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49)| 传承文脉,辑存史料,助研兴教——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传承研究中心史料整理出版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发布时间:2022-03-17

1

《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教育史卷》出版

2019年12月,杜成宪教授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教育史卷》(26册)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编委会顾问潘懋元、鲍洪俊,编委会主任田正平,编委会委员石鸥、刘海峰、杜成宪、肖朗。《丛刊》从海内外征集的上万种教育文献精选、整理,共计500册,分为教育学、教育史、留学教育、教育法规、教材教法、外国教育译介等18类,力求系统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和教育学科发展的面貌。

本卷共收入55种清末民国时期撰写的教育史著作,是当年教育史学科先行者筚路蓝缕,在学术拓荒中收获的最早一批果实。王炽昌、雷通群、姜琦、王凤喈、庄泽宣、陈宝泉、周谷城、余景陶、陈翊林、陈东原、毛邦伟、盛朗西……,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珠,串连起一条绚烂的学术之链。

由于近年陆续有一些民国时期教育史著问世,有的还重复出版多个版本,出于更多保存过往时代学术成果的考虑,这次教育史著作选编偏重稀见文献,尤其是那些多年来未曾再版过的著作,对于已经出过新版的著作一般不再收入。

本次编选在版本选择方面重在考察学术价值的高低。如多次再版而未作实质性修订的,选择首版书;如果作了相当篇幅修订的,则选择最晚近版的书;如果有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则选择较好出版社所出版本。

这55种教育史著述是从上千种著述中精选出的,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三类,再现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轨迹,堪称教育史学科的压舱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教育学卷》出版

2021年9月,杜成宪教授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教育学卷》(36册)出版。本卷对“教育学”作广义理解,教育学既是作为一门课程,也是作为一门学科,按教育和教育学的内外部逻辑关系。所收入的文献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其一,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原理等关于教育和教育学一般原理的学科;其二,美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影响人的发展的教育方面;其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教育分支学科;其四,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等教育实践领域。

依据上述四个方面,本卷分为十九个子类,依次为:一、教育学;二、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原理;三、教育词典、教育名词;四、美育、个性教育;五、劳动教育;六、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七、电化教育;八、教育研究方法;九、教育哲学;十、教育社会学;十一、教育生物学;十二、义务教育、普通教育、基本教育;十三、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十四、师范教育;十五、职业教育、生产教育;十六、成人教育;十七、特殊教育;十八、感化教育;十九、家庭教育。

本次选编既偏重稀见的未曾整理出版的教育学著作,又偏重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有些教育著作从后来的眼光看,学术形态和水平已难与当今标准相提并论,但它们在中国的教育学科创建之初曾有筚路蓝缕之功。出于保存教育学科发展与成长轨迹的考虑,这些成果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教育学科诞生阶段的少量编译之作也予收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

《近代师范教育研究资料汇编》出版

2021年7月,蒋纯焦副教授编的《近代师范教育研究资料汇编》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有关近代师范教育资料200余种,包括师范学堂章程、师范院校毕业纪念册、师范学校年鉴、师范学校校刊等基础性文献,以及师范教育概论、师范学校讲义、师范教育期刊等研究性著述,按照专题进行编排,合计63册。

中国师范教育始于维新运动期间,清末兴学中通过颁布学制,建立了明确的两级(初级和优级)师范教育体系,发挥了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作用。近代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是由优级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

民国期间,1922年新学制学习美制,掀起高师改大运动,将师范教育附属于普通教育,丧失了独立地位,制约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当年留学归国的孟宪承教授曾主张恢复师范大学独立建制,与胡先驌展开师范教育的“孟胡之争”。

二十年代后期,乡村师范兴起,成为谋求师范教育独立的突破口。到三十年代,各地又陆续建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于1938年在湖南安化蓝田镇创办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孟宪承和刘佛年曾在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工作。

抗战胜利后,全国有中等师范学校900余所,师范院校(含专科)有67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设有第一、第二列宁师范学院,及多所中等师范学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搜集、整理、出版近代师范教育资料,对于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大转型中师范教育的发生、发展、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今天的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历史镜鉴。


图片
图片

4

《近代留学史研究资料汇编》出版

2022年1月,蒋纯焦副教授编的《近代留学史研究资料汇编》出版,辑录近代留学史相关的资料130余种,含相关的规章、留学生会刊、留学生年报、留学生名录、通信录等,合计62册。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鸦片战争后不久,1846年马礼逊学校的三个学生容闳、黄胜、黄宽随同老师布朗赴美留学。容闳回国后,致力于推动政府派遣留美学生。1872年第一批幼童由上海乘船赴美,是为官方留学之始,共派出三批120名留美幼童。在其影响下,洋务学堂也开始选派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法、德)。

甲午战争后,中国将学习西方的目光转向近邻日本,大量青年学子赴日留学。1905年年废科举后,留日学生数量一度多达两万余人。日本遂成为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国家。

1909年,美国发起“庚款兴学运动”,将留学风潮从日本引向美国。大批优秀青年远渡重洋,1914年就有650人赴美留学。在美国的带动下,欧洲诸国先后将所得庚子赔款的余款用于资助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在法国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帮助青年赴法求学。到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达到1600人,一些人在法国接触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因此,赴法勤工俭学是对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次留学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上世纪20年代,约有1400人到莫斯科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战争结束,美国为了更多地影响盟国,不断资助盟国学生留美,中国又有一大批青年学子赴美留学。这些人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设法回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还有部分人留在美国,成为著名科学家或人文社科专家。

留学生是扩大世界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群体,也是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留学运动。辑录出版近现代留学教育资料,既能宏观地反映历史上留学运动的变迁,又能具体地再现时代变革中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图片
图片

5

后续工作预告

《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测量卷》将在年内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收入43种民国时期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测量代表性成果,包括著作、教材、讲义、实验报告、量表等。

上海“社科大师”全集系列之《孟宪承全集》今年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计17卷400多万字,是最全的孟宪承先生著作集。

两种学术前辈的全集(文集)已经编迄,待出版。

为保存学粹,延续学脉,光大学术,《大夏教育文存》在2018年出版第一辑(共11卷)的基础上,已确定第二、三辑的整理规划,待条件成熟即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