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96)| “共绘五育融合新画卷 奋进教育强区新征程”——金山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五育融合”项目发展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4-09-19


       2024年9月18日,华东师大基教所联合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教育学院,在上海市金山教育局召开金山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五育融合”项目发展研讨会。出席此次活动有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团队、金山区教育局、教育学院领导:华东师范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华师大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宁本涛、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鞠玉翠、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成、教育学部副主任刘世清、基教所办公室主任徐继节、助理研究员李栋博士以及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郑瑛,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吴颖,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松皓,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陈艳,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方德平,副书记邵文斌、副院长顾啸平,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此次会议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宁本涛教授主持。

首先,华东师大基教所各项目首席专家对2024年上半年项目进展、2024下半年计划进行交流。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行动项目专家刘世清教授对上学期完成的五个任务——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项目启动会、深入学校调研、开展线上专题研讨进行总结,项目当前已初步凝练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新学期预计进一步明确学校变革载体和抓手,聚焦提炼具体学校治理案例,结合项目校需要开展市区学校观摩交流活动等。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科教学变革行动项目专家鞠玉翠教授表示结合项目第二轮开展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工作重点在于对现有课例和论文的打磨,进一步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下半年要围绕品牌凝练各个学校的品牌。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体系建设行动项目负责人李栋博士对项目的总体进展与下半年计划进行介绍。项目当前已组建专家队伍、划定片区展开调研与学校方案设计,并采用“分散研讨、集中交流”的形式在两大片区开展研讨。当前已对各个项目校发放意见征询问卷,新学期预计针对各学校开展需求,举办专题研修进行回应,并继续开展分散研讨与集中展评,争取在2025年2月前实现成果凝聚。

“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项目专家李家成教授从数量、质量、运行三个方面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李家成教授表示前期工作组建活动多元、参与单位类型多样,“代际学习”、“气候变化教育”等研究主题凸显、国际交流成果显著,项目校与专家团队熟悉度、信任度、默契度不断提高。在未来将重视内外兼修、将项目本身工作与国内外对话活动相结合,重视日常积累和节点性成果呈现,重视工作改进和项目成果形成,加强区域层面体制机制变革与微观层面的沟通联动。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项目专家宁本涛教授提出当前劳动课程建构方案还需进一步系统化,未来项目推进要具有“三发一解”的意识,关注劳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究竟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解决了学生发展的什么问题,把项目做出精品。


研讨会第二阶段,主持人宁本涛教授宣布了华东师范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批“五育融合”兼职研究员名单,并由基教所所长李政涛、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局长郑瑛为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同时主持人宣读兼职研究员权利和义务。随后,金山区教育局各项目分管领导、项目负责团队针对项目开展情况与当前问题进行互动研讨。

最后,华东师范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郑瑛对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的开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进行总结。郑瑛书记以“系统谋划更聚焦、攻坚克难更深入、融合实践更有效”总结了第二轮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新学期的项目推进提出了三点期待。第一,坚守初心、登高望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自觉人才培养的高度全面思考教育问题与育人途径。第二,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五育融合”项目的推进还需持续深入,真正实现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彰显育人理念,生成受孩子们喜爱的课堂。第三,坚持实践,竞相迸发。在“五育融合”项目的带动下,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总结金山教师教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营造金山区教育生态。


李政涛教授针对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六个“导向”。第一,背景导向。新学期推进“五育融合”项目需要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双新落地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金山何为?“五育融合”何为?第二,问题导向。针对前期工作开展过程中项目校的现实需求以及金山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提出的实际问题不断调整、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第三,目标导向。以提升课堂质量、把握发展前沿、树立“五育融合”标杆为发展目标。第四,成果导向。重点培育一批种子学校,五支队伍(校长队伍、学科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教研员队伍、家长队伍),一个协同治理机制,一个具有品牌影响的五育融合研讨会,一套真正让五育融合进课堂、进教学的丛书,一个记录项目成果的发展报告。第五,协同导向,重视与其他教育研究协会的联动与合作。第六,传播导向,推进已有经验的凝练与宣传,扩大国内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