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智慧空间重构与育人价值开发新视野”专题论坛成功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2-12-13

2022年全国“未来学校新形态”系列专题论坛(二)


智能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也为未来学校提供了多种重构的可能性与未知的想象空间。什么样的空间有  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发展?安全、健康、儿童友好的教育空间应当如何构建?创客空间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空间又是什么样?如何加快立法进程,提升未来学校建设的育人功能?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浦东中心”、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协办的“未来学校新形态”系列论坛(二):全国第二届“未来学校智慧空间重构与育人价值开发新视野”专题论坛,12月11日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及校长就未来学校教育空间的创建与育人价值的开发,展开广泛深入的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慧、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书记卜文雄、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等出席会议。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员吴永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放教育学院教授李宝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方铭琳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元涛等主持会议。

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教育系统专家学者与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名校校长、联盟学校代表、区域学校校长等嘉宾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未来学校智慧空间构建与育人价值开发。多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点击量超800万人次。


第一议程

领导致辞,引领未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致辞中对未来学校、智慧空间、育人价值这三个概念做了阐释,指出未来学校要探讨数字世界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指出育人价值的提升与拓展,与数字空间的结合是双刃剑,如何正向把握需要教育界的实践智慧。在报告中倪主任对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的智慧空间重构及体现出的育人理念表示高度肯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认为对于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律认识支撑现有教育模式的推进与发展,而目前对于人的认识与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需要重新判定。关于“技术主义”,仲社长表示技术决定论这种观念需要反思与突破。正是在这样的维度上,在未来教育的探索上,需要聚集核心命题,建立需要导向的发展模式,推来未来学校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表示,未来学校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是定位在继承历史和传承现在,同时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轴上来给出时间概念。她指出,对于未来学校的构想需要基于传统对未来做趋势性预期探讨;另一方面对未来学校的构想的愿景和目标又会反向影响我们当下教育行为选择与判断。


第二议程

思想交流,厘清学校智慧空间的理论基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其报告《站在新世界的爆炸点上预判教育大趋势》中指出,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化,从计算机时代(CT)、信息化时代(IT)到数据时代(DT),此为大爆炸的过程,爆炸点将是产生新世界的过程。基于此,倪主任进一步对教育的大趋势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预判:能力第一、知识第二;学校和社会深度融合;新的知识工具替代传统的知识工具;学习从现代学习进入超级学习。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慧作《以立法提升未来学校建设的育人功能》的主题报告。朱慧表示,学习空间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分析现阶段中小学学校空间存在的问题后,他阐释了未来学校空间重构的基本理念及未来学校空间重构的基本原则,更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为本次论坛贡献了以立法提升未来学校育人功能的浦东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斌贤教授给论坛所带来的报告主题是《从演化到创化:探寻学校空间重构的原理》。他基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借鉴空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鸟瞰”欧美学校空间从“自然”演化到人为创化的变化过程。他认为学校空间是设计原理的物化,是教育观念、儿童观念的载体。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学校空间重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的物质、资源和技术条件便利,从而有可能摆脱过去一切时代所面临的客观限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技术以及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但在重构学校空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的高度警惕、警醒和警觉。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牧华教授分享的报告是《未来学校课程空间的建构》。其报告从未来学校的空间形态、课程创生及空间与课程的双向赋能三个方面展开。王教授重点强调了要通过课程改革,让空间的使用更高效。在经济模式的改变下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的报告《高品质学习空间的建构:生活世界的视角》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学习空间存在的科学化危机后,梳理了高品质学习空间的特征。此外,严教授还聚焦于校园学习空间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放弃对空间科学化的迷恋、推翻“第四堵墙”、增强空间要素的友好性以及将空间权利返还学生。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伍红林教授作《未来学校视域下的学校空间开发》的主题报告。伍红林教授首先从历史维度对学校空间的本质进行了溯源,并从三个方面对未来学校视阈下的空间创设提出了思考:学校空间重构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的空间重构是课程与空间的双向赋能;未来学校发展的不同路径是基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与人关系的三重重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邵兴江作《面向未来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前策划、中设计与持续改进》的主题报告。邵教授从非正式学习的历史考察谈起,提出未来学校在空间建构上需要推动设计从传统经验感性模式向多学科视角的专业理性模式转移,并依次分析未来学校空间重构前策划阶段、中设计阶段及持续改进阶段的内涵,并以PDCA新模式分析了以上三个阶段的核心内容、方法与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陈红燕在其主题报告《“流动”空间:学校气氛可“见”吗?》中提出,在对未来学校智慧空间深入探讨的同时,不能忽视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学校智慧空间的问题。她提出了“有限流动教育空间”的观点,指出“智慧”的学校空间,是一种基于对差异的(异质性)敏感捕捉的基础上,进而通过人、行动、符号等方式,构建而成的一种具有爱的包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郁晓华分享了《技术赋能教育空间智慧》主题报告。郁教授先从“教育空间”和“空间智慧”两个核心关键词谈起,强调技术赋能是未来教育及学习空间发展不可规避的重要推动力。然后从“场景维度”、“设备维度”、“体验维度”、“交互维度”四个维度讲述技术如何赋能空间智慧。最后畅想虚实混融的体验和人机协同的智慧是最美的空间愿景。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邵开泽提出对学校空间重构的基本主张:专注学生立场、激发天性的主场、如切如琢的学场。基于以上主张,邵院长结合青羊区的教育实践案例,介绍了学校空间重构的基本路径:厚植空间原生性、打破物理边界、凸显空间艺术、构筑空间的多维性、增强空间的整体性,以让空间重构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新动能。



第三议程

实践探索,描绘未来学校智慧空间新样态



未来学校智慧空间重构与育人价值开发就在各个灯塔学校校长的办学实践及思考中。下午的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位校长带来他们精彩纷呈的实践智慧与创新做法。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航头校区校长杨路在其报告《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桥梁——未来学校智慧空间重构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创新》中指出,未来学校教育空间的变革与智慧空间的建设是应然需求。杨校长以尚德实验学校丰富的实践案例为依托,提出了智慧空间创新理念实践的三个求解公式:智慧+人文艺术、智慧+生态自然、智慧+体育健康,以智慧空间重构回应了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原校长刘可钦同与会者交流了《班组群:新一代学习空间——重构学习的基本单元》的中关村第三小学智慧空间创建案例。中关村三小从重构教育组织生态的视角,班组群的建设为抓手,提供了新一代学习空间的新特质:联结、灵活、弹性、可组合,支持多样学习方式的自由切换,扩充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李伟平校长的主题报告是《打造新型教育空间:让学校建筑也能育人》。他从“文化传承,儿童立场,价值提升”三个层面,提出了学校建筑的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的具体举措。学校建筑作为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载体,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如何在学校建筑与空间设计中,从儿童成长的视角规划与设计,让学校建筑成为教育的生命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给出了极具前瞻性与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华东师大附属青岛学校刘名卓校长在其报告《未来学校混合弹性学习空间的创新实践》中,从“精彩教育,适应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阐述了精彩教育的课堂内涵,展望办学的愿景,把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四个首要的学习模式,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形态,建立数字化的智慧学校,从硬件和软件建设出发,探索混合弹性教学模式,实现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书记、校长陈飞作《打造融创空间,彰显育人之美》的主题报告。陈飞校长首先从对未来学校的理解出发,阐释了学习空间创设的必要性。她分享了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如何利用融创城实现校内智慧空间、线上虚拟空间和社区共建空间的集合。同时,陈校长介绍了他们围绕资源、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等不同渠道来融创拓展空间的方法和经验。

      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附属永安小学索曼莉校长在其报告《构建场馆课程,让学习真实发生》中分享了今年九月刚刚启航的永安小学,以“海洋文化”为人文基调,立足学科建设、强调具身认知、丰富学习活动的“S-E-A教学逻辑“。永安小学依托丰富的学习场馆,构建处处皆可学的场馆课程体系,以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KUD模式进行课程构建。索校长用《我的校园》《图书馆课程》《剧院课程》等案例,分享了永安小学以真实任务招募启动学习过程,以及在校园空间中实现社会空间功能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淮安市白鹭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钱峰交流了《智慧“鹭”翩跹,未来“鸣”飞扬——以多元评价赋能未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与会者分享了白鹭湖小学在学校智慧空间重构上的实践与思考。钱峰校长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学校如何采用方案评价,过程评价,以智慧助推课程实施,以智能深化实效改革,从而实现“白鹭共鸣,适切成长”的学校育人目标。

  杭州市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原校长丁水法同与会者交流了《第二教室:世纪“PAMIL”全域学习空间的创新探索》的实践报告。丁校长从“基于全域空间的文化架构”“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科融合”“基于丰富场馆的实践拓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萧山世纪实验小学的研究与实践。从屋顶花园设计到地下学习场域建设,学校的育人空间始终和课程设计紧密集合,展现了校园智慧空间重构与育人价值开发的新视角。



第四议程

总结梳理,展望未来学校空间新蓝图



      最后环节是总结梳理。首先,卜玉华教授作了《主动学习视角下未来学校空间重构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向度》的主题报告。卜教授首先对论坛的主题进行了阐释,分析了主动学习视角下学习空间的历史演变的历史脉络,指出学校育人空间历史变迁的思想基础是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变迁。她提出,学习空间演变未来的向度是多主体供给的混合型教育空间。卜教授的发言贯通了学校空间的历史和未来,给未来学校重构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思考的方向。


      论坛最后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做了精彩富有思考的总结。他充分肯定了这是一次充满思维力和想象力的论坛。同时谈了他对未来学校智慧空间建构的体会:第一,要关注核心问题。第二,要基于理念基础。第三,要实现三维融通。第四,要诊断现实问题。第五,要运用多重路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举办第二届未来学校智慧学习空间论坛的殷切期待。


技术赋能,理念深化

理论引领,实践跨越

重构智慧学习空间

激活内在创造潜能

唤醒学习者生命感与价值感

未来教育,我们共同奔赴!


供稿:上海尚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