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与发展泸州市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4月13日至15日,华东师大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团队再次赶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进行专项调研。4月13日上午,主要是省重大课题开题报告汇报、江阳“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阶段工作汇报以及五个项目具体实施的路径的汇报三个部分。首先,2020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重大课题《“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县域实践研究——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样本建设》的负责人李芝伦对本课题的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已有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活动、预期成果向专家作了汇报。第二,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肖世林介绍了江阳区推进“五育融合”已有探索以及存在的困惑。第三,华东师大基教所鞠玉翠教授、宁本涛教授、杨光富副教授、刘世清副教授、李栋博士就自己所负责的子项目的行动方案进行了汇报。分别从项目的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基地学校卓越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培养、城乡一体化机制建立与区域教育治理体系、成果提炼进行了阐述。在最后的环节,各基地学校的校长、教研员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困惑,杨小微老师、程亮老师、刘世清老师、杨光富老师、李栋老师进行了一一的回应。李政涛教授进行了总结性规划,提出推进“五育融合”要做到“落实落地落细落小”。做到五件事情:一是要就是做规划,二是要建机制,三是要找抓手,四要成共识,五是要定进度。
据悉,为顺利把泸州市江阳区打造成全国“五育融合”区域推进的示范区,建立了由江阳区教体局、华东师大基教所、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阳区相关实验学校多方协同主体,对江阳区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探索新时代“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路径、评价标准及衔接方式。 因此,希望通过此次合作的契机,进一步促成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在五育融合、基础教育改革、教师发展等公共教育议题的战略合作,打造江阳教育品牌并在全国推广。
4月13日下午,华东师大基教所“五育融合”团队为泸州市教培中心教研员、基地校校长以及卓越教师进行五育融合的总体理念培训,培训以主题报告的形式举行。
李政涛教授的报告题为《“五育融合”的课堂:理想的模样与现实的困境》。李教授从四方面着手介绍了五育融合的理想与现实。第一,五育融合从哪里来。李教授分别从历史溯源、政策文件和现实角度分析了五育融合提出的背景。第二,如何理解五育融合。他认为,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阶段、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与育人能力。第三,五育融合的课堂长什么样。李教授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方面展开介绍。第四,五育融合有什么困境难题。他指出,五育融合面临着五大困境难题,即日常怎么办、学科怎么办、评价怎么办、教师怎么办以及校长怎么办,这是当前开展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李政涛教授作报告
鞠玉翠教授的报告题为《立足课堂 培育全人——试论五育融合视角下的教学》。鞠教授从目标、问题、三方面展开介绍。她指出,五育融合的目标是让每位师生以健全身心,用明智方式,做正确事情,过美妙人生,学生应当具备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是五育融合的应然、本然与可然。在问题方面,她认为当前五育融合存在不全、不准、不高、不融、不活、生拉硬拽、喧宾夺主、貌合神离等问题。基于此,鞠教授强调五育融合应牢记目标、盯准问题、抓住关键,明晰大概念,做到结构化、主题化、情境化,以输入促输出,彰显知识意义与育人价值。
鞠玉翠教授作报告
宁本涛教授的报告题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循证教学提质研究》。宁教授介绍了他对五育融合本质的认识,以及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所做的循证教学提质研究,并分享了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的五育融合教学经验。
报告结束后,专家团队聚焦五育融合的学校管理与课堂研究,分两组与基地学校校长和卓越教师进行研究互动。校长与教师们就五育融合的评价、教师新基本功、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问题,专家团队一一进行回复,在概念理解、理论支撑、实际操作等层面为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的建设指明方向。
4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分小组赴泸师附小、梓潼路学校、泸南中学和城西附小四所学校进行学科教学指导。本次指导主要以专家教师深入课堂听、评的方式展开,旨在了解基地学校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14日上午,由李政涛教授、王保星教授、鞠玉翠教授、程亮教授、张国霖副教授、董轩副教授、许继节主任、李栋博士组成的第一组专家于泸师附小听、评了小学数学课《忠山公园里的数学秘密》和小学语文课《两小儿辩日》。首先,泸师附小的师生们向专家团队及基地学校的教师们展示了第一堂课——《忠山公园里的数学秘密》。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应用课,由泸师附小的代德叶老师执教。代老师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熟悉的忠山公园出发,创设了游忠山公园的情境,对游园涉及的排队、分类、位置等数学问题进行挖掘,并从忠山公园的历史出发,将“忠、孝、义”的道理,以及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等德育内容融入课堂。随后,泸师附小的师生们向专家团队及基地学校的教师们展示了第二堂课——《两小儿辩日》。这是六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文言文课,由泸师附小的陈道君老师执教。陈老师从部编本教材中《两小儿辩日》的课文出发,通过读、讲、辩的递进方式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运用闯关、小组合作、辩论等多元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试图在课堂中融入爱祖国、爱学习等德育内容,爱中华文化之美、语言之美等美育内容以及科学探究等跨学科思维。两节课全部展示完毕以后,两位教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李政涛教授用“融合了什么”“怎样融合”“融得如何”三个问题开启了评课与指导环节。本组的专家教师们、江阳区教研员们、基地学校教师代表们针对这两堂课的听课和说课表现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对“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政涛教授建议将课堂中融入的德育重心下移,像忠、孝、义这些德育内容都是高于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可以适当下移为遵守规则、爱父母、爱朋友这些小而具体的德育内容;王保星教授认为教师应当首先具备“五育融合”的意识,然后再将不同的“育”融合到课堂中,要经历一个由增到减、从生硬到自然的过程。
4月14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的另一组专家赴梓潼路学校旁听中学政治和数学课程,其中包括杨小微教授、宁本涛教授、黄书光教授、杨光富副教授、游韵副教授、刘世清副教授、蒋纯焦副教授、杨光富副教授和杜明峰博士。课程结束后,华师大专家们与授课教师、教培中心教研员以及中学段部分卓越教师培养对象进行深入交谈,共话五育融合的理想课堂样态。
第一节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复习课,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通过生活与法律中的案例,将法治知识与道德观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与践行国家建设的责任感。第二节是代霞老师的数学活动课,以“制作测角仪及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为主体,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激发学生自发的测量兴趣;并通过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劳育和德育也有所体现。两节课后,基教所专家们对课程进行了点评。杨小微教授认为,道法课的老师五育融合意识强,但是探究空间比较小;数学课不只是情感上的融合,技能和知识也应该加强融合。杨教授认为,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有五育的因素,不能在实践中割裂。五育融合要回归教育的本真。黄书光教授认为,五育融合应该渗透到生活、渗透到理念和过程,但思维如何渗透到过程中,还需要思考。蒋纯焦副教授提出,五育融合的活动从教师发展开始,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中,让学生成为五育融合的主角。而且五育融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没有固定模式。游韵副教授指出,五育不等于五个学科,五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要遵循生活的逻辑。杨光富副教授则对卓越教师提出了建议。刘世清博士强调五育融合的课堂不能仅仅落到知识点,知识的引入需要背景知识。最后,宁本涛教授总结道,五育融合不只是知识点的融合,还存在思维的启发。而思维逻辑需要过程,思维品质也很重要。
14日下午,由黄书光教授、鞠玉翠教授、蒋纯焦副教授、董轩副教授组成的第二组专家于城西附小听、评了小学语文课《墨梅》和小学数学课《认识钟表》。首先,城西附小的师生们向专家团队及基地学校的教师们展示了第一堂课——《墨梅》。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的语文古诗课,由城西附小的王婧敏老师执教。王老师从以“梅花”为题材的伴乐诗朗诵开启这堂课,通过节奏、平仄、词汇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蕴,让学生感受《墨梅》的语言之美,并适当融入国画用墨之美;从对“清气”的讨论,融入道德教育。此外,王老师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诗歌创作的方式进行延伸拓展。随后,城西附小的师生们向专家团队及基地学校的教师们展示了第二堂课——《认识钟表》。这节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由城西附小的王晓玲老师执教。王老师用一首谜语歌曲引入了钟表的主题,借助“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的三层设计使学生观察、认识钟表的特点以及钟表对整点的表示方式,并用音乐舞蹈《时间像小马车》融入体育和美育的力量,从珍惜时间的角度展开德育融合。两节课全部展示完毕以后,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然后,专家教师们、教研员们结合“五育融合”的理念对这两堂课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黄书光教授认为“五育融合”课堂的推进需要寻找合适的融合点,不能生拉硬套,原则上应该是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才能将两个不同的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一育带动其他育的发展;鞠玉翠教授强调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学目标提出“五育融合”的新要求——教师既要在教案中明确不同“育”的融合,又要在实际课堂中抹掉有意融合的痕迹。
4月14日下午,李政涛教授、王保星教授、张国霖副教授、徐继节主任和李栋博士组成的另一组专家赴卢南中学旁听中学语文和化学课程。语文课以教授“卖炭翁”的叙事诗为内容,通过融入了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训练。李政涛教授认为,本节课能较好地体现出五育融合特征,但表演不只是语气,更重要的是情绪。教学方法要与学生讨论、提升、小结、运用、评价。最后建议,教学设计要更精细,设计更恰当的融合情境(历史与现实情境),教学要回到孩子自身,文章和内容都要与孩子生活相关。第二节是化学课复习课。通过“金属的一生”教授了合金的冶炼、性质、锈蚀与回收。以故事的方式展开,主线清晰,生动有趣。李栋老师认为,“金属的一生”跨越了学段,五育融合逐渐从无意识的状态走向有意识状态。张国霖副教授指出,两位老师都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但也需关注五育融合过程的艺术性和智育拓展。最后,王保星老师总结认为,两节课均能体现五育融合的过程和方法。五育融合的新的理念,是基于历史的基础向前走,对融合的理解要考虑融合的依据,更要明晰人是一个整体,无法完全按照学科分割,因此要关注五育的协调发展。
15日上午,基教所专家组和泸州市江阳区教体局相关人员、教培中心行政和项目办人员、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一同前往忠山学校开展最后一天的项目活动。活动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基地学校校长汇报。江阳区选取了4所中小学分别对学校的概况、五育融合的已有实践以及学校推进五育融合过程中的困惑进行汇报。其中,忠山学校以自导式教学的课堂为载体呈现五育融合特色;城西实小提出了基于泸州市城西实验小学实践探索的教师五育融合新基本功、泸州十五中通过学校价值引领建立起“1573”的五育融合机制;泸州七中提供了五育融合过程中家校合作的实践样本。同时各校纷纷提出“五育融合的教师、校长新基本功是什么”“五育融合的实践方式还有哪些”“五育融合怎样建立起评价体系”等真题与难题。
二是基教所专家组针对基地学校的汇报情况,指导学校如何具体开展“五育融合”工作。王保星教授提出,五育融合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是基于对教育整体历程的回顾和教育本身的回归。教师拥有明确的五育融合的理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教师拥有五育融合的教学能力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学科中、课堂中找到五育融合的载体。董轩副教授首先肯定了教师、校长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信念,紧接着提出要具有世界眼光,吸取优秀经验。其次,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提出教师、学生、家长等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不是一个实体,更加不是一个现代式,二是一个未来式,可以作为一个愿景。最后,董轩副教授针五育融合理念落到实践的过程,从“认同”的角度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家校合作做出了启示。张国霖老师紧密贴合校长、教师的困惑,分享了自身对五育融合的理解过程。黄书光教授指出,五育融合首先要有五育融合的意识、理论的思考和文化的初心,从历史视角探讨五育融合的理念与实践。李栋老师指出,各基地学校在五育融合思想引领下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同时强调五育融合实践中校内协同、校际共生、区域辐射的渐次推进。蒋纯焦教授针对五育融合理念、方法的落地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教师的“教”、从“教”转化为“学”、实现学生融合发展四个阶段。鞠玉翠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对五育融合新基本功的内容作出了回应,澄清了五育融合的一些误解,提出“立足课堂,培育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