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与未来教育 | 卜玉华:“元宇宙”对基础教育的未来:可能性与基本态度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10

“元宇宙”对基础教育的未来:

可能性与基本态度

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最初,“元宇宙”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或公共视野时,是个令人陌生且惊讶的概念,难免会让人们怀疑它是一个用以炒作资本的噱头。在阅读大量有关元宇宙的文献之后,可发现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或者捏造的一个概念,而是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天的自然产物。从技术层面看,元宇宙是AI、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逐渐发展、聚合的必然结果。与过往的数字技术应用相比,它是一个全新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将让人从现实世界脱离,构建一个数字虚拟的世界,能够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重构一个数字世界,进而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种必然性,我们需要思考,它对基础教育可能意味着什么?或者元宇宙可能会给基础教育带来什么突破?产生何种风险?基础教育又需以何种姿态对待元宇宙?

一是元宇宙对基础教育可能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进行思考,因为它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选择任何工具的价值依据。 

首先,元宇宙或许能够为基础教育插上“翅膀”。

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无疑是引导个体儿童进入到人类文化世界,实现个体生活的文化化。有些人类文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本身可以亲历的,有些人类文化,相对个体儿童而言,是过去发生的、既存的、外在的、结果性的、和抽象的,当儿童去掌握这类人类文化成果时,难免就有疏离感与抽象感,无法也不可能再次经历人类文化的创生过程,那么,他们理解和掌握起来就会有困难。如果元宇宙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让过往的历史文化成果形成过程以虚拟方式再现出来,还原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历史场景带到当下,实现当下与历史的对话,那么,这无疑会帮助儿童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还要面向未来、前瞻性地培养学生的未来素养以使其能够步入之后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中创新精神、挑战风险勇气和能力、价值判断力等素养都显得尤其重要。但未来尚未发生,儿童的成长环境范围也非常有限和简单,现实环境可能并不具备培养其未来素养的相应条件,如果元宇宙能够提供虚拟环境,让学生通过其完成思想创新实验以培养其未来素养,那么,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和当下教育的重大突破。

同时,有些想象力可能永远在现实世界中完成,比如梦想2035年人类如果需要到持续火星生活,那么,如何基于火星的生存条件和人类生存的需要开展思想性实验,则借助元未来的虚拟场景或许就可以实现。因此,从此意义上可以说,元未来如果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实现这一梦想,那么,它对于教育来说,就不仅是一个虚拟与现实联通的场景性世界,也是一个能够联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性世界,为儿童的想象力插上可以场景化翅膀。这样的元未来所实现的教育应当是理想的、值得追求的未来教育。

其次,元宇宙也可能为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带来困扰或风险。

从本体论上看,人的生命存在首先是生物性、肉体性的感性存在。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现象学都认为这是人的类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与世界交往的基础性存在,失去生命对世界的感性认知与交往,人的生存就可能出现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希拉里·普特南(Hilay Putnam)曾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及过一个思想假设——“缸中之脑(Brain in Vat)”。这个思想假设是:想象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所需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递信息,以使它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等信号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和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这个思想假设所要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个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问题,如知识论、怀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一个简单的论证是: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角度看,它完全无法确信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就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是在花园里散步;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因为它并没有走在大街上或在花园里散步,只是接收了相同的信号而已。如此是否证明: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头颅中,还是在缸中,因此,这世界的一切都可能是虚构的或虚妄的?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

显然,如果元宇宙有一天全面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缝联通,那么,这对于人的意味着什么?它会给儿童成长产生何种影响呢?又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何种影响?讲这个思想实验,我们不是要追问什么是客观的,什么是真实的,而是想要人们思考,在儿童尚未充分直接体验日常生活感性世界之前,过度投入虚拟世界;如果虚拟世界被坏人利用,植入大量负面信号,搅乱儿童的认知,那么,这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破坏将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社会中已经发生网络诱导青少年自杀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

所以,元宇宙对于儿童成长来说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二是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元宇宙与基础教育的未来?

在这样讨论元宇宙是什么与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双重意义上讨论元宇宙的。即目前而言,我们“所言说的元宇宙”一部分已成现实或正在成为现实,一部分是其所蕴含的可能性。元宇宙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前瞻性,它是人们基于其现实性而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预见与推断;这种可能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既意味着某种发展机遇,也意味着某种风险。

面对机遇与风险,保守的人选择安稳,选择回避或批判的立场,希望未来的这种可能性不要发生。但这似乎不可能,有些未来是无法避免的。与之相对,激进的人选择热烈地跟风热炒,乐观地认为它一定会成为现实,也一定会成为机遇。显然,这也是不妥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全部的未来,未来充满着多种可能性,有些可能性是我们现有知识无法预见和掌控的,我们要为这种可能性保持一份敬畏和警惕。

当然,面对未来,我们并不是被动的,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所期待的理想未来,并以之作为愿景,也作为资源,探讨通达这种愿景的现在行动方式,在此意义上而言,未来已来到当下,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元宇宙与基础教育的未来。为此,我们要明确和坚持一些原则。

首先,研究元宇宙与基础教育的未来,不是为了简单地对“将会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也不是简单地讨论我们“想要”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是需要探索元宇宙给基础教育可能会带来何种挑战?哪一种有可能发生?哪一种未来是值得期待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让元宇宙为基础教育所用,而不是让基础教育简单地随之而变。

其次,避免从技术决定论的立场看待元宇宙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具有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发展逻辑,即使元宇宙真的全面成为现实,也未必能够真正深刻地影响基础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世界上最有能动性的主体仍然是人;在基础教育领域,最有决定权的是教师,教师的价值观、技术素养等都直接影响着元宇宙在基础教育上转化状况。

最后,永远不要忘记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基础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什么。以此作为最终的尺度,元宇宙就很可能成为天使而不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