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教育领域亦迎来转型与创新的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快速转型的大时代,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OECD、UNESCO、欧盟等组织,以及美国、挪威、南美、非洲等国家或地区发布了多项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不同于以往预测型研究范式,而是基于预期型未来研究范式,能更开放而科学地前瞻未来。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决定基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邀请在此方面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国际学者Riel Miller研究员作指导,召开了本次研讨会,并希望以此为基础,生成一份能够体现中国语境的未来教育发展报告。此次研讨会的议题所指未来时段为2024年至2050年期间的25年。
2024年6月26日—28日,“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Futur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 Transitional A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赞助,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基教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协办,同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教育发展研究》《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等单位及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具有五大特征。
第一是“跨域”,体现为“跨文化”“跨学科”“跨界”三方面。“跨文化”是指有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乌拉圭、西班牙等8位国际学者与22位国内专家学者进行跨文化交流;“跨学科”是指参与研讨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涵盖了教育学、经济学、人口学、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生态学、未来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跨界”是指参与研讨的不仅有高校学者,中小学一线校长,还有企业界代表,有效地促成了理论与实践、域内与域外双向交流与激荡的生成关系。
第二是基于集体智慧的“知识生成性”。不同于以往会议代表各自呈现观点以供分享为主的会议,本次研讨会大家不必提前准备,而是由研讨会主持人米勒研究员依据严格的知识生产流程,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小组和大会的交流生成共识、创新思想。
第三是“长程三段式”。本次会议是持续三天的长会议,在会议召开之前,已经持续进行了第一阶段为期近2个月的大趋势研究,3天研讨会是第二阶段;研讨会之后2-3个月的重构未来研究、撰写与发布是第三阶段。
第四是非公开性。因3天研讨会是个连续学习的进程,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会议代表的想象力与参与积极性,而且一些新认识才刚刚孵化。因此,采取非公开方式进行。
第五是此次会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和充分认可。
会议第一天(6 月 26 日)上午:
这一时段的主要内容是开幕式、“中国2050年教育发展未来趋势”报告展示、四象限情境方法概述等议程,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主持。
第一项议程是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梅兵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向参会的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本次会议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推进,正在深刻影响乃至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
在此背景下,厘清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已成为全球教育的重要议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年来在文理多学科深厚底蕴和信息学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此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正是承担这些研究和探索工作的重要国家研究基地。国际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学校已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注重与国际同行携手共进。
同时,梅兵书记强调说,自己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中心负责人,一直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此,她认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华东师范大学已有传统和基础的延续,更是对面向未来教育转型发展的主动回应,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最后,梅兵书记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各位专家学者与会期间一切顺利。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第二项议程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匡瑛教授和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发言。
匡瑛副主任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并表示学部正致力于提升中国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品质,希望为世界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当前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面向未来,明晰新方向,重构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对于本次研讨会,她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希望集结各方智慧,凝聚教育共识,形成对中国未来教育方向与路径的基本判断;二是期待进一步明晰“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的发展方向,用以指导现在的教育实践;三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研讨会期间高质量研讨,教育学部将竭诚为大家提供服务。最后,她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并期待与会者能够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未来教育与教学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匡瑛教授发言
李政涛所长指出,当前教育正面临转型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亟需革新。教育者有责任跳出传统框架,以开放和创新的思维重新定义教育。基教所作为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始终致力于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他同时强调,对于如何促进教育在转型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现有框架的突破”。在未来的三天中,与会者将围绕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挑战现有教育框架构建新知识生态、描绘未来教育发展图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还对本次研讨会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式;二是挑战现有教育框架,构建新知识生态,提出超越现有“人力资本”概念的新思想;三是描绘未来教育发展图景,涵盖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培养社会未来适应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主持会议
第三个议程是瑞尔·米勒被聘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的聘用仪式,由梅兵书记颁发聘书。
梅兵书记为瑞尔·米勒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第四项议程由米勒研究员对本次研讨会的宗旨与环节进行介绍。米勒研究员介绍了未来学视角的教育趋势分析原理,阐述了基于过去的数据和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的局限性。同时,介绍了地平线扫描法和情景分析法对于未来教育趋势分析的作用。
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将采用结构化的集体智慧知识创造过程,一方面,本次会议将探索关于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想象的未来,包括塑造这些想象的预期系统和过程;另一方面,探索学者们对当前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原因及方法的认识。“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这一总议题将被细分为一系列具体的能够共同设计的子议题,然后通过在小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之间来回切换的一系列讨论过程对这些子议题进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瑞尔·米勒作研讨会说明
第五项议程是“中国2050年教育发展未来趋势”报告展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六位青年学者朱园园、戴孟、于金申、思远、陈浩然、盖平运从大趋势、一般趋势、新兴趋势、弱信号、重大变数五类趋势作了《中国2050年教育发展未来趋势地平线扫描》(草案)的专题汇报。青年学者作趋势报告展示
趋势报告的展示之后,米勒研究员对四象限轴作了概述,并请与会专家进行分组讨论。
米勒研究员对四象限轴作概述说明
会议第一天(6月26日)下午:
这一时段的主题是四象限情境轴讲好故事,国外专家、国内专家、青年学者分别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子议题题目的相关性进行分组,分组讨论出每一组的情景故事,再返回大会场作集中展示。五个小组分别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情景故事。
米勒研究员对五个小组的展示进行了回应,卜玉华教授同时做了解释,以便与会学者对未来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这一环节为第二天的子议题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
米勒研究员和卜玉华教授对四象限轴作解释
会议第二天(6 月 27 日) :这一时段的主题是从 Polak 游戏思考从现在到 2050 年未来教育场景,各个小组结合 5 个子议题进行探讨。
27 日上午,米勒研究员首先通过 Polak 游戏的方式进行真人四象限轴互动,让大家对 2050 年的未来有了直观的感受,接下来再次进入小组讨论环节,5 个小组分别围绕“超越人力资本”、“超越现有学习组织形式”、“超越现有知识生态”、“超越推式教育”、“超越认识论霸权”五个子议题分别讨论,从现在思考 2050 年的未来,结合子议题构建未来图景故事。
27 日下午,5 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上午的小组讨论成果,米勒研究员一一作了反馈。接下来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参观了上海闵行七宝明强小学,以便与会专家了解当前中国学校的基本情况及未来性。明强小学校长姚凤、副校长刘依婷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校发展状况,并陪同参观了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机器人围棋室、校园电视台、教学楼室内文化等教育场景。
会议第三天(6 月 28 日) :
主要议题是从2050年回到现在,探索转型的潜在力量,包括寻找“种子”和思考行动两个步骤。通过前一天从现在到未来时间的子议题讨论,各小组转换视角,从2050年回到现在,讨论从未来视角看现在,在现在立场讨论可能出现的“弱信号”,用“种子”来作比喻,这粒种子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长成不同的形态,同样是小组讨论之后形成3-5个典型的“种子”,并进行分组汇报,米勒研究员进行逐一反馈。
闭幕式
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主持。他用“同则不继,和必相生,和而有异,世界大同”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感受。米勒研究员邀请李林教授领读、全场诵读《道德经》作为研讨会的结尾,以表达他的未来观以及对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认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李林教授领读
《道德经》部分章节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闭幕致辞
最后,卜玉华教授以“一粒种子的神奇之旅”概括总结了本次会议。她首先阐释了“种子”的寓意和愿景,回顾了此次会议产生的各个阶段历程,随后她强调:未来教育的变革应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希望中国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现在和未来,并希望通过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所生成的集体智慧,能种下未来教育的种子,让它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
END
✦
后记:
此次研讨会因其生成性,与会人员深度体验到了成长的惊喜。在会议结束后,希沃公司副总魏振水先生还略有激动地表示,这次会议启发太大了,收获很多:“国内外专业学者、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从业者聚集斗室,放飞想象,天马行空,从过去到未来,从未来到现在,往复驰骋,寻找教与学变革的未来的种子。过去未来相抵,激情理性交织,振奋困惑并存,清明混沌相伴。三天虽逝,思辨持续,期待未来!”为此,他还即兴作诗一首:
头脑激荡三整天,
神仙诸葛对愁眠。
昨天今天成过去,
绞尽脑汁想明天。
蛛丝马迹弱信号,
天马行空只等闲!
未来已来人先觉,
种子嫩芽也参天?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专家学者搭建了跨领域跨学科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