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派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中的分册简介,以飨读者。
本期为读者呈现的是由伍红林教授、侯怀银教授所著的《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一书。该书聚焦叶澜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生成过程,就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实践变革及 “生命·实践”教育学四大领域的概念进行挖掘和考辨,力图为关注或研究叶澜教育思想及其精髓和实质的学人提供参考,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种参照。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
作者简介
伍红林,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职业教育(教育类)教指委委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选等人才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重大项目等项目10余项,在《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侯怀银,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学史、社会教育等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20余项,主编《共和国教育学70年》丛书12部,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5部,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
理论基石:叶澜教育思想的概念生成研究
2022/7/2
科学始于概念,学科的核心概念犹如学科骨架,是理论体系的基因和基石,也是评判学科理论水平的关键标准。叶澜是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学家,毕生探求教育学的独立和独特,致力“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派建设。她在不同时期对教育及教育学诸多关键问题的探索不断有新突破,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独立性、教育与教学等常规概念的新认知、教育与人的关系研究等等;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教育及教育学与技术的关系、社会教育力(社会的教育责任)、教育及教育学的自然之维等等,表现出鲜明的原创性。这些研究,对外相对其他学科努力厘定和坚守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捍卫教育学的学科尊严;对内不断提醒教育学人的学科自觉、学科立场和学科自信,辨析乱象、拓展深化,指出教育学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为深入挖掘叶澜的教育与教育学思想,本书聚焦核心概念及其生成,依据其学术思想的内在理路,就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实践变革及其创生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梳理,以大概念和概念群的形式呈现各领域思想的大致轮廓,展示各概念不同维度、层次及其内涵的生成演变过程。
分析叶澜的教育(学)思想,大致可以发现其概念生成的基本逻辑:
(1)历史的逻辑。她善于从历史回顾入手,展现某一主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确定当下研究的新背景、新起点和可能切入点,从而形成自己概念的独特与差异。从另一方面看,历史逻辑也是一种时代逻辑,其核心概念总是传递和蕴含着当下时代的基本精神,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贯通。
(2)理论的逻辑。叶澜善于把握并依循这一逻辑开展抽丝剥茧的相关研究。如对“教育是什么”的探究,她从划界、结构、过程、文化、功能等多个理论维度对“教育”这一概念进行多重界定,使“教育”这一概念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界限清晰、结构完整并与中国文化传统融通。与“教育”相似,“教育存在”“事理研究”“学科立场”“学科基因”等概念均呈现出周密的理论逻辑。
(3)实践的逻辑。叶澜的研究追求“上天(理论生成)入地(实践转化)”,促进教育理论“有字书”与教育实践“无字书”之间的双向交互生成。这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因此,她思想中许多概念(如“教学”“班级建设”等)因为实践逻辑的渗透而生成了新内涵。而且她还基于实践逻辑创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推进性评价”“研究性变革实践”“校园新生活”等等。从根本上说,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也是一种文化逻辑,这表现在她作为一个中国教育学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人”特征,入世独立、自立自强;还表现在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综合、转化生成的思维方式上;更表现在她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作为当代教育学重建的“命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