二中开启医校结合模式,成立了专家工作室,与衢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搭建了集“心理预防、心理筛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评估、心理培训”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医校结合工作。
心理预防包括开设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医院精神卫生知识科普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筛查是通过学校专业量表测评、班主任观察反馈和心理教师访谈,层层筛查,重点关注。心理咨询是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教师本着尊重、倾听、保密的原则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是将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转介给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并与其父母沟通协作。心理评估是因心理障碍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与专科医院联合进行心理评估,并定期跟踪了解。心理培训包括医院专家定期来学校为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开展心理培训和案例督导,提升学校心理团队专业技能,加强家校医协作。
医校结合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安全、科学、有效的咨询和治疗途径,打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9期)
17.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长程作业助力减负增效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进行了长程作业的探索,长程作业即学习过程长、完成周期长的作业,是学生在校内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学校力求从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视角出发,同时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而设计的一种作业。它有长期性、主题性、学生主体性、深度性、学科融合性和学生可选择性等特点。学校开发了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创造性作业三种长程作业。
学校对这些千姿百态的作业采取了叙事性评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过程、收获以及关键事件或感动瞬间写出来、讲出来,还可以制作成“时光成长轴”,与他人分享。为此,学校还搭建了多种展示平台,开设了闪光记忆展示角,形成了竞赛平台、微信公众号、作品介绍小舞台等分享渠道。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让学生从长程作业中享受乐趣、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发展思维,让作业不再成为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负担,变被动为主动,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3-14期)
18.浙江省宁波市四眼碶中学:实践性作业打开学生“智慧天窗”
开发实践性作业,全面提升探究实践素养。创设作业新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此检验学生的素养培养情况。教师为了解决传统纸笔作业偏知识本位、重习题训练、轻实践探究,弱化过程与方法,忽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问题,开发了指向素养的6E实践作业,即挖掘(excavation)、探索(exploration)、经历(experience)、延伸(extension)、迭代(evolution)、评价(evaluation)。对来源于“课本”“自然”“社会”的实践作业进行整体架构,将实践与课本、实践与自然、实践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课本中呈现的素材,让学生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全情经历实践探究全过程,然后将理论知识适度延伸于社会生活,尝试迭代原有实验器材,创设立体式评价体系并贯穿于实践作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6日)
19.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角落教室”解决课后服务活动空间不足问题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角落教室”是集资源型场景、课程化知识场景、功能性应用场景于一体的学习场景,是有时间的空间,有情境的环境,有领域的场域,有效解决了课后服务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一是让学习“时间”被多样化资源“空间”所吸引。角落教室基于多样化的空间、技术、网络、媒体等资源,为课后服务打造充满魅力的育人场景,比如复合型阅读空间、开放型科创基地、多功能艺术集市、联动式媒体中心。这些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空间随时间需要打开或隔断,技术随时间推移不断升级。
二是搭建寓学科、生活、问题情境于一体的沉浸式课程育人场景。包括打造跨学科活动课程,让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校外活动机构参与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兴趣、潜能与心理需求的真实问题情境。
三是为课后服务表现性评价提供生动的应用场域。好书推荐展,体现评价主体从单一到多方;媒体作品秀,体现评价内容从知识到素养;艺术拍卖会,体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到过程性。学校利用角落教室资源,有效解决了课后服务的活动空间问题,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0期)
20.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通过多向融合和主动融合,探索生态融合教育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作为全国特殊教育的示范窗口,以“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为重点,进行了历时18年的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以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学校、社区、家庭、朋辈群体等要素为桥梁,让教育活动在有序、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促进视障人士与普通人群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和谐共生。
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从培养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人,逐渐向培养自信自强“被社会需要”的人转变,让残疾孩子有能力主动融入社会,创造价值。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下狠功夫,根据视障儿童少年听觉、触觉相对比较灵敏的特点,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发掘潜能,补偿缺陷,努力构建“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生态融合课程体系,运用“多彩五部”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三重体验”活动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多向融合、主动融合。
其中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全员参与,在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实现了视障学生从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单向融合”,到超越“普特双向融合”,走向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参与互动的“多向融合”转变;视障学生从受限制、被安排的“被动融合”,向自己主动选择、态度积极的“主动融合”转变。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