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27)|杨小微教授及其团队发表“学校现代化”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发布时间:2021-04-01

近日,我所杨小微教授及其团队围绕“学校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在《课程·教材·教法》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杨小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06-2019担任所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现代化评价、教育发展战略等。


图片


系列成果1


人工智能助推学校现代化的意义与可能路径


杨小微


【摘要】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炙手可热,学校现代化也备受关注,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赋能的关系。技术赋能学校,须应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技术赋能学校,其实质是赋能学习,因而,理解未来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现代化的认识论 前提;走向未来学校,可从环境/空间的智能化再造、成长图谱导引下的课程创新、智能渗透全程的教学流程再造、主客体交融的师生主体协同化、大数据驱动下的治理智能化等方面,探寻人工智能助力学校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学校现代化;可能路径

- 2021年3月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图片


系列成果2


灾难教育的课程形态与开发路径


杨小微,刘学良,于 超,王昆杞,王雪华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灾难教育又一次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从长计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系统化日常化的实施,是促进年青一代应对灾难、反思生命和提升相关素养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在反思灾难教育现状、定义灾难教育内涵、阐发灾难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并建构了儿童哲学、“STEM+"/STEAM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及教育戏剧等多种灾难教育的课程形态,并从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再开发两条路径展开探索性实践 ,致力于通过学校课程的系统设计和日常化实施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灾难,体悟生命意义。

【关键词】 灾难教育;课程形态;开发路径

- 2020年11月 -

《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