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70)| 第二届“新时代大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3-11-08


2023年11月3日到4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教学走向“深”“透”“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本理论中心、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第二届“新时代大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承办,合肥市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黄河路小学、望湖中学、合肥市一中教育集团包河分校、新华社《中小学德育学堂》实践教育基地协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安徽分中心提供媒体支持。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内蒙古等地的三百余名大、中、小学代表共同与会,围绕“同心·同向·同行——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主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与深度对话。




一、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主持。

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俊首先致辞。他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在介绍包河区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着重从系统文化、培优扩面、改革创新、增强实效等方面,对包河区近年来德育工作的推进进行了具体介绍。

随后,华东师大基教所原所长、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致辞。他主要围绕大会主题,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对“同心”“同向”“同行”进行了理论的阐释。最后,预祝此次大会能够圆满顺利。


二、

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冬青进行大会主旨报告。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的系列论述的基础上,首先,他认为,思政课建设的效果要提升、研究要加强、思路要拓展、合力要形成。其次,他结合课程标准,对思政课的性质定位、设计依据进行了阐述,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他认为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主要路径;在分析思政课教学“易”与“难”的基础上,他认为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主体性、对话性、真实性、实践性。最后,他就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同心、同向、同行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


三、

区域与学校报告

本环节由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婷婷主持。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传平带来题为“纵横贯通,一体推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报告。他结合合肥市课程思政建设的本土实践,认为要构建“大思政”育人一体化新格局,就要抓好顶层设计、坚持学术引领、构建多元平台、明晰建设方向,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深入推进市域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胡冬梅以“‘六大行动’春风化雨 和美少年日渐长成”为主题展开报告。她认为,包河区在德育工作上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实施“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心理护航,向阳成长”“协同共育,赋能未来”“以美育德,沁润心灵”“以劳树德,知行合一”“和美德育,一校一品”等六大行动,力求实现德育工作的“首位战略”,全面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翠银进行了题为“依托思政学术节,探索学科融合的校本教研模式”的报告。她提到,学校积极回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应学与教的方式变革,依托思政学术节,明确教研目标,关注课标研读、课程设计、课例研究、活动开发、评价反思等,在实施上强调整体统筹、模式提炼与流程规范。这一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多个教研品牌活动,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上海市闵行区明强小学校长姚凤带来题为“融城市精神 育时代新人:小学生品格教育的25年实践”的报告。她从时代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回溯了明强小学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解决方案;从“初探”“推进”“发展”“优化”四个阶段,阐述了明强小学25年来品格教育的推进历程。她认为,明强小学的品格教育实践展现了品格的生长性与融合性,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化进程。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骨干教师培养管理办公室主管廖衡就“行走课堂,实践育人”的主题展开报告,以实践成果的视频展示为引子,从“创新育人方式,凸显育德实效”“创新师培方式,提升育德能力”“深化实践感悟,走真善美之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认为,行走课堂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行走;是基于高中、初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小学的表现性改革的行走;是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行走,在行走中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建构自己的“三观”。

复旦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李琲琲带来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发展史的育人功能:以校史中的课程思政为例”的主题报告。首先,她认为大历史观和学科史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在学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随后,她以复旦大学的校史和校长讲话为例,阐明了校史和课程思政相互融通的方法;最后,她分享了复旦大学各院系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如何与课程思政互生互融的。


四、

联合教研


分会场一 小学专场

分会场一由合肥市巢湖路小学副校长胡传妍主持。


合肥市徽州小学杨凌云老师带来《网络新世界》一课,她通过交流分享、头脑风暴等环节的设计,带领学生思考网络带来的“精彩”和“烦恼”之处,帮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新事物”的方式。

广东省佛山市铁军小学曾楹莹老师带来《科技让梦想成真》一课,她通过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引导学生体会中国航天的迅猛发展,并通过对太空垃圾的讨论,帮助学生辩证看待科技带来的影响。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王燕老师带来《安全记心上》一课,她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帮助其深入了解安全游泳的注意事项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救与救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复杂性。

在三位老师简要说课之后,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徐文墙对三节课分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杨老师的课把个人探究与小组探究结合起来,展示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时代性;曾老师充分照顾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权力,在带领学生领略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王老师的课呈现了“童真童性讲道理,真情真境固真谛”,通过绘本浅显的图画,讲述深刻的道理,并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非常有高度的总结与点评,体现出了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程亮教授也认为,三节课在主题把握上有高度,在内容呈现上有丰度,在过程组织上有参与度,在教学成效上有能见度。尤其是,三节课对教师思考道德或思政教育与领域、知识、情境、主体等方面的关联性有激发,也为教师如何处理知识与价值、自我与他人、规则与情境、孩子与大人、真知与真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分会场二 小学专场

分会场二由合肥市阳光小学校长王玲主持。

太仓市实验小学黄莉莉老师执教了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安全记心上》,围绕“平安出行”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步行、非机动车出行、机动车出行等不同情境下的交通安全隐患与原则,启发学生时刻将安全记在心中。

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王玉妹老师执教了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合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侵华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的道理。

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方晓倩老师执教了四年级心理辅导课《与人沟通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沟通的方法和原则,在沟通中学会运用“语气平和”“有理有据”等技巧真诚表达,运用“眼神专注”“积极回应”等技巧耐心倾听。

三位老师说课之后,与会老师进行了互动点评。内蒙古赤峰市洪山区的徐老师认为,三节课“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江苏太仓实验小学赵老师认为,三节课都体现出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转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吴莉莉认为,黄老师的授课尤为关注学生学情,结合课前小调查合理剪裁学习内容,教学有所侧重,关注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合肥市庐阳区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李蓉认为,王老师的课堂历史素材丰富,真正做到了以史育德,提高了青少年的使命和担当。

合肥市曙光小学书记、校长陈小勤认为,三节课教材解读精准,进而教师才能将教材内容精准置换成教学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精准,都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有效使用了教学资源,资源在课堂上起到了辅助、烘托、融合、衔接等多重功能。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少先队活动教研员戴厚文认为,方老师的课堂板书设计构思巧妙,板书构成了一座“桥”,暗喻沟通的“桥梁”;课前调查环节值得借鉴,货车“转弯盲区”的引入十分重要。王老师的课堂导入直接而新颖,课程资源也十分丰富。


分会场三 初中专场

分会场三由合肥市包河区政治教研员朱传良主持。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潘英老师执教语文课《记承天寺夜游》。潘老师采用朗读法、品读法、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味文中意蕴;通过赏味古人的生命境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悠闲、愉悦、乐观的生活态度。

浙江省海盐县滨海中学吴敏霞老师执教道德与法治课《增强生命的韧性》。吴老师以“萤火虫”女孩张晨的故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对挫折的认识;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方式,共探“抗”搓小妙招,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坚韧自强的心理素质。

杭州市景芳中学叶鸣老师执教《文载于物 兴者襄见》,叶老师首先以“文物自述”为形式,逐步呈现出文物发掘人施昕更与樊锦诗在文物传承与坚守方面的故事,引导学生体味文物的情感与价值,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随后,三位授课教师分别阐述了各自课程设计的思路、主旨目标、重难点,并表达了各自对大德育的理解。






合肥市中学思政教研员侯新旺老师认为,潘老师做到了教师魅力育人、任务驱动育人、及时评价育人、“大概念”教学育人;吴老师灵活贯通了“体验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在教学逻辑上做到了明晰透彻;叶老师通过有趣的“文物自述”的故事,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索。

徐冬青教授认为,潘老师以“以人为镜”为主题,颇具大观点的味道,所呈现苏轼的文人风骨切近课程思政主题;吴老师课程设计极为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挫折故事,并设计为不同环节融入课程之中,最后得以升华主题;叶老师课堂涉及综合知识性内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展现学生综合能力。


分会场四 初中专场


分会场四由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副校长朱霖主持。

合肥市望湖中学李震婷老师执教《探百年徽剧,传徽风雅韵》一课。她从“初识徽剧、再探徽剧”两大模块展开项目式教学,带领学生领略徽剧风采、共探新时代徽剧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周喆铭老师执教《青春的情绪》一课。周老师通过“情绪贴”“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情绪。

内蒙古赤峰市第十二中学姜红颖老师执教《共圆中国梦》。姜老师通过播放视频、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授课结束后进入互动点评环节。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廖衡老师认为,三节课精彩纷呈,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教学环节设计,都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三节课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合肥市琥珀中学教研室主任杨使兵老师也认为,三节课体现出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巧妙,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教师极具亲和力,融入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会场五 高中专场


分会场五由包河区教研室教研员王小菊老师主持。





合肥一中教育集团包河分校秦颖老师带来地理课《认识土壤》,从土壤的组成、质地、颜色、剖面图四个方面,结合生动的视频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土壤,并产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上海市育才中学的丁烨老师从中国航天说起,和同学们一同探究中国能在太空竞争中取得显著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及为什么要抵制太空霸权等,让学生透过太空竞争看到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交往准则、竞争实质以及中国行动。

包头市第九中学王涛老师的课堂主题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他帮助学生从桥梁搭建、拆除与改进的过程中得出部分与整体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使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引导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互动点评环节,广西师大博士生华维认为,秦老师的课有明确的素养目标,内容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还可以尽量丰富实验器材、充分挖掘国家安全教育的思政元素。

安徽省教科院中学政治教研员王庆荣以“谈天入地谈联系,动脑动手更动情”概括听课感受,并认为三堂课有三大特点:巧取切入点,共绘同心圆;素养重落地,活动有焦点;学科有融合,学习有跨界。三节课都是在大思政、大德育的背景下所做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高质量的示范。

杨小微教授认为,三堂课具有整体感与沉浸感,都体现出了“同心”“同向”“同行”,是大思政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他认为,秦老师的课上得特别生动丰富、引人入胜;丁老师的课主题凸显,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王老师对“桥”这一媒介的选取十分成功,课堂上的提问也富有层次感。


五、

专家报告

11月4日的专家报告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传平、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冬青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思维”为题进行报告。高教授首先揭示了“传统说理式”教材的特点与所存问题;其次,他阐释了“叙事”的内涵,认为它合于儿童“心灵的原初活动”,对建构教材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他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探索作出了清晰阐述;最终,他以此说明教材转向叙事思维的重要意义,但这种转向并不走极端,在重视叙事思维的同时也应兼顾命题思维与道德知识的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以“全方位德育”为题进行报告。首先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性质与地位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学校德育工作化趋势与困境。随后,他以“课间冲突”为教例,分析了学校道德目的实现的不同手段,由此提出教育工作的不同手段协同指向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以此阐明“全方位德育”的深切义涵。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与要素”为题做了报告。他从概念出发,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有统一性、层次性、差异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就构成要素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性质上是统一的,课程目标具有总体性和阶段性,课程内容具有统一性与进阶性,课程实施上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课程评价要坚持过程性和持续性。

华东师范大学许瑞芳教授带来报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她首先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认为,其演进遵循理论与实践统整的进阶性发展这一理路。随后,她阐述了“高质量”的语境内涵,认为需要以“生命线”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俞慧文老师以“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为题进行汇报。她认为,“大思政课”要在“大”上做文章,突显大历史观、大格局、大理论;要明确价值取向,筑牢信念之基,激发内生动力。随后,她从创新教学方法、用活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场域、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从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去“同质化”、强化师资、评价机制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对深化“大思政课”的思考。


六、

大会总结

华东师大基教所原所长、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以“同心·同向·同行——新时代大德育如何创新发展”为题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第一天上午的报告都充分突显了区域和学校的特色;15节展示课都“生动精彩”,体现了素养的逻辑、学科的融合与跨界;5场专家报告充分体现了智慧的发表与对话。最后,他强调,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重心在于“衔接”,要善待学生、善用教材、善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