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丛书推介(8)| 《诗性智慧: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探究》

作者:发布时间:2022-07-28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派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中的分册简介,以飨读者。

本期为读者呈现的是由“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张永、庞庆举研究员所著的《诗性智慧: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探究一书。该书重点阐发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从诗性智慧这一话语系统对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进行探究,不仅是对“生命·实践”教育美学观的检验,也是对这一教育美学观富有意义的拓展,为“生命·实践”教育美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开辟了一条道路。

作者简介

张  永,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丹麦罗斯基勒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社区教育、家校社合作。出版专著《生活美学:“生命·实践”教育学审美之维》、《西方教育学发展个案研究:新科学哲学的视角》等4部,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合作的模型建构与推进策略研究”(BAA180024)。

庞庆举,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研究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改革。出版专著《人性问题:“生命·实践”教育学人学之基》,选编《叶澜教育思想文选》(三卷本)等。

诗性智慧:

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探究

审美是叶澜教育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叶澜老师的许多研究文本都是诗性语言、诗性思维与诗性心智的统一体,本身就富有美感。同时,这些研究文本又有多方面的根脉,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充盈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趣味。我们认为,阐释叶澜教育研究和教育思想不能忽略审美之维。

本书从“诗性智慧”概念出发建构本项研究的话语系统。诗性智慧是生命活力由内而外的涌流和律动。诗性智慧内含着诗性心智、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三者之间是层层外化的同心圆关系:诗性心智是最深层,即审美心性,主要是指有关审美的一些最基本的前提假设;诗性思维是中间层,即审美眼光,主要是指美学视角或有关审美的思维方式;诗性语言是最外层,即审美表征,主要是指作为审美对象的语言形式与意象等。借助这一三环结构可以立体地追寻生命活力之美。

中文“美”字在创生之初,即围绕人的生命生存,以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相与,让生命的存在因之变得更美好,呈现出综合交互、对称呼应的具体抽象形式,蕴涵着交相辉映的生命气象和思维方式,洋溢着相得益彰的和乐气息与价值追求。在后世万变又不离其宗的发展中,“美”具有了自然、文化、社会与精神等多种型态,但一直是包括内在价值、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多层呼应的有机整体。在叶澜教育研究中,生生不息、通过生命让生命变得更美好,是“美”的核心价值;交互转化、综合融通,是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理交融、远譬近喻、洞微烛远,是其显著的表达方式。由这一系列诗性心智、思维与语言构成的诗性智慧,是叶澜教育研究中美的基本特质。

基于对叶澜教育研究文本的体悟和践行,本书在结构上以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与改革理论的聚焦点——学校为分析单位,把这一分析单位的两个层面三大领域作为核心内容。这三大领域也是叶澜教育研究的用力之处和诸多文本的汇集点。本书将用三个章节分别加以探究,包括第三章“生机盎然:课堂教学之美”、第四章“生命拔节:综合活动之美”和第六章“卓然独立:学校境界之美”。

“新基础教育”研究与改革具有研究性变革实践这一独特方法论,这一方法论贯穿于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转型性变革过程中。本书在第五章“动力内化:实践研究之美”对这一研究方法论的审美意蕴进行了探究。

第二章为“行云流水:校园时空之美”,意味着本书从学校最显性的存在——校园自然环境开始,探究叶澜教育研究在这一主题上的审美意蕴。最后一章为“曲尽其妙:概念言说之美”,对叶澜教育研究文本叙述的审美意蕴加以探究。

本书由两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初稿的基本分工是:张永,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庞庆举,第三章、第五章。在完成初稿基础上,两位作者相互进行了补充完善。

由于审美包含了感性、理性与灵性等相互缠绕的不同要素,因此阐释叶澜教育研究的审美意蕴需要的是语言、思维与心智等不同面向的共通感。作为叶澜老师的学生,我们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可以视域融合之处为起点展开探究。一旦起步,我们不断感受到,这种探究也是一种持续发现、吸收、更新和扩展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