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凝练课题成果,发挥课题研究作用,9月18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成果报告会成功举办。会议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部长孙杰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涂艳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等,为课题研究成果诊断把脉、建言献策。会议同时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廖婧茜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李云星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庆久所长等全国1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题组成员、听众代表等线上参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首先,课题负责人李政涛教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概况、内容与方法、结论与对策、成果与影响、改进与完善等五个方面内容。他指出,该课题于2019年7月立项,截至目前,形成了“专题系列+案例系列+论文系列”等三大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丛书9本,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套丛书5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理论研究案例1本、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实践案例1本;发表论文40篇,其中,权威期刊《教育研究》4篇,CSSCI(含扩展版)24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篇。研究主要形成了“专题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内容框架,专题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原创成果、核心要素与整体构成、历史演变与生成基础、教育实践改革、国际传播与贡献等。案例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其次,专家提出意见建议。尹后庆会长认为,课题组在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多的努力,值得肯定。在研究思路上,讨论“小体系”与“大体系”及其关系,做到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这是全景式的研究,也是协同式的研究,研究内容是当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建构,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指导意义。课题组注意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在研究中有意识地将实践智慧转化成理论内容。同时,尹会长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整个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哪些国内外关注的教育重大问题,需要更加明晰;二是需要跟踪一些教育问题,持续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作出中国的教育贡献。
邓友超研究员提出,本课题成果凝练的三个关键词是“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如何做好成果之间的有机结合,是课题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课题成果要分门别类,找到属于本课题最核心、最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内容。应当统一对概念的理解,做好政策话语、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
涂艳国教授指出,本课题较好地处理了两对关系,一是研究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二是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课题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案例,回应教育理论问题,研究内容充实,是一项“顶天立地”的研究。如果把这项课题研究放在世界视角下讨论,建议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国外的教育理论体系,从而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挖掘更大的教育价值。
荀渊教授认为,课题组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了历史沿革、理论发展、现实样态、与国际话语对接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比较完善的课题研究,形成了课题成果群。有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分析,深挖新的理论生长点。二是从教育学理论本身而言,需要回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学教材、观点和理论。三是旗帜鲜明地呈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亮点和特色。
杨银付秘书长认为,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念、体系、内容等做了全面系统的展示。建议对后期的成果优化完善做以下工作:第一,更注重凝练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需要更加准确的表述和论证,精益求精。第二,更注重回答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积极回应和解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为谁办教育、怎么办教育”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第三,更注重阐释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点在理论,兼及实践。本课题中,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是阐明理论,课题的焦点在理论和理论体系。
此外,孙杰远教授提供书面意见,从成果价值、成果内容和未来完善的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课题总负责人李政涛教授感谢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了回应。他指出,这次成果报告会是一次高质量的研讨会,专家的意见建议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且振聋发聩,为课题组下一步修改完善成果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将根据专家意见,准备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梳理出成果相应解决的问题及其程度。第二,进一步优化成果内容,提升成果的关联度和整合度。第三,进一步明确最核心的成果,突出成果的标志性贡献。第四,进一步兼顾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关系。
供稿 | 孔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