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与重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级课题,为及时展现与反映各课题组的最新进展,特开辟本栏目,进行系列化报道,以飨读者。
2022年8月16日19:00-22:30,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带领的课题研究团队,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阶段性首批书稿成果,组织开展了线上视频论证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子课题负责人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李云星副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部分国内顶尖知名专家莅临指导,分别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研究》杂志原总编高宝立老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侯怀银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项贤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周海涛教授,《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主编卢红老师,《民族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海路老师。另外,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廖婧茜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栋博士、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庆久所长,以及各子课题组主要成员出席会议。
三位子课题负责人依次对各自的书稿进行简要介绍。王枬老师带领的研究团队所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以下简称《原创性研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当代教育实践案例,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体系研究。王枬老师从“中国气派”“国际贡献”和“国际传播”三个版块展开,将全书分为序论(学派原创性品质的总体概括)、上篇(学派的中国立场)、中篇(学派的中国传统)、下篇(学派的中国气派)和结语(学派的独特价值)五个部分,并作总体介绍。
黄书光老师带领的研究团队所撰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审视——思想文化根脉与价值路向凝聚》(以下简称《历史审视》)一书。书稿分为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追本溯源、该理论体系的价值旨趣、战略决策、“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方向使命。黄书光老师依次做了概述介绍。
廖婧茜老师团队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话语体系》(以下简称《话语体系》)一书,现在目前完成有二十三万字,全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体系框架、主要突破、现实困境及未来超越。序论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传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怎么做进行的概述。第一章主要是对概念核心问题、内在逻辑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从教育任务理论、教育治理理论、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民生理论、教育动力理论等八个理论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予以构建。第三章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的主要突破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行动和机制三方面的现实困境。第五章是基于以上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未来超越,主要是从国家、社会、教育和个人四个维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廖婧茜老师还简要介绍了本书的设计思路和框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研究》杂志原总编高宝立老师首先肯定了三本书稿作为该课题成果的重要价值。三本书紧扣课题主题,有比较高的站位和立意,书稿的结构布局和大小标题也都足够大气。作为一套丛书,三本书各有特色,也能够相互支撑。接下来,高宝立老师依次对三本书进行点评。王枬老师团队的《原创性研究》一书,整体上来看,学理性更强,整体感更成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要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练。黄书光老师团队的《历史审视》一书的特点是视野开阔,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的运用比较娴熟,跨学科的思考也比较突出。书稿力图从纵向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且能够突出它与其他类似研究不同的特点。廖婧茜老师团队的《话语体系》一书,其突出特点是选题新颖。尽管这个题目的挑战性很大,但该书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材料也比较完整。最后,高宝立老师就每本书的细节问题同各位课题负责人做了细致分析探讨。关于丛书书稿的进一步修改意见,高宝立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1.从课题的整体成果出发,三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解要需要进一步整合统一;2.进一步增强时代感。写作要和我们国家现在正在面对的大背景和整体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诸如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脱贫攻坚、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激烈,以及人民对教育发展的强烈期盼和诉求,等等。这些方面的“时代性”都能够深度展现理论的重要性,体现中国特色。这些大的形势、大的背景,对教育创造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理论也有滋养、有呼唤、有诉求。高老师进一步提出,增强时代感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主体维度。比如我们国家的历史,当今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科技发展等这些背景中人发生的变化等。3.增强参考文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最新讲话和最新的中央文件。另外,可以补充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研究,在横向上也增加国际比较研究并提炼中国特色的教育经验。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依次对三本书做了针对性点评。冯建军教授指出,为了更加凸显“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中国特色,《原创性研究》一书需要把“生命·实践”教育学放进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实践背景下审视。关于《历史审视》一书可以从四个方面继续深入思考:第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哪儿来的问题,与文化传统有关,但本书不是完全讲历史的,事实上更多部分讲的是到哪里去的问题。建议从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实践等方面溯源。在追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也非常重要。实践来源可以讲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溯源。第二,本书重点应当讲“思想来源”而不是教育学的内容。第三,应当先从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溯源,再讲马克思主义,接着再讲马克思主义当代的中国化问题。第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部分应当侧重于教育的中西关系审视,而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话语体系》一书中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需要更加紧扣“话语体系”进行研究。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侯怀银教授对三本书一一展开点评。侯怀银教授首先肯定了书稿的学术贡献与创新,接着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其中,《原创性研究》一书是基于本体论的思考,对中国立场、传统、价值进行了陈述,展现了中国教育实践探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教育理论体系,这两者有所不同。因此,书稿应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等概念进行清晰的学术辨析。《历史审视》一书的突出贡献在于成果资料丰富扎实,呈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突破。建议该书章节的逻辑关系再进行整体调整。《话语体系》一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整体性、历史性、时代性的理解,这是它的贡献和创新之处。该书可以更好体现出“话语体系”,尤其是要区分清楚“教育理论的话语体系”和“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等概念。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项贤明教授首先从整体上对三本书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资料丰富、理论视野宏大;基本理念的把握比较准确;肯定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成果。然后,项贤明教授提出了三项整体修改建议。第一,三本书稿之间要统一思想,尤其在基本表述、基本概念上。第二,行文表述要更准确、严格。比如“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对“中国”的历史结点界定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概念。第三,行文要进一步精简,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周海涛教授指出,本课题丛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知识体系方面的一次系统性建构和探索,是我们国家当下民主性、人民性、教育性之有机统一的创新性论述。尤其在当今中西互建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教育理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整体看来,三本书稿展现出了较好的理论的积淀、实践的基础,以及优秀的传统,体现了教育学界同仁共同努力的这样一种现实能力。接下来,书稿修订和完善还可以从“博古通今”“融通中外”上入手,充分吸收和融合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创新成果。此外,还要提高我们与世界同行对话交流的水平,在交流中展现“世界的中国”,以化成天下。具体如何展现呢?周海涛教授提出了“四个新结合”——中国性与自主性的新结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新结合、知识性与体系性的新结合、创新性与创造性的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探索要体现出自主建构,同时又要保持一种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态的姿态和面貌。
《民族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海路老师表示,当前三本书稿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整体来看,三本书稿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来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一个课题、一套丛书的内部统一性。具体来说,《原创性研究》一书中的有些概念要统一起来。另外,该研究是原创研究还是原创性研究?二者是有区别的。该书基本上是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那么,“生命·实践”教育学作为实践建构的案例,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作为一个中国教育学派,“生命·实践”学派的创建过程如何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生发?这些都需要再明晰强化。《历史审视》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这里面可能包含几条线索,比如原苏联的线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线索。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结合起来的呢?这是一个建构过程,对此就要有一种历史视野的研究。再进一步,“中国化”又涉及到了“如何化”的问题,其实就是本土化和实践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要突出和强化的内容。《话语体系》一书的题目宏大,标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话语体系”,但书中涉及到这个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较少,其中一些概念的生成与中国比较重大的教育的实践的结合不够密切。另外,本书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期刊文献、论文和权威著作的引用。
针对六位专家的专深细致的点评和建议,课题总负责人李政涛教授表达了深切的谢意,认为这些建议既对整个课题本身价值的理解思考、课题成果的完善优化有具体性、建构性启发,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一重大问题研究的持续推进深化,有诸多重要启示。几位课题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专家们都给出了十分专业且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书稿后续的修改、完善乃至整个课题的推进都至关重要,会后课题组将认真消化、细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