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野下未来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都中心”近三年的重点项目。2025年3月8日晚,项目组召开了“成都中心”项目新学期规划会。参与本次会议的成员有:卜玉华教授、李宝敏教授、张永教授、李林教授、郁晓华教授、方铭琳副研究员、陈红燕副教授、庄瑜副教授、高星原副教授、李栋助理研究员、朱园园助理研究员,博士生柳青、盖平运。
会议由“成都中心”项目首席专家卜玉华教授主持,卜玉华教授指出,过去一年“成都中心”项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五所领航学校不仅在精神气质上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学成效也取得了显著改观,基本实现了项目第一阶段目标。随后,指导团队重点就五所领航学校的新学期规划、教研方案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并针对学校办学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变革、数字化转型、家校社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指导团队对新学期各所学校的研究重点、深化方向、成果凝练等问题进行了部署。
为进一步深化“成都中心”项目建设,推进成都市青羊区基础教育改革,3月24—25日,“成都中心”重点项目开展第四次学术引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对领航学校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学校治理三个领域的工作进展作详细梳理,聚焦重难点问题作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推动重点项目研究,促进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参加本次指导活动的团队成员有: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张永教授、李栋老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铭琳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朱园园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柳青、盖平运。
第一组:课堂教学组
卜玉华教授、博士生柳青先后前往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深入英语课堂与学校教研现场,进行深度观摩与指导。卜玉华教授认为三所试验学校在过去一年里,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的有了新的面貌。同时,她建议试验学校要进一步重心下移,注重学生立场,激发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加强数智化课堂教学的探索, 并敢于大胆突破和尝试新的教学实践样态。
方铭琳主任、博士生盖平运前往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深入语文课堂与学校教研现场,进行深度观摩与指导。指导团队指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保持专业自觉,既要善于运用智能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又要坚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弱化师生互动与文本解读的深度。指导团队还特别强调,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阅读中体悟语言之美、感受文化之魂,在真实讨论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第二组:学生发展组
张永教授、朱园园老师先后前往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市草堂小学。在各学校,专家组观摩了班会课、道法课等常规课,与授课教师、教研组等深入讨论了上好班队课、道法课的关键。同时,围绕学生发展工作,专家组与领航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深度座谈。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代表、领航学校教师代表一并参与讨论。
指导团队指出,在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过程中,要克服“惯例”带来的局限和束缚,进一步强化“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构建道法+班会+活动的德育融合机制。指导团队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设计系列化的教育方案,使道法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在班会中得到情感共鸣,在活动中获得实践检验与内化。
第三组:学校治理组
方铭琳主任、李栋老师、博士生盖平运先后前往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在各学校,专家组、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代表、领航学校教师代表与学校治理项目组团队通过“圆桌共创”形式,展开深度对话。
指导团队强调,学校要聚焦治理“微循环”与制度“活化”两大核心命题,通过进一步明晰精细化治理与内生性创新的共生逻辑,让“让制度呼吸、让细胞发光”,激活教育生态生命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指导团队建议,学校要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创新潜能和专业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参与决策的平台。同时,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但技术应当服务于师生的发展。
本次活动聚焦学校治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三大主题,不仅推动五所领航学校在促进学生成长等关键理念上达成深刻一致,而且为区域内广泛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站位高远、极具实践意义的理论指导。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将继续秉持“扎根中国教育实际,动态建构21世纪新型学校”的宗旨,持续策划并推进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新时代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