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与发展泸州市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2021年6月17日至18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带领“五育融合”项目团队的黄书光教授、王保星教授、鞠玉翠教授、游韵副教授、刘世清副教授、蒋纯焦副教授、王占魁副教授、徐继节主任、张国霖主编、杜明峰老师、张礼永老师、李栋老师赴泸州市指导江阳区“五育论坛”第二季第二期“五育融合、聚焦课堂”活动。
2021年6月1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组进入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进行课堂观摩与教学研讨。江阳区教育局的领导、教培中心教研员及江阳区其他学校的部分优秀教师共同参加了活动。第一节是开放性公开课,由15节不同科目的“五育融合课程”组成,老师们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观摩。
课程结束后,学校在操场组织了特色课程展示,分为科创课程成果展示、乐健课程成果展示、课间游戏活动展示、教室文化展示、劳动课程展示和新阅读课程展示6个模块,兼顾了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接着是李政涛教授工作牌授牌仪式。在江阳区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林玲指引下,首先由黄书光教授宣读工作站成立的公告和工作站的组成人员。李政涛教授为江阳区授牌,江阳区教体局局长、书记陈禄军接牌。接着教研培训中学历史教研员欧阳菊代表泸州工作站发言,表达了对“五育融合”理论的理解和未来教培中心认真学习理论,为学校提供教育咨询的决心。之后,泸州市江阳区副区长苏菲发言,肯定了一年来以李政涛教授为代表的基教所专家团队对江阳区教育改革的努力,也表明了未来江阳区坚定以五育融合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的决心。最后,李政涛教授发言,指出未来工作站的三个任务:一、助推江阳区“五育融合”项目的深化;二、助推研究团队的成长与发展;三、助推五育融合江阳经验的推广和辐射。
之后,江阳区教体局局长、书记陈禄军,教育局机关党员书记林玲,华师大专家团队,江阳区教培中心教研员和江阳区各学校的优秀教师们共同观摩语文公开课“大象的耳朵”,实验学校城西小学的语文教师和她的学生们像我们展示了一节“五育融合”的语文课。
课后,专家老师们一起观摩教研活动。杨晴老师在课后首先做了教学反思,指出本次活动是以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为主,通过两次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寻找信息。但是杨晴老师针对自我激励性评价不够,老师示例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接着,教研活动开始,讨论后,教研员发言。一位教研员认为,杨老师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分层培养等方式关注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学能力,但可能需要更关注课堂的整体效应。第二位教研员认为课堂很好融合了五育,步骤清晰,指导方法得当,能够鼓励学生。第三位教研员认为,杨老师有梯度的点播,将五育贯穿课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够精准指导学生并示范,激励了学生。第四位教研员认为,杨老师让学生互评,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第五位教研员认为,学生参与度逐步提升,学生在导学中自主生长。第六位教研员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中的补救措施迅速精准。最后,“五育融合”评价组认为,立足“五育融合”,坚持学科本位。课中,杨老师在总结部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融合了智育和德育。扮演的方式,小组探究展示了合作之美、语言之美等。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智润德。建议:“不要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为难自己”是否准确?课后作业布置有点仓促。之后,杨晴老师第二次反思:自导式课堂学生职能分配应该优化;要关注更多孩子;“五育融合”在自导式课堂中更关注学生的互动;不要过于深挖课文难度。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总结:五育融合的教育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五育融合”如何贯穿课堂:课前备课,心存五育;课中共学,情境创设。课后研学,对比阅读。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们针对语文课程和教研活动进行点评。王保星教授认为课程的环节完整、教研成功。从学科素养来说,语文学科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礼貌素养等。从“五育融合”的测评来看,融合是有机的,比如,道理的引入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是学生讨论得出的,是自然的方式。
黄书光教授认为,学生本科的素养、融合在课堂中都充分展示出来了。课文中显示出要挖掘动物的自然本性的情感价值,教师结合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引导学生更好地体悟到了。课堂在掌握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融合了五育。建议是大象的耳朵和自然进化原理可以进一步结合。
鞠玉翠教授认为,本节课程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五育融合”的理解加深了,但教案中五育融合在各个环节要有更清晰的体现,本次教案和上次差别不大。此外,教学问题和真实问题结合,在本次课中也展示出了问题解决的流程。
刘世清副教授认为,大象的耳朵作为童话系列课程中的一篇,主题还可以深挖。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加强。五育如何融?课中用了很多,知识和思维结合很好。但是知识和情感也可以融合,从大象联想自身,移情促进学生对大象的心理和课文的理解。知识与成长的融合,结合学情来看,更多引导学生自己的成长会更好。
王占魁副教授认为,首先,要明白五育融合干什么?王老师认为先有教育,才有融合。其次,智育是什么?智育不等于知识。如果教育没有让人解惑,就不是智育。接着,讨论了德育如何成,德何以立。
最后,李政涛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五育融合”在泸州推进了,更加深入了。从语文课的角度看,本课是自导式五育融合课程。一、有预习反馈。预习要有针对性,学段不同、主题不同,五育融合课堂的预习都不一样。二、有阅读指导。首先是朗读指导,但是缺教师示范和比较。而且有默读,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三、有探究发现,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驱动,但的过程不够充分。从五育融合的语文课来看,一、要挖掘一本课的五育内涵。二、寻找融合对象。三、如何融?通过文脉梳理、朗读指导、情境创设、表演活动来作为“五育融合”的抓手。哲理的部分讨论时间不够。教研活动中分为五步很好,但是不能割裂,比如,就理论谈理论不合理。每部分的教研要呼应其他部分。之后要更深入探索融合视域下的教研范式。
6月17日下午,基教所专家团队分两组分别指导五育融合的课堂评价和课程建构以及五育融合区域规划。
分组论坛一组主要研讨了两个话题,一是课堂评价;二是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建构。
城西实小徐校长汇报
会议伊始,城西实小徐校长作了主题为《“课程推动,课堂育人,助力“五育”融通》的报告。首先,徐校长就“新实·五育”课程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对学校“五育融合”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展示。在理论方面,城西实小主要从某一育出发,聚焦一育,把握“关联”,寻找或构建“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课程中某一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实践方面,主要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活动或内容融合以及载体的融合作为抓手,实现课程的助力与推动。其次,课堂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城西实小做了深入的探索。 校长主要从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教师培养、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最后,徐校长分享了城西实小的“五步式”课堂教学研究,助推“五育融合”实研讨,包括“文献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展示、反思评价、形成经验”五个具体步骤。徐校长表示,城西实小将以课程为纲,以学科为目,系统发挥课程、课堂融合各育的功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教师研讨
蒋纯焦副教授强调,“五育融合”的前提是“五育并举”,“五育并举”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应将德育、美育及劳育作为出发点,而非平均发展。“五育融合”有特定的指向,对于教师们理解的课程的融合、学科的融合、活动的融合还有待商榷。他指出,学生发展评价是最终的落脚点,对于“五育融合”来说,课堂评价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融合理念的体现;二是融合点的体现;三是融合的教;四是融合的学。另外,蒋纯焦副教授认为,课堂评价的指标宜粗不宜细,应当简单宽泛一点,不应太过繁杂约束;在课堂评价的表述上,应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提供一些可理解的空间。
张国霖副教授强调,整个教育本身应是“五育融合”的,而不是某方面的加餐。由“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张国霖副教授将“美育”的背景解读为国家的需要与人的成长的需要;将“劳育”的出发点解读为“劳动者教育”,旨在培养不同类型的劳动者。他指出,“五育融合”是一个结果,但要通过五育并举的过程来实现,其过程不是几堂课就能体现出来的,而是长期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有待继续探索的。随后,张国霖副教授对“教育焦虑”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化的学校制度较为刻板,评价容易僵化,灵活性有所欠缺。
张礼永老师表示,目前阶段老师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原因在于忽视了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及教学问题的复杂性。一线教师与学者各自分工不同,学者是通过归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没有归纳难以达到演绎的结果,目前还是归纳的阶段,而教师们在做的探索则是归纳的前提性材料。张老师对城西实小的“五步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探索作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各学校、教师大胆探索,后期会对粗细进行返工。张老师以相声中临场反应与教师的教学机智作比,提出要将五育融合作为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他指出,“五育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们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学者作为变革参与者,教师作为主要推动者,需要在“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共同合作。
王占魁副教授以三个困惑引出主题,一是对“新”与“实”的困惑,包括对“自导”式教学的理解;对“新实”关系的理解;对“五步式”研究法的理解;对“预习单”的理解等等,他提出这些说法都要有何以为之的说明,新东西要经得起推敲才能走得远。二是对为什么要搞评价的困惑,王占魁副教授提出,教师们要手脑合一,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融合而评价、为反思而评价,这是教师需要发问的问题。教师要展现出专业性,要了解自己的课,要了解有教的学与无教的学的差异,做一个灵魂的工作者。三是要思考评什么才能达成教学目的,才能看出是有用的课和有效的教,城西实小总结出的这十条评价是否能反映这些标准,答案需要教师自己探索。
鞠玉翠教授首先对“为什么要评”作出回应,她指出,动力机制是内在驱动,教育最内在的真善美是驱动老师们废寝忘食、使学生沉浸其中的理由。评价是具有导向意义的,为什么要评,导向的是育人,是我们的孩子要变成什么样子,才能决定我们的课变成什么课,这才是保证课堂真实推进的前提。以评促建,评是为了查摆问题,摆正方向,“五育融合”不是扣帽子,而是应该真正融合进评价标准中去,是“五育融合”的眼光从头到尾的贯通。鞠教授指出,评价过程中强调真实情境,目标、学情、教材一个都不能少。其次,鞠教授回应了谁来评的问题,认为现有课堂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评,但因为评价指标要体现“五育融合”,学生难以把握准确,所以教师应注重回应学生的评价语。再次,关于怎么评的问题,鞠教授指出,具体怎么评可以敞开了探索,量化有优点但也有严重的缺陷,应以重要性、必要性、缺失度作为权重的根本,如此一来,质性评价更为重要。最后,鞠教授表示,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五育融合”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应在初期清晰地将“五育融合”的融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描述出来。
分论坛第二组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针对项目一、项目三、项目四推进过程进行讨论。首先,由李栋博士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发展思路、战略举措、五个子项目具体行动方案、实施保障六个方面对项目一“‘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江阳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进行了整体的介绍,旨在探索融合育人新样态,凝聚区域教育新经验的新型道路。其次杜明峰老师对第三个项目的培训计划进行了具体的安排与解读,主要从课堂、实践、培训、讲座、课题等进行了介绍,希望各基地校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五育融合价值理念、初步形成1+X的实践来提升效率和卓越品牌。第三黄书光教授对项目四“城乡一体化”进行了介绍与解读,提出如何以11所基地校为抓手带动周边薄弱学校进行发展。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让周边学校参与基地校特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修、学校文化建设等活动;二是基地校要与周边薄弱学校联合举办活动;三是进行人员的流动,如让优质教师去薄弱学校进行经验介绍等。基于此基础,他建议所有的基地校将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写进整体规划中。
第二环节是针对三个项目的介绍和解读,各教体局相关人员和中小学校长提出疑惑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与“五育融合”是否有关?和以前学校的发展、区域发展会不会脱节?第二是以什么方式、手段、保障措施来建立发展共同体,带动周边薄弱学校的发展?第三是如何评判卓越教师、卓越校长?标准是什么?第四是如何就能成为基地学校?第五是如何按章推进城乡一体化?经费、生源、师资、硬件如何保障?第六是新老城区的一体化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专家团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针对问题一,王保星教授认为无论是区域和学校规划,目标是明确的,都是指向育人。教育强调连续性,统合性,五育融合指向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而高品质是手段,他们两者最后都要指向学生的发展上,是要继承和创新的。目前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好的结合点,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黄书光教授认为两者是一致的。高品质学校是围绕学校展开,五育融合是围绕学生的发展,侧重点不一样,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都是指向学生的发展。两者同为培养高素质人的手段,内在理念是一致的。针对后面关于“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王保星教授认为城乡一体化首先涉及到发展,最大能力解决平衡发展。基地校究竟能给非基地校什么,校长要找突破点,树立情怀,找到措施和路径。刘世清教授认为首先对资源增量进行突破,乡村学校需要转变思路,主动要求发展。第二,机制上如何创新,乡村学校如何利用乡村优势打出亮点。机制创新上,教研活动如何建立共建功享;第三,管理者走到其他地方观摩;第四,教育局试点探索、试点推广。十四五是开局年,各学校要寻找共识,规划先行;富规划,穷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小步子改进是路径。县域是通盘考虑的,学校是关键。建立校与校之间的联动,评价要着眼于中部。游韵教授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个大的问题,不是教育造成的,不是单靠教育来解决的,但是教育应该有所为。首先教师要进行柔性流动。其次学校要做三年规划,增值评价,不是要求每所学校都一样,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个性。最后要建立共同体,自愿组成盟主,保障内部的积极性。李栋博士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认为首先项目一行动方案,整个江阳是整体五年的规划,而我们要做的是打造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其次高品质与五育融合不是冲突的,内在具有一致性。基地校的选择是主要是以点带面,最后达到共生体。杜明峰老师认为很难做到城乡一体化,而要做的是将所有学校真正作为一个整体,不加区别对待,做到公平。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提升实践智慧。最后,基地校的目标是培养11位卓越校长,30位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项目过程中,首先是人的研究,再是事的研究,最后形成一个辐射的机制。
最后黄书光教授进行了总结:第一,有成效,从情怀到机制,建立柔性和资源共享机制;第二,要倾听最基层的声音,第三,落实政策要从微改变;第四,要以基地为本,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共进;第五,各基地校要将如何辐射城乡一体化写进发展规划。
6月18日上午,基教所专家团队前往江阳区教培中心,进行基地校规划论证。同样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专家由刘世清副教授、游韵副教授、王占魁副教授、徐继节主任、杜明峰老师、张礼永老师、李栋老师组成。本组的第一位是江南小学校长刘正芬校长,她解读江南小学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三年发展规划。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项目推进、组织保障、时间安排五个方向阐释了江南小学的项目式推进方案。江南小学是历史悠久的学校,有良好的区域改革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愿景,未来将以探索项目式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与路径为目标,以“1+3+X”的项目安排为抓手,实现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高品质发展。
接着是专家回应。游韵副教授认为,“1+3+X”项目与五育融合的关系是什么,五育在每一个项目中应该整体体现,但可以有所突出。杜明峰老师认为,“校园文化”没有上位和下位区分。教育质量用“绿色”不准确。“课程表达不够充分”表述不准确。层次上的区分不够明显。发展目标前后不够一致。“课程有宽度”和“环境有亮度”表述不准确。项目推进策略很好,但是没有厘清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目标。王占魁副教授认为,首先,存在问题和成因之间应该有对应,对策也应该对应。其次,“1+3+X”表述不正确,课程体系有3个,不成体系。X的概念太模糊。张礼永老师认为,日常工作中没有融入五育融合,而且“1+3+X”的结构存在问题。最后,刘世清副教授认为,首先,规划文本中的名称不准确,“视域下”可以去掉。其次,规划中应该加入政策的背景、趋势和挑战。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不对应,成因可以去掉。接着,五育融合的推进和办学目标、理念没有有机融合。项目推进要系列化、课程化。最后,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看,美育如何考量。
第二位是泸州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李维兵,他从学校推进“五育融合”校本实践态势、发展目标、实践原则、实施内容、保障措施、实施步骤六个方面介绍了推进“五育融合”校本实践的实施方案。
接着是专家回应。游韵副教授认为,政策背景的解读应该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学校,分析学校和政策之间的差距,观照自己的学校。规划应该更具体化,让老师有清晰的条理,厘清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规划应该要有负责人,时间节点和预期目标。杜明峰老师认为,规划应该建立在现实状况之上,策略应该更符合实际。王占魁副教授认为,学校目标过于高远,应该更加实际。措施要落到老师可以实施的地方。张礼永老师认为,“五育融合”和雅“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更清晰,措施也应该随之改变。如何调动年纪大的老师的积极性很重要。最后,刘世清副教授认为,缺乏对百年办学经历的梳理。在先有劣势下,如何探索很重要。课程是否可以根据目标打造“和”系列和“雅”系列。让学校文化浸润到师生中。课程类型创新中可以再多一些。评价上,是否可以探索综合评价改革。学校可以结合政策,品牌化。
第三位是梓潼路小学校长,她从学校情况、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年度推进安排和组织保障介绍了梓潼路小学校“五育融合”三年发展规划。
接着是专家回应。游韵副教授认为,怎么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五育融合理念很重要。杜明峰老师认为文本中。“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相似表述可以统一。语言的表述可以再考虑。王占魁副教授认为,五育融合目前做到了”三育“,学科教师和五育融合教师之间关系是什么。张礼永老师认为,措施很细化,但是大思想还需琢磨。刘世清老师认为,学校可以加强学校历史梳理,五育融合的时间线可以延长,每周或每月主题化发展。和附近大学关联,有利于五育融合新的探索。
由黄书光教授、王保星教授、鞠玉翠教授、蒋纯焦副教授、张国霖主编、李栋博士组成的第二组专家与泸州市忠山学校、实验小学城西学校、泸师附小城西学校的三位校长在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对基地学校的“五育融合”项目规划进行研讨、论证。
三所基地学校校长分别对各学校的“五育融合”项目规划进行介绍。忠山学校的杨校长从学校的“五育融合”实践情况入手,提出“五育融合”思想指导下的“主体学堂·融合育人”改革构想,力求通过“五育融合”育人机制带动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协同发展;实验小学城西学校的朱校长基于学校特色,提出建设融合性校园文化、融合性“新实”教师团队、融合性课堂、“新实·五育”课程、创意评价等工作措施;泸师附小城西学校的周校长则从教育背景和学校教育实际问题入手,将“五育融合”思想与学校的“幸福教育六艺”课程体系相结合。
基地学校校长汇报
随后,专家团队对各基地学校的项目规划进行指导,为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鞠玉翠教授从总体层面分析了三所基地学校的项目规划情况,并对各个学校提出具体建议。从目前来看,各学校基本具备了“五育融合”的意识,但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即将“五育融合”作为单独部分添加到已有的教育模式中去,而不是融入进去,故下一步各学校要将“五育融合”融入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结合各学校特色。王保星教授首先阐述了对三所学校项目规划的整体感受——有纲无目,即各学校已经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规划大纲,但其中的具体条目好要继续斟酌。随后,王老师为各基地校提出了注意事项,尤其是规划的目标定位问题,并着重强调了规划的基础性地位。蒋纯焦副教授从如何写规划的角度分别对各基地学校的规划进行点评,认为规划要突出主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基本情况,同时要进行问题分析,并对各学校提出警示性建议——切勿将“融合”概念泛化。另外,蒋老师从教育史的角度对泸师附小城西学校的“六艺课程”的名称和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李栋博士肯定了三所基地学校在“五育融合”项目规划所做的巨大努力,强调了规划作为项目的流程和依据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个学校应当进一步聚焦,把握项目主线,结合学校实际问题。张国霖主编从各学校的规划细节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对其概念界定、措辞、线索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指导。最后,黄书光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黄老师先指出了三所学校的项目规划中的共性问题,如规划缺乏时间、缺少问题分析(可涉及学校历史或优势分析)以及措辞缺乏一致性等,并特别强调了课程在项目规划中的首要地位,提出“五育融合”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行动可能。
本次基教所赴泸州的“五育融合”指导行动,专家们从课堂、基地校、行动规划三个层面进行了指导,肯定了“五育融合”项目在泸州一年推进的成果,坚定了未来继续实施“五育融合”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