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11)|新冠疫情之后,“教师专业发展”怎么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5-04-13

2020412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团队,联合召开了线上研讨会,围绕新冠疫情之后,教师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新思路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基教所的李政涛教授、杨小微教授、宁本涛教授、王占魁副教授、王丽佳副教授、张礼永讲师、徐继节老师,教师教育学院的周彬教授、徐斌艳教授、朱雁副教授、占小红副教授、叶丽新副研究员、苏小兵副教授、叶王蓓副教授以及1位研究生助管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上半场由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彬教授主持。本次在线研讨会,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师教---述一体化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伊始,李政涛教授和周彬教授分别介绍两个研究团队的成员构成,随后开始进入了会议研讨。

杨小微教授,从近期开展关于对上海空中课堂的调研入手,分享了他对线上教学思考。他认为,这次新冠疫情提前把未来学校、课程带到了现实之中,虽然准备比较仓促,还算交了一个合格的答卷,同时也暴露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应该关注如何自如运用设备,开展未来的教学;二是项目化学习中的互动在线上捉襟见肘,需要避免简单把线下教育搬到线上教学;三是学校以集体方式教研,未来在线教学的教研制度、教研方式如何做?总之,需要从未来视角来聚焦当下,促进未来教师研究的发展。

 宁本涛教授,表达了两点想法:一是结合自己大学教师的线上教学经历,提出目前存在线上教学存在教师信息化素养欠缺、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不够、师生互动不足、对教师和学生心理感受关注较少等方面问题,需要关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效果等现实问题;二是未来教育需要关注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把握,具体而言,第一,教师需要“上路”,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走出“五育融合”之路。第二,教师需要“上手”,完成角色转变,不是知识搬运工。第三,教师需要“上心”,教师需要基于理解的课堂教学设计角度,需要关注教师教和学的对象性,转向教和学的非对象性的关注。第四,教师需要“上进”,改进教学策略、注重评价等。

王占魁副教授,基于自身在线教学体验提出两点看法:第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并没明显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在线教学平台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线上教学、录播课对平台提出什么要求,教学的适应性将会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技术要实现既能够不在场,又能够达到以前要求的效果;第二,教师不能够太在意于预案,需要关注看不见的对象,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备问题,而不是备观点。

王丽佳副教授,表示这次疫情为教师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们需要关注疫情线上教学中,教师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压力如何转换成动力,如何转换成实际行动;其二,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经历如何影响教师的后续教学,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策略,以及转化式学习等;三是教师责任的问题,新冠病毒之下教师承担了哪些责任?是否存在着诸如责任拓展,责任重负等。

张礼永讲师,一方面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种选择,做教师或者做医生,二者都有共同的身份,都在联合国的专业目录之下,因此,专业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在此次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救人”,他们的专业精神让人刮目相看,特别是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而做老师则不同,教师的职业是“教人”,通过他的方式把人教得更好,进而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塑造更美好的未来,但是现在工作方式变了,需要从自身的经验里面找到与今天的在线教学方式衔接的地方,从而更好发展,疫情促进教育中时间、空间、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重新组合,让我们对教育产生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线教育集中了优质资源,对其他老师会不会形成危机?把优质的资源集中给学生来看,教师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管理职能,会不会引发淘汰掉一些教师?

李政涛教授,认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在线教学”热,也带给教师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能力方面,在此之前,数字化胜任力一直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未来的教师发展则需要关注两个力:一是“在线教学胜任力”;二是“混合教学胜任力”,未来教学必然会走向线下线上的混合。

徐斌艳教授,提出目前主要关注学生的素养问题,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关注还比较少,可能成为未来的热点话题。同时表达两点看法:一是需要允许教师在在线教学中犯错,是否可以从消极和积极经验的角度,把线上教学专业方面的错误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资源;二是上海“空中课堂”备受关注,这是上海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学科任务设计非常精彩,学科语言表达非常精准以及教师集群化的贡献。未来需要关注不同教师的风格,把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素材,促进教师的成才。

朱雁副教授,分享了自身的线上教学经历,最开始比较抵触线上教学,认为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例如,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让在线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受益,建议应该在注重量的同时关注质的发展。此外,她还指出,在线教学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实现很多学生的在线学习,特别是在论文的指导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教学形式改变带来的教学冲击,需要教师展现灵活度与适应度, 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新的机会。

占小红副教授,从在线教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角色的角度展开,围绕教师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如下几点分享:第一,教育观念的挑战,从本领获得拓展到关注学生自主自控性、诚信、德行。第二,教学设计思维的挑战,从惯性利用内容做教学设计到利用平台来做教学设计。第三,教学方法的挑战,在线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互动方式、候答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第四,教学资源利用的挑战,对教师自觉整合教学资源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第五,教研方式的挑战,教研的形式、内容、能力等方面的都需要教师做好准备和积极投入。

苏小兵副教授,提出技术支持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思维的可视化;作为支持学习探究的工具。他认为,目前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更多的是利用了技术在呈现教学信息和传输教育信息方面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由于中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大学可能比中小学的效果更好。尤其对于研究生小班化教学,通过非实时在线的方式提前观看教师的教学录像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再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开展研讨,效果还是不错的。就目前个人实践体会,在线非实时课程还缺乏学习任务的安排与设计,更多的是录音+PPT,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优化现有在线教学模式的角度考虑,一方面需要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完善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设计(如增加头脑风暴、信息可视化工具等),另一方面有必要在课程中嵌入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在设计开发在线课程时,可以考虑基于项目的学习或基于在线合作问题解决的学习。

叶丽新副研究员,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教和学的方式角度进行分析,以疫情为分界线,疫情前,主要是面对面教学;疫情期间,主要是极端的网络化教学,想通过在线达到面对面的效果,带来教师的疲惫;疫情后,未来是一种混合的教学方式,高校可能比较好实施,但中小学可能会有诸多限制,教师是否能有意识、有效地开展混合式教学目前还不好判断。二是从教和学的内容角度来看,需要关注教师的资源选择能力和运用能力,另外,最好能设计一些“大任务”,将大任务和微课学习结合,适当减少屏幕学习时间。三是从评价与教学反馈角度,需要思考如何设计在线教学的多元评估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自我评估能力。

叶王蓓副教授,主要围绕教师在线教学与职业幸福感展开,认为目前存在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幸福感不如线下教学,中小学教师更喜欢面对面的教学,而同时开展在线教学的大学教师似乎有不同的声音。在线教学的幸福度是否存在学段(基础教育、高校)差异问题,并尝试从教学效果、人际关系、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周彬教授,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在线教学教师的经验值是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二,如果是从零到一,那么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既需要有包容的态度,但更要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把大家的经历转变成经验,把经验转变成理论;二是在线教学的出现会加大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分工,比如有的教师负责参与集体备课,有的教师上线讲课,有的教师负责课后辅导等等,这种教师职业内部发生的职业分化,也是在线教学对学校教育的重大影响。

最后,李政涛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体现了两个充分,一是充分的分享,分享了各自的体验和做法;二是充分的对话,展现了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基教所团队更多展示“教的立场”,教师教育学院团队则更多展示的“学的立场”,在教和学之间实现了沟通和对话。同时,既分享了中小学老师的视角,也探讨了大学老师的视角,实现了不同视角的对话。此外,还生成了一些新话题,例如新冠疫情之后,教师职业的分工会不会越来越细化。希望两个团队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共同探讨,共同推动教师教育朝前走,生成更多有价值的能够影响基础教育改革,能够改变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体现出大学研究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