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上海市金山区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金山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切实推进“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2025年4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专家团队刘世清教授、董轩教授、蒋纯焦教授、杨光富副教授、杜明峰副教授、高星原副教授、李栋博士以及汪亚琼老师赴干巷中学和亭林小学参加金山区“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项目研讨活动,金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胡锦中主任、金山区德育发展中心胡卫东主任,以及干巷学校、龙泉学校、张堰中学、上师大二附中、金卫小学、龙航小学、兴塔小学、枫泾小学、亭林小学、海棠小学等项目单位的代表参加了研讨活动。此外,参与此次研讨活动的还有教育学系的部分硕士研究生,研讨活动分为中学组和小学组。
中学组
4月1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专家团队会同张堰中学、上师大二附中、干巷中学和龙泉中学开展研讨活动。四所项目学校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学校正在进行的治理变革与变革中存在的困惑与难点,专家团队与项目学校代表就学校治理变革方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伊始,华东师大基教所学校治理变革项目负责人刘世清教授提出此次研讨活动要明确三个要求,第一,项目主题的切口要小,同时要体现五育融合的理念;第二,以学期为单位,每所学校要有明确的活动清单与责任清单;第三,项目要成事、成人、成文,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要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生发展,最终要将项目成果可视化。随后,刘世清教授介绍了本学期项目推进的三个重心。首先每所学校要明确治理变革项目的主题;其次要根据确定的主题开展一次活动;最后以项目成果可视化为契机,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与案例材料的积累。
张堰中学围绕学校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治理变革行动展开汇报。项目负责人主要从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汇报了PBL跨学科教学项目的推进情况。在课题研究方面,组建了六个跨学科团队,指出师生在项目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的收获,并进一步提出了在项目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在教学实践方面,积极推动PBL的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跨学科合作的创新、有效的路径。最后总结了PBL项目的实施下学校、师生的突破与创新,并进一步规划与展望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董轩教授建议以英语组为案例,梳理PBL理念如何融入教学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形成完整的过程性材料。刘世清教授建议学校治理要明确多元协同、教研联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制度保障这四大抓手。杜明峰副教授建议要关照深度对话、联合实践、共同责任、学生赋权这四个要素。蒋纯焦教授指出项目化学习要体现学生主体,并指出过程与结果要相互关照。杨光富副教授提出该项目的五育融合的视角需要加强,学生参与方面可以再思考完善,制度建设部分要体现出来。
上师大二附中围绕学校生态治理组织框架重构的实践探索展开汇报。项目负责人主要从理论学习、校本调研、行动实施、经验总结四大任务介绍了项目情况。提出学校已经通过专家讲座和调研,梳理现有机制优势,优化组织架构短板。下一步将成立“三合一”领导小组,重构权责清单与运行机制。5-6月进行中期评估,6-7月形成典型案例。学校通过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及多平台宣传,促进生态治理与课程融合落地。
杨光富副教授指出,应在“十四五”规划下项目重构生态育人治理组织框架突出绿色和谐理念、规范高效人才畅通,强化信息化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刘世清教授建议学校明确生态治理组织框架,以特色办为主体,依托生态科技项特色项目带动全校治理;构建多主体协同运行机制,明确决策与评估流程;同时要融入五育,通过学科实践赋能学生。高星原副教授提出,项目要融入学生成果,展示学生组织的工作,搭建平台便于学生反馈。李栋博士指出生态治理存在双关语境,生态既是环境,又是思路。指出需要明确问题清单、要素清单、结构清单和功能清单,建议二附中通过结构调整来改变学校功能,同时也需要抓住课堂等主线推进项目实施。
作为一所成立仅4年的乡镇一贯制学校,龙泉学校在原山阳中学校舍基础上办学,既继承了其优质的艺术教育特色,又面临着如何在传承中实现创新的重要课题。龙泉学校提出以“治理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通过文化梳理、空间优化和制度完善三大举措,打造以“龙文化”为特色的校本体系。学校负责人强调,目标是通过文化赋能,助推小体量乡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刘世清教授指出,需将“龙文化”融入课程、活动等日常载体,明确阶段性抓手,推动多主体协同参与;杨光富副教授建议构建一体化文化网络,结合实体空间与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平台,形成立体化育人环境。下一步,学校将深化文化定位,细化实施方案,通过跨学科项目与空间改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乡镇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干巷中学系统介绍了四项学校治理改革举措:一是构建跨学段教研体系,打破中小学段壁垒,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实施贯通式教研;二是依托上海市高质量作业建设基地项目,确立“高质量作业建设”的项目主题;三是设计开展跨学段联合教研、教学观摩等教育活动;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改革实效。
董轩教授建议构建逻辑链关联不同主题,形成可视化成果体系。刘世清教授强调要立足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三个维度深化学校治理改革。杜明峰副教授建议作业设计要高于课堂,注重作业的拓展和提升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蒋纯焦教授提出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基于儿童发展一贯性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通过联合教研促进小学教学优化。
金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胡锦中主任对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当前项目方案仍存在不够清晰、不够系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胡主任对各校提交的项目方案逐一进行了点评,提出了针对性地改进建议。下阶段,学校将重点推进治理理念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金山区德育发展中心主任胡卫东提出,项目应回应三个问题:为何而做,聚焦学校问题或发展定位;如何推进,强化法治引领与扁平化治理;做得怎样,突出治理视角,体现机制优化成效。
小学组
4月1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治理变革专家团队会同小学组在亭林小学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采用集中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海棠小学、龙航小学、枫泾小学、兴塔小学、亭林小学、金卫小学六所小学“五育融合”学校治理变革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析。
第一组
兴塔小学以“以球育人”的办学特色为统领,创新构建“五维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围绕德行示范、仁爱奉献、智慧育人、活力文艺、创新思进五个维度,对不同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卓越评价提升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协同性。此外,明确了项目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推动项目有序开展。
高星原副教授强调需细化指标的具体内容,强化评价体系与治理目标的匹配度。杜明峰副教授建议构建维度逻辑框架,注意各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各维度的表述要客观中立,避免主观表述,同时明晰教师评价的目的、意义与作用,评价要真正指向教师发展。刘世清教授建议在项目中融入五育的元素,明确评价的落脚点在何处,提升与五育融合项目的契合度,同时项目要有针对性。此外,在评价指标的产生过程中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凸显评价的意义、作用与价值,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
龙航小学围绕全面育人导向的学校空间治理与优化研究的项目方案展开汇报,项目立足校园空间环境建构,以软装布置与数字化手段为抓手,结合少先队主题布置、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塑造师生共创的互动空间;通过校园文化理念和信息化平台,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博物馆等多主体协同;拟在教室、走廊、食堂及大厅等重点节点试点。负责人表示,期待专家指导,推动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治理模式。
针对这一项目,刘世清教授认为,要聚焦具体空间,明确功能定位与治理主体权责,通过协商机制形成共识;强化学习空间与五育融合,如增设自主探究角、图书角,联动智育与德育、美育;探索物理空间功能延伸至社会空间、数字空间及心理空间的可能。杜明峰副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注重学生自主性,重视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物理空间设计及成果展示;二是注重文化归属感构建,通过动态调整校园空间,联动师生、家长及社区协同,增强学生与空间的情感联结,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高星原副教授指出,要深度探索空间治理的内涵,空间具有层次性和持续性,因此空间治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学生、学校的需求。
金卫小学负责人汇报了“微笑风格教师”培育项目,首先汇报了项目的实施背景,接着介绍了设想的三大具体活动:教师减负的减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涵养与发现的催生行动、开展研究与培训的培育行动,然后介绍了“微笑风格教师”内涵,最后介绍了项目的推进计划。
杜明峰副教授肯定了金卫小学“微笑风格”这个理念,认为“微笑风格教师”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名片。胡锦中主任认为该项目没有充分体现与五育融合的关联,需要考虑这个治理当中哪里体现了五育融合。高星原教授提出要去思考五育融合是作为结果还是作为动力,如何真正地去实施和体现减压。刘世清教授建议减压要征询一线老师的意见,要考虑到“不可见的”压力,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减压和唤醒需要分层分类,要有针对性,并且微笑行动可以考虑在教师的心理疗愈方面做一些工作。
第二组
亭林小学聚焦“五育融合”核心任务,创新引入代际学习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课程重构、机制完善、资源整合等举措,推进“文义”文化落地,回应隔代监护现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蒋纯焦教授指出,如何检验“代际教育”中祖辈一代的学习成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他强调,要推动项目深入发展,需进一步转变家长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支持在教育中的系统性作用。
董轩教授认为,代际关系不仅体现于知识传递,更具有深刻的情绪价值,是理解三代人互动变化的重要切口。他建议将“志愿者培训”等专业术语进行转译,使之更贴近家庭实际,增强项目的可理解性与传播力。杨光富副教授表示,应以代际关系为支点,探索学校治理的新路径。他建议进一步明确“代际学习”项目与学校治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从“家校社协同”与“学生参与治理”两个方向深化研究,拓展实践空间。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学校,枫泾小学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此次项目旨在系统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学校治理体系。枫泾小学从目标与内容等维度进行介绍。项目计划通过五大子项目系统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及智慧校园空间优化,全面构建融入中医药文化基因的学校治理新生态。
董轩教授建议借鉴“中医四诊”等特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与学校治理;蒋纯焦教授强调要深化五育融合、中医药文化与学校治理三者的有机联系;胡卫东主任指出中医药文化强调整体观的特性与五育融合高度契合;杨光富副教授则建议聚焦重点,避免子项目过于庞大。下一步,学校将根据专家意见优化方案,重点探索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的深度结合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百年老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海棠小学围绕“五育融合”战略,创新实施“项目负责制”,构建“项目—团队—治理”三位一体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校本项目、推动团队协作、强化过程管理,打破科室壁垒,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培育实践性治理文化,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效能。
杨光富副教授指出,项目负责制的实施对于提升学校管理和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在推行项目负责制时,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和实施的必要性,同时要思考哪些事务适合被归为“项目”,避免将所有工作都纳入项目管理范畴。蒋纯焦教授认为,项目负责制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到项目中,推动跨学科协作,但也需要确保每个教师在项目中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董轩教授则指出,项目负责制能够实现扁平化管理,校长及分管领导应充分授权,项目负责人须具备向上管理的能力,并通过结构化沟通来推动项目实施。此外,他建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协调,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
在总结环节,胡卫东主任对各校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他强调,无论是什么主题的项目,变革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推动实际工作发展。各校要始终围绕项目主旨展开,避免碎片化推进。此外,胡主任特别指出要注重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通过特色文化等抓手,系统性地带动学校治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各领域的整体提升,真正实现以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