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奋力书写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学期团队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4-09-17

      为了及时总结基地研究团队工作进程中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团队间的交流与分享,在把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同时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2024年9月13日19: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在线上召开“华东师大基教所新学期团队工作会议”。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副所长黄书光、黄忠敬、卜玉华,所长助理程亮、李林,以及研究团队负责人杨小微、范国睿、朱益明、李家成、蒋纯焦、宁本涛、黄向阳、唐汉卫、王占魁、杨光富、方华、李云星,办公室主任徐继节等参加会议。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学系党支部书记刘世清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主持。


      首先,由刘世清书记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围绕“立德树人”与“教育强国”展开,和与会者一起深入学习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强化教育的战略属性”等重要论题。

      其后,华东师大基教所各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代表,分别围绕上一学年的工作进展和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先后展开了深入交流。


1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总结上学期中心主要工作成果为“一区四联盟”。中心与金山区深度合作,与区学校、博物馆、生态环境局、社区等共同推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项目。同时,中心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校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联盟,具有媒体曝光度的长三角十四街镇家校社合作联盟,具有未来展望性的代际学习研究联盟,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家委会主任发展研究联盟。本学期期待继续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丰富区域及联盟的研究成果。


2

教育现代化中心


教育现代化中心主任杨小微教授指出,中心的工作向西部民族边疆地区转移,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课题,构建了“服务国家发展”“做强教育自身”“助力师生成长”三大维度指标,并从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落实。现已完成各指标的多版本比较和研究文献综述,本学期预计主要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区实验校,通过专家问卷和专家工作坊进一步优化指标及其体系。同时,中心将进一步关注林牧山岛等乡村基础教育特殊区域的研究。


3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黄书光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在科研上,团队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历史变革中,典型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历史研究》等项目持续推进。在教学上,团队成员共同承担并顺利完成教育学部本科生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学部研究生一级学位基础课、学校核心通识课等课程。在学术交流上,团队成员参与“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史学研究立场、问题与方法研讨会”等十余项学术会议并作发言报告。在成果发表上,团队成员今年已于《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发表10篇学术论文。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成员参加上海金山区项目、杭州临平项目、成都中心项目的规划和推进。展望未来,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团队仍需要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服务方面继续展开相应的思考与谋划,下半年的主要工作也将融入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


4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团队成员蒋纯焦教授代表杜成宪教授从三个部分进行汇报。第一,教材立项与出版。中心出版《中国幼儿教育史》,马工程教材《中国教育史》立项,教育学部教材建设项目《中国教育概念史》通过中期检查。第二,项目与成果。《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获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理论征文优秀论文奖,《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核心特质研究》获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上海市嘉定一中校史项目签订合同。第三,参加与召开会议。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纲鉴》编写讨论会,参加市教委组织新晋研究导师培训并作报告,于南通大学召开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谱系研究”课题推进会。本学期中心主要工作包括撰写“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谱系研究”相关论文,撰写《教育纲鉴》条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结项,启动嘉定一中校史研究等。


5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由主任范国睿教授系统总结了上学期工作:第一,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丛书”之《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英文版由Peter Lang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研究”;第三,团队成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等期刊分别发表论文,以及其他CSSCI期刊论文;第四,范国睿教授参与全国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相关工作。下半年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第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进入到最后的综合研究阶段,项目组成员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争取明年结题。第二,应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组织研究出版“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三,为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联合多家大学的专业人员,协同研究,编辑出版《面向大模型的未来教师实务手册》系列丛书。


6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朱益明教授,总结了上学期开展的三项工作:一是重点课题研究:国别比较研究初步完成,发表学术论文5篇。二是著作出版:与杨光富合作主编的“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丛书已经出版3本,主编“新时代教师发展研究”丛书都已交稿(上海教育出版社)。三是社会服务:重点是参与高中发展扶贫项目等。下一步中心将加强学习,围绕任务导向,完成现有课题。提供高质量成果。


7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向阳教授总结了团队的工作成果:上一年度,中心积极配合学校新生活中心、少年儿童中心协同进行德育研究工作;参与讲授11场德育工作坊,应香港大学邀请参与研究生课程建设;团队专著《美德可教吗?美诺篇解读》第二稿即将交付,论文《好孩子为什么会干坏事》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成功立项申报国家一般课题“杂务课程”研究,并作为主编主持教育部马工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本学期中心重点将放在马工程教材初稿编写与“杂务课程”课题研究,配合成都中心学校改革项目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并赴香港进行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系列讲座。


8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光富副教授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汇报。第一,团队参与教育部研学教育在线调研。第二,在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举办 “营地教育研讨会”。第三,参加了“长三角一体化旅游联盟研学旅行专委会”“营地教育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会”等多场学术论坛。第四,赴山东、安徽、象山等地交流参访研学工作。第五,接受《浙江日报》等媒体关于“研学是否可以商业化”话题的采访。第六,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文章。第七,计划于本学期召开“研学课程研发研讨会”、“第二届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心影响。


9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主要根据研究团队对学校新生活的定位,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团队主要推进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学校变革与更新研究,推进了“当代教育的伦理视野”丛书中《教育政策伦理:案例与分析》《学生评价伦理:案例与分析》的出版,主要负责承担了“浦东中心”的“十五五期间浦东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以及 “杭州中心”的“思维课堂”改革项目。二是围绕教师学习与生活研究,依托华东师大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项目,邀请高端外专Jeremy Rappleye、Iveta Silova两位教授主讲短课程、进行专题报告等,同时,中心成员在2024年CIES学术年会进行了专题汇报。三是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研究方面,持续推进儿童哲学专题研究,团队成员担任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顾问。通过这些研究,团队在《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8篇论文。本学期,中心计划主要围绕论坛组织、书稿编写、项目推进等方面展开工作。


10

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


      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卜玉华教授总结指出,在2024年上学期,研究团队在重大项目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顺利通过了全国教科办的中期评估,并在研究成果上表现突出,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本专著。此外,完成了“未来学校前瞻性发展案例校”丛书10本初稿的指导工作,并正在撰写成果总报告,计划于本学期内完成。同时,团队成功举办了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具有知识生产性的“转型时代的未来学习与教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在社会服务方面,主要是成都中心为核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调研工作并制定了合作方案,明确了合作研究主题。

      在新学期,团队将继续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工作,完成一份2050年中国未来学校发展图景研究报告,以及结题成果的撰写,为重大项目结题工作作准备;其次,继续在上海开展智能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行性逻辑及其限度研究,预计成立“未来学习研究中心”,以加强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与教学新特征与新理论的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成都中心建设已进入发展规划制订、组织架构和行动方案均已清晰,完成了顶层设计已经进入行动研究阶段。

在阐述发言中,作为以促进学校整体转型式变革为使命的“新基础教育”团队核心骨干,同时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教授介绍了即将于今年10月举行的“新基础教育”30周年暨“生命•实践”教育学20周年纪念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并且发出了邀请,欢迎各团队参与交流。


11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教授围绕四方面总结上学期工作:在科研课题方面,团队正式提交2020年国家社科课题《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结题报告,参与2023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城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系统架构与长程实施》课题。在学术发表方面,发表个人专著《五育融合:重构劳动教育》,主编内蒙古与山东省劳动教育教材2套,组织策划并发表五育融合相关学术论文10篇。在项目开展方面,中心开展第二轮“五育融合”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各项目持续推进。在社会服务方面,受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和重庆市市教委委托,参与重庆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等。本学期中心将继续围绕五育融合申请重大重点课题,编写系列丛书,梳理与总结五育融合的理论专著等。


12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教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工作进展:其一,“教师教育哲学译丛”(7本)的出版情况。上半年已经出版3本,预计本月底再出2本,年内出齐剩余2本。其二,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核心精品教材的出版情况。《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精选——学校教育转型的思想实验》(上、下册)预计将于今年11月中旬出版,《教育美学:文艺的进路》预计将于明年出版。其三,论文发表情况。上半年在《教育发展研究》发表一篇有关“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智育使命——基于教育价值秩序变化的考察”的文章,澄清了“智育”的“爱智”(求真)本质与中国传统的“用智”(求利)的本质区别,重申了“智育第一”(而非“德育第一”)作为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的价值地位;下半年还将围绕教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发表若干学术论文。其四,受邀参会情况。上半年受邀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杜威研究中心和河南师范大学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杜威的教育概念国际论坛”并做主题报告,下半年受邀参加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国际论坛”并做主题报告。


13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唐汉卫教授表示,中心在上半年围绕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展开工作。一是延续了前期国家社会基金社会课程的研究,结合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项目共同推进。另申报了国家课题,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是参加了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以中心名义和虹口区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学术会议,参与了一些调研咨询、学校德育改革指导工作等。本学期预计主要围绕学生的公共理性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开展研究,启动广州中心相关工作。


14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方华主任总结了中心上半年的工作:今年七月,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期刊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等主办的“黄河流域县域高中的发展研讨会”中开设“教育局长论坛”;出版专著《重构教育生态——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参与陕西省、福建省等多省市区域教育局长专项培训等教育工作;参与30个县市区的调研指导,并开展针对党政领导的讲座。本学期,中心将从团队组建、基地合作、实践成效等方面开展工作。


15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主任李云星教授,从五方面总结中心工作进展:第一,中心负责武义县初中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项目,已立项省级课题;开展宁波市四明中学教育实验研究项目与嘉兴第四高级中学高质量育人项目。第二,新签杭州市塘栖中学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与杭州市临平区运河中学学科建设与教师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第三,《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校家社协同高质量育人的实践探索》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第四,中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第五,申报1项全国教课规划课题《跨界教研合作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研究》,申报2项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本学期,中心将继续推进项目校联动,推进实践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推进1个国家课题,2个省重点课题,1个省一般课题;寻求其它团队支持,共享共建共生。

16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以文稿的形式对团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计划。

上半年,中心坚持“价值引领,适性育人”,以教育美学、五育融合视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相关研究与工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美育浸润的原理与策略研究”,承担中国教育学会重点委托课题“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构建”;提出“全息式五育融合”、“以专融全”理念,主张“胸怀全人形象,立足专业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活动的全面育人价值,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此为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构建的方向与路径。发表了若干文章,出版《教育哲学——美学的视角》《从培训到研修》两部著作;开展了学生发展指导、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作业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既重视大方向的把握,原理的研究,也重视具体策略的探索。



在会议总结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首先感谢了教育学系对所里各项工作的支持,感谢各研究团队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产生的工作成效。各中心以其各异的特色,在不同领域为所里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后,李政涛教授传达了8月31日华东师大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会议精神。以此为基础,为了将华东师大基教所打造成一个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基地平台,他提出了基教所后续发展的两个目标:
第一,提升协同力。一是更加强化基教所、教育学系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等单位的协同,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宣传推广等各方面紧密结合。二是更加强化所内18个中心与所外8大中心的协同,使得各中心内外协同,交叉融合。三是更加强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
提升贡献力。一是对国家的贡献,二是对区域的贡献,三是对学校的贡献,将“教育强国——华东师大基教所何为”的问题作为核心命题,努力做出只有华东师大基教所才能做出的国家贡献与时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