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进行时(65)|华东师大基教所举行新学期团队建设启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3-09-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自2019年以来,以团队建设作为基地工作推进的主要抓手,以有组织科研为目标,围绕着时代性、国家性、前沿性的重大教育问题,逐步组建了团队建设群。为了及时总结基地研究团队工作进程中的经验,加强团队间的交流与分享,把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明晰未来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2023年9月7日晚19:00,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线上召开“新学期团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所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政涛、杨小微、黄书光、吴遵民、朱益明、李家成、杨光富、马和民、程亮、卜玉华、鞠玉翠、宁本涛、黄向阳、唐汉卫、王建军、王占魁、方华、李云星,部分团队骨干成员刘世清、李林、张礼永、杜明峰,以及华东师大基教所办公室主任徐继节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主持。


Part 1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各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代表,分别围绕上一学年的工作进展和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展开了深入交流。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小微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杨小微教授用“两个会议、两个课题、数篇文章”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第一,上半年主要开了两个会议。一是“双减”主题会议,中心在广泛向全国征集“双减”案例的基础上,聚焦“在落实国家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举办了一次高端论坛。二是“未来学校”主题会议,该会议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邀请了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未来学校实验校的校长参会发言。第二,上半年中心主要持续推进两个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学校探究”课题因疫情等原因申请延期一年结题。“双减”课题下,近期《光明日报》上的专访文章和两个案例即将见刊,三篇咨询报告有待录用。第三,在文章发表方面,近期与《中小学管理》《教育科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报》等杂志开展专题组稿,进而带动了各个高校的对“现代化”“高质量”“科教兴国”等主题的研究,目前已经陆续有文章发表见刊。刊发于《人民教育》2023年第8期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的难点解析与主题聚焦》一文,近期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4期全文转载。此外,《光明日报》将对杨小微教授进行一次专访,专访这一版还计划将荣昌项目的“优化机制”与洵阳路小学的“深耕课程”作为地区与学校案例同时刊出。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范国睿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杜明峰副教授代表范国睿教授总结了过去一学期的工作。第一,在项目进展方面,依托范国睿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目前已产出30篇c刊或扩展版,包括一篇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论文和两篇英文论文。结题的书稿也在编辑过程中,预计明年出版。此外,教育部委托的项目“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问题和经验”现已结题,“双减政策的实施路径及效应”项目也已结题。第二,在书籍出版上,完成了《教育政策研究手册》上下卷英文版的编译,并于今年8月份正式出版。此外,去年还出版了《波普科维茨教育文集》《教育治理的逻辑》和《教育治理的战略》。第三,在实践层面,与中小学围绕“五育融合”“双减”等主题进行了的一定的研究合作。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杜成宪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由张礼永代表杜成宪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个方面是前期的工作与成效。在学科学术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方面,一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社科大师全集项目的《孟宪承全集》的编撰及出版在去年已经完成;二是孙培青老师的文集正由上海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全部七卷将于今年10月份出齐,其中隋唐五代部分以“隋唐五代教育与考试研究”的名义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三是蒋纯焦教授在“学校文科院大师大文脉项目”中主要负责教育学科文脉的撰写。在中国教育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方面,杜成宪教授参与编撰《中外教育史》教材,负责中国教育史的分册,同时发表了《从“六艺”到“六经”: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从“国文”到“国语”:一字之差背后的学科变革》两篇文章,并撰写了两篇专报,张礼永发表了《近代中国学校星期制的形成及论争》。在红色教育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方面,一是依托杜成宪教授负责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谱系研究”撰写了两篇专报,均已上报教育部。二在论文发表上,杜成宪教授发表了《中国教育人物40年研究的回顾与分析》,与张月佳合撰《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构建——以20世纪上叶中国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张礼永发表了《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另还有三篇文章已被录用,将于近期发表。三在项目课题上,杜成宪教授近期承担了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教育纲鉴”的子项目“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要由杜成宪教授,王伦信教授,蒋纯焦教授和张礼永共同负责;张礼永还获得了今年国家社科教育学的一般项目的立项。此外,杜成宪教授承担了《辞海》的修订工作,担任中国教育史学科分卷的主编,全典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荣誉奖(最高奖);其领衔完成的《共和国教育70年》一书获得了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二个方面是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与展望。一是继续做好学科传统的研究和弘扬工作。今年10月份预计举行一场孙培青老师文集的发布会及追思会,同时继续推进《刘佛年全集》的编撰工作,围绕教育学科的传统撰写相关研究论文。二是做好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研究和现代化转化的工作,吸收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优秀传统,为中国式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探寻传统资源;积极参与中小学和社会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消除误区,弘扬文化传统;并就重点问题继续开展传统教育的学术研究。三是推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百年党史中著名教育人物的谱系,形成论文成果。四是积极支持和配合基教所的整体工作,根据所的整体工作的要求,从各中心的学科特点、工作基础等方面提供支持。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书光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黄书光教授进行了工作汇报。在科研上,团队今年年初承担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已经开题,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同时团队成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产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目前在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在教学上,团队成员继续承担教育学部的本科生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等课程,同时承担教育学系硕士、博士的一些专业课及选修课。在学术交流上,团队成员参加了“国际比较教育学会2023年会”等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同时也即将参加“2023年两岸、港澳地区教育史论坛”和即将召开的“2023年教育史年会”等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在成果发表上,团队成员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相应成果,出版了《凝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路与写作案例》等著作,此外还有一些著作正在出版中。在社会服务方面,2023上半年团队成员主要参加了荣昌项目的结题工作,金山项目结题的现场评估会和总结工作,同时还参加了杭州临平等项目的相关工作。他表示,在未来工作中,团队仍然需要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服务方面继续开展相应的一些思考和整体规划。在理论探索方面,对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当中的一些相关主题,特别是要注重有关基础教育历史变革当中的办学特色、学校治理、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提炼与总结,力求为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探索相应的历史底蕴和知识基础。在实践服务方面,将继续配合基教所精心构建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变革的行动方案,努力做一些有关弘扬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办学的、促进基层学校现代化变革的相关工作。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朱益明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朱益明教授总结了中心上学期工作。在社会服务上,认真积极参与华东师大“寻甸实验班”和张家港凤凰高中等学校科研指导工作;在上海为广西教育厅举办2023年全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校长专题培训班提供专业支持。在政策咨询上,朱益明教授受邀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供关于“2035普通高中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咨询报告;在教育部网站上发表《努力成为教育强国建设“基点”的“亮点”——新时代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解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为上海市教委、甘肃兰州市提供有关普通高中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科研工作上,申报的“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朱益明教授与杨光富教授合作主编“新时代普通高中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本《高中走班制》(杨光富著)已经清样,后续将持续推进出版;朱益明教授上半年发表了《教育强国建设之基础、思想与路径》《地方政府推进作业管理的政策特点与发展趋向——基于70份作业管理政策文本的分析》《教育的人才培养:局限与可能》《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等文章,其中1篇已经被人大复印转载。本学期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推进课题研究,致力于我国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理论创新。


【终身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吴遵民


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吴遵民教授对中心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在课题研究方面,上海开放大学委托项目“开放大学申办老年教育硕士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已于2023年4月结项,共完成4份研究报告和1份人才培养方案。湖北开放大学委托项目“数字教育促进地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刚于2023年7月立项,正在持续推进中。在论文发表方面,中心继续推动当前热点,对老年教育、终身教育进行深化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中国老年教育论纲》出版,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另2023年上半年以来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在论文转载方面,路宝利、吴遵民《关于“全球伦理的终身教育”的思考》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3年01期转载,吴遵民、蒋贵友《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挑战与生态构建》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3年03期转载,吴遵民、陈晓雨、孟凡星《关于我国校外培训立法的几点思考》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3年03期转载,吴遵民《新时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23年06期转载。在学术交流方面,团队上半年赴广东开放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召开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组织召开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学术沙龙,参加了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苏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7月应日本领事馆邀请赴上海日本学校,就《中国教育发展概况》进行交流发言,积极拓展学术影响力。随后,他对新学期的工作规划进行了汇报。第一,聚焦数字教育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探索终身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围绕这一主题,中心将加强对学习型大国、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研究。第二,总结与梳理终身教育经典文献,为终身教育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应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邀请,年内计划编辑完成《终身教育文选》的编选。《文选》将选择终身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且具代表性的经典文献和重要著述。目前已组建编纂团队,初步完成文选的编选工作,计划2023年年底交付出版。此外,《职业教育“污名化”困境溯源及突围路径》一文即将刊出;关于跨界教育与人的发展,拟与李政涛老师展开对话式讨论。最后,中心团队将把握“数字教育”的时代脉搏,加强与各地开放大学(如国家开放大学、湖北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的合作,以“数字教育”突破终身教育的发展瓶颈,目前拟以湖北作为个案,着力推动“数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力量整合。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向阳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黄向阳教授总结了本中心的工作。第一,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一般课题“儿童欺负判断发展研究”的结题工作,出版了著作《无人贻恨:校园欺凌判断与干预》,相关研究成果也在陆续发表中,近期《好孩子怎么会干坏事?——欺凌者的认知失调和道德推脱》一文即将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进行发表。第二,课题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一门课程,面向全校的学生开设“校园欺凌干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第三,研究从校园欺凌转向了国际近20年尤为关注的关于冲突解决的教育,该方向的研究将持续深入推进。另外,上半年开始进行了“杂务课程探索”的预研究,回答接班人如何培养的问题,并与上海农协合作,在试验地当中展开相关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第四,团队围绕全方位德育的构建、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欺凌干预、冲突和平解决等主题,参与了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新疆等省份的小型工作坊或者讲座。随后,他对后续工作展望进行了汇报。第一,马工程的教材编写工程或将重新启动,其中计划编写《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组成团队争取这一马工程教材编写出版的任务。第二,团队与上海教育出版社计划按学科进行教育学基本文选的选编,黄向阳教授承担了其中德育文选的选编工作。另外,后续还将继续完成《美德可教吗?》一书的撰写和《德育原理》教科书的编改工作。第三,进一步参与到所里各个分中心的工作及其他服务一线的课题中来。


【家校社合作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家成


家校社合作研究中心李家成教授总结了本中心的工作。首先,他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现有工作。第一,在出版成果上,上半年出版了《乡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这是国内在乡村教育背景下聚焦家校合作较早的一本书。同时《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一书被纳入“十四五”重点出版项目中,近期将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团队在《教育发展研究》《人民教育》《教育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若干篇家校合作的研究论文。第二,在决策咨询上,团队年初提交了一份“代际学习”的报告。团队将会在参与政策咨询的过程中,尽力将家校社合作等领域的思想乃至项目推介出去,为该领域做更多生态性的服务工作。第三,寒暑假的研究直接体现家校社合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项目组将于15日在常州举行学术会议,目前已经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第四,疫情期间被推迟的由北师大主导的教育成果博览会计划于今年11月左右在珠海重新启动。家校社合作的研究成果将作为华师大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在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因此团队将重新启动相关准备工作。第五,依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当下最重要的探索是关于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题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系列研发。目前在浦东、常州等地正在研发气候变化教育的最新成果。预计于今年12月配合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峰会,在迪拜协同相关组织和城市,组织一个气候变化教育专题的边会。同时,10月31号,将承办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承办十周年的庆典活动。这些工作,都希望得到研究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以期将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和基教所的工作在项目中实现融通。在后续工作上,第一,在实践研究方面,团队已经进一步与金山对接,同时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深入合作研究可能性的地域和学校,后续将持续推进。第二,在国际合作方面,准备启动代际学习主题的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甚至是国际联盟的筹备。同时可能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门家庭教育课程的汉化工作。第三,在政策研究方面,团队将继续深化与相关司局的关系,希望能够把家校社合作领域内的工作做得更好。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光富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杨光富副教授从四个方面汇报了中心的学年总结与工作计划。第一,参会情况。2023年4月7日,受邀参加嘉定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第二,社会服务。2023年3月至今,承担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生态科技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整理与出版工作。4月27-28日、6月6-7日,受扬中市政府、教育局的邀请,两次赴扬中市新坝镇及其他乡镇调研乡村振兴与研学旅行项目及后续合作事宜。扬中市市长贾晟、副书记蔡萍、教育局副局长蔡君、新坝镇镇长黄红兰陪同或参与调研活动。第三,研究进展。《研学+生涯规划 助力高校学子找准发展之路》一文,有望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第四,学期计划。一是成立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联盟目前有70多家研学基地/营地,及50多家中小学,后续将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二是召开长三角研学旅行高峰论坛。4月23日,团队已拜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一行,商讨高峰论坛事宜,并确立由该校承办论坛相关事宜。三是依托联盟开展研学导师培训事宜。四是继续加强研学旅行教育的相关研究。通过培训,完善《研学导师工作指南》书稿,正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争取尽快出版。同时启动《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书稿的撰写工作。五是加强研学基地与所里其他机构的联系。一方面拜访研学基地/营地,了解需求,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所里其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强强合作。六是为基教所的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如可以从研学角度为杭州临平作业设计与评价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英才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马和民


英才教育研究中心马和民教授总结了中心的工作。在论文研究方面,一篇《培育人的本质力量》文章正在投稿中。另有五篇论文在修改中,计划年底前能投稿。在课题方面,团队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另外6月份刚刚申报了一项国家语委的重大课题。在教材建设方面,申报了马工程的《教育社会学》编写工作。在会议及社会服务方面,第一,参加了成都家校协会的成立会并做了一场报告。同时英才中心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为此团队研发了一个在线家长学习平台,目前已经被80多个学校投入使用。第二,团队围绕英语原著阅读计划,正在推动“新时代的小先生制”共享阅读活动。活动与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合作,在部分学校中进行试点,效果显著。第三,团队自7月份开始致力于推动“中-芬”青少年的国际教育交流。若该项目能够得到所里的支持,或将可以举办一场中国与芬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论坛。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程亮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程亮教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第一,立足基地项目,深化团队建设。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上一学年承担了基地重大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学体系研究”。围绕该项目,团队本学期将继续探索基础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理论与话语体系问题,筹划和推动“基础教育学”教材建设,以最终成果为定向开展系列化的专题研究,同时依托国家高端外专项目,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Iveta Silova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Jeremy Rappleye教授,到访系所开展学校现代化的跨文化比较与中国经验研究。第二,聚熊团队力量,推动成果发表。继续围绕教师跨界学习,完成有关“Working within differences: boundary and boundary practices in Chinese schools”的专题论文;围绕教师伦理开展比较研究,积极筹划教师伦理的中文专题论文和英文专刊;完成专著《教师伦理决策:研究与实践》《从有效到正当: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伦理研究》的出版。第三,对接地方中心,助推项目推广。积极以地方中心需求为导向,以儿童哲学为抓手,探索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本土化哲学启蒙课程、学科整合教学、主题式综合学习等;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等为参照,探索以“素养”为导向、以“思维”为支点、以“实践”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变革;以校长和骨干教师的领导力为指向,以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为抓手,着力开发学校改进或更新项目。第四,依托会议平台,提升学术影响。本学期依托基教所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举行第六届全国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跨学科团队“教师专业学习与评价创新研究”,围绕“师德建设的中国经验”等主题,举行第二届“学以为师:新时代教师学习与发展跨学科论坛”;联合基教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心等,围绕“同心同向同行一一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探索”等主题,在合肥包河区举行第二届新时代大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少先队教育和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少先队教育和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玉华教授总结了该中心的年度工作。项目研究方面,上半年团队主持了团中央的一项重大项目《少先队政治意识培养现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在全国东中西部的16个省市发放了17000余份的调查问卷,目前已经完成了数据的处理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学术成果方面,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另外还有两篇文章正在评审中,同时向团中央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被团中央少年部采用。此外,还参加了全国少先队学科建设委员会理事会的交流工作,与上海团市委合作开展了少先队社会化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推进工作。下半年工作计划方面,一是继续和上海团市委少年部举办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二是完成团中央重大项目的结题工作。


【学校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学校变革研究中心卜玉华教授总结了该中心的年度工作。该中心主要围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讨活动。成果进展包括:第一,调查研究部分已经完成了全国关于未来学校研究现状的基本报告,完成了约15万字的调查研究。第二,基本完成了关于国际、国内有关未来学校基本理论的基本认识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三,今年2月份和假期进行了书稿框架和分工的讨论工作,预计明年1月底完成40万字的初稿。第四,与所里合作开展了六七个前沿性学术论坛。第五,完成了两份政策咨询报告的提交。第六,团队成员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包括四五篇的核心期刊。第七,参与承担“中国德育大系”中的《家庭与社会德育研究》,预计下半年能够出版。同时,团队也参加了所里的相关工作,如金山“五育融合”项目,所里承担的《人民教育》“基础教育年度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等。下半年工作计划将主要围绕重大项目进行。一是完成总成果的撰写和推进工作。二是深入开展两个前沿研究,一方面对数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框架进行下一阶段的论证;另一方面未来学校发展框架的指标已经完成,下一步将通过调查研究对未来学的研究进行实证验证,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部完成。同时与正在推筹划和推进未来教育学的教材建设工作。以及本学期准备与成都青羊区教科院合作推进“迈向‘教育强区’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图谱”项目。三是与联合国教会组织的相关学者合作,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为载体出一期未来教育主题专刊,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撰写。四是将于10月份参加世界未来学50周年大会。五是计划拜访UNESCO组织与OECD组织,希望明年6月份举办一场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并邀请国内外学者参与。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团队负责人:鞠玉翠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鞠玉翠教授总结了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在科研方面,团队成员发表多篇论文,体现了学生发展指导的方向、路径与保障等方面,如鞠玉翠教授上半年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全息式五育融合”:建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一种思路》;王鑫在《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了《韩国“放学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研究——基于“放学后学校委托讲师支援项目”的师资建设机制分析》,出版了精品教材《教育哲学——美学的视角》。同时还有部分文章及著作正在刊发、编辑的过程之中。团队还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的重点委托项目“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建构”。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在中小学进行了许多具体的培训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亲子关系疏导工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相关案例,为《学生发展指导研究手册》累积了一定材料。另外,中心受所里的委托,同时联合所里其他几个团队正在推进杭州临平的项目,主要聚焦思维课堂和作业评价改革。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些调研,也凝练了初步的方向和方案。从这学期开始,该项目将进入到实质性阶段,计划于明年4月份继续召开相关的全国性论坛,期间将要积累和征集相关优秀案例并进行评选工作。在此基础之上,也将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提炼。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王建军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副教授总结了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他首先介绍了上一学年工作的主要成就,即重庆荣昌的三十人核心团队和上海的一所学校探索和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修述一体化模型”。该模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包括九个环节,一是“一个学期一个研究性示范性教学课节(上课)”,二是“基于课程理解的教学设计(备课)”,三是“确立一个值得深耕的教育主题”,四是“适配于学习的支架与评价工具(指导)”,五是“进行一次有理有据有逻辑结构的说课(评课)”,六是“写一份完整而合乎规范的教育行动研究报告”,七是“写一篇期刊论文”,八是“形成一份课题由报书”,这些最终形成了“一次持续一学期的基于实践旨在形成新思路、新逻辑、新模板、新工具、新成就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随后,他介绍了团队新学年的计划。第一,团队已经选定山东省的三所小学作为新学年的合作伙伴。第二,将继续试行和优化“教研修述一体化九连环”总体模型。第三,丰富和优化每一“环”的具体框架、模板、工具和资源,具体包括“自上而下的四定(定位、定轨、定标、定活动)教学设计”“低浪费的教学”“课程、教学和评价内在一致性框架”“基于教学反思的微课题研究(及其拓展)”“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撰写模板”等等。第四,如果实践验证可靠,则开始写作。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宁本涛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宁本涛教授总结了中心的工作。首先,他进行了上半年工作回顾。在科研项目方面,主要有三项进展。第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课题《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已经提交结题。第二,参与了李政涛教授领衔的十四五重大规划五育融合项目《面向高质量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研究》。第三,参与了浦江一小校长张蕊教授领衔的全国教科重点课题《新时代城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系统架构与长程实施》。在学术著作和论文的写作出版方面,一是宁本涛教授撰写了20万字的个人专著《重塑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视角》,现已提交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期同时申报了华东师大新世纪出版资金,现已完成提交。二是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国教育科学》《人民教育》《中国德育》《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分别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五育如何融合、新劳动教育实施等主题。三是待发表会议论文共六篇,主要是涉及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反思、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研究、西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建、兄弟姐妹对中国儿童成长的元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及育人功能辨析、新时代学校治理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等六个主题。计划参加10月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在学术会议参与方面,一个5月份与李政涛教授一起参与了第二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并做会议点评与发言,二是6月份参加了《中国德育》主办的“五育融合”研究专题论坛。三是参加了青岛胶东五市“五育融合”教育会议。在重点项目推进和社会服务方面,一是负责的重庆荣昌项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荣昌路径”结题并获好评;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第一阶段进入收尾阶段,并提交了一份区域新美育子项目的总结报告。二是宁本涛教授被聘为上海市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三是上学年开展五育融合、新劳动教育和五育融合视野下课堂教学变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专题的工作坊讲座30余场。其次,他从三个方面汇报了下半年的工作设想。第一,聚焦两个研究重点,继续推进“五育融合”丛书及其他书籍的编撰与出版工作;继续推广“五育融合”的全国实验和深化工作,做好第四届“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的筹划,计划十月份带领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校参加北师大教育创新研究院举办的珠海教育博览会。第二,加强团队建设,服从基教所大局,支持基教所各中心的相关研究和服务工作。第三,深化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未来筹划做好五育融合及新劳动教育等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申报工作。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王占魁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魁副教授首先总结了中心上半年的工作。一是完成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结题工作,结题成果《道德教育的论辩逻辑》近期将于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二是“教师教育哲学译丛”的七本书,其中三本书的编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预计下个月出版,另外四本预计年底出版。三是华东师大通识核心课程的精品教材编写工作,包括《教育美学:文艺的进路》和配套教材《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精选》。其中,《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精选》已经提交出版社进入出版,《教育美学:文艺的进路》也在做最后的完善,预计下个月能够交付出版社进入出版流程。四是围绕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着手两项工作,一是两套丛书出版过程中协调、完善,二是结合中心工作特色,积极参与基教所全国各个分中心的实践工作。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唐汉卫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唐汉卫教授进行了工作汇报。在科研方面,团队目前主要围绕青少年公正观和公共理性的培养、美国社会科课程、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对德育的影响等领域开展研究。上半年,一项国家社会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顺利结题,有中英文论文发表,完成了两部书稿的草稿。在会议方面,团队主办、参与了一些学术会议。一是以中心的名义与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德育专委会、华东师大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会议。二是参与了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年会,人工智能时代的德育变革年会,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家校合作论坛等会议。在课程开设方面,团队主持了一门本科生通识课程“德育原理与方法”,一门研究生课程“班主任工作研究”。在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方面,参与了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的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初稿)的论证,参与了全国田家炳学校德育研讨会,参与了有关省市、学校的德育规划、德育项目的研讨和制定。在后续工作上,一是继续围绕青少年公共理性培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德育课程改革等开展研究。二是继续以中心名义主办、承办和参与学术会议。三是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建设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团队。四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积极配合基教所和其他研究中心的工作。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方华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方华局长以“以‘专业+平台’理念服务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汇报。第一,围绕“做了什么”,他概括了四个要点。一是扩大华东师大基教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影响,具体包括发文章,做论坛,服务地方教育。二是深耕“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具体包括教育局长专业标准研制,与地方教育深度合作。三是把守“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首创”品牌,各高校、研究团队、民间机构都已经关注与重视这个领域。四是协助所长成立并推动“南昌中心”,并成功举办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南昌论坛”。第二,围绕“下一步怎么做”,他概括了六个要点。一是启动“教育局长专业”公益培训,成为教育局长专业成长的“品牌”,包括项目、课程、导师、形式、效果等方面。二是扩大华东师大基教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影响,主要包括官方、学界与实践三大领域。三是加快教育局长专业发展标准研制,加深与区域教育局的合作,提升与地方合作的“层次”。四是打响华东师大基教所的“教育局长专业发展”首创品牌,成为教育局长发展和工作的“专业娘亲”。五是推进并优化“南昌中心”工作及工作机制,构建华东师大基教所合作的“中心”形态、方式、机制等。六是串联与华东师大基教所各中心,扩大各中心资源与专业优势。第三,围绕华东师大基教所的“中心”合作工作,他提出了四点深化性的思考。一是加快华东师大基教所“中心”合作建设,制定不同类别合“中心”基本定位、目标及要求。二是研制华东师大基教所“中心”合作标准及管理机制。三是华东师大基教所要在“所级”层面统筹合作的“中心”资源规范合作“中心”管理,专人专门统筹、协调与组织该项工作。四是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各“中心”和各合作“中心”集约化作用,形成专业研究平台优势,发挥各内部“中心”和对外合作“中心”优势,整体推出华东师大基教所“独特”的专业平台品牌。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云星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李云星副教授总结了中心2023年上半年的工作。在项目推进方面,面向项目学校,先后举办了“素养立意的评价改革与命题研究”“三县四校内驱式校本教研专题活动”以及“好课生长:教研流程改造与课堂教学转型研讨会”等活动。项目成果方面,团队成员成功参与并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团队发表了3篇CSSCI论文,1篇英文S刊论文;获2024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常规课题1项。新学期计划有四:一是要推动武义县初中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项目等项目学校常态化指导与研究;二是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自主培育和联合培育;三是系统总结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启动方案制订指南和典型案例撰写;四是加强与所内其它中心的联系,以多种方式参与基教所各分中心工作,实现共研共享共进。


Part 2

会议的最后阶段,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首先就团队建设进行做了补充发言,简要介绍了教育部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教师团队的最新进展。他指出,明年是“新基础教育”研究30周年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建设20周年,研究团队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系列化、专题化的研讨会、发布会和表彰会,借此契机实现学派团队建设的再突破再发展。

接着,李政涛所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点评总结。首先,他对各中心团队的贡献及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各团队的负责人及成员表达衷心感谢。其次,他总结了近年来华东师大基教所在华东师大、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鼎力支持与教育学系协同配合之下完成的三个主要工作。一是以全国性的会议论坛为抓手引领和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年来,基教所先后举行了关于五育融合、未来学校、作业改革、教育元宇宙、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教育学建设、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的会议论坛,近期也和教育学系等联合举办了“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通过举办这些会议,充分凸显了基教所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队,在国家层面上对实践变革与学科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二是以全国分中心为抓手建构全国性合作共生发展的体系。基教所先后建立了浦东、杭州、南昌、赣州、成都、广州、以及西北等分中心,基本上涵盖了东中西部,将基教所团队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他认为,各团队分享汇报的成果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现了各中心团队对基教所、对教育学系、对教育学部、对华东师大、对上海、对国家等多方位的突出贡献。同时,他也指出,团队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各中心层面上,部分中心团队存在感不强、团队感不强、贡献感不强、标识感不强。在基教所层面上,联动感、整合感不强,目前各中心团队的各美其美、百花齐放有较充分的体现,但美美与共不够,各中心团队之间、各中心团队与基教所整体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还有待提升。

随后,他明确了新学年基教所后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在基本原则上,要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激发各团队的活力,强化团队联动,充分提升团队的内生力、共生力、引领力、示范力和贡献力、。在基本思路上,要坚持六个导向。一是贡献导向。每个团队要致力于所、为系、为教育学部、为华东师大、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坚持理论贡献为先,用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二是前沿导向。各个中心应当成为各个领域专题的研究前沿,从跟踪前沿、面对前沿到立足前沿,再走向引领前沿。三是问题导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国家队,要聚焦国家重大问题,关注国家的最新重大会议、重大政策文件;聚焦区域重大问题,同时,聚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双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等。四是整合导向。要推动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整合、基教所内部各团队的整合、基教所内外中心的整合、各级各类课题与基教所发展的整合、基教所与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整合等等。五是成果导向。各个中心团队要强化教材建设,强化咨询报告,强化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六是推广导向。要通过成果的推广提升基教所的理论影响力、实践影响力、政策影响力,为此,基教所要进行整体策划及专题性、系列性的策划。通过各种会议论坛的开设,及时发布、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基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成果,在国际会议上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最后,他用三个“好”表达了对各团队的期待。一是“用好”,期待各团队用好平台,用好资源。二是“带好”,带好团队,走出“个人之小我”,走向“团队之大我”,逐步探索形成跨学科合作研究机制。三是“做好”,做好沟通,做好传播,在后续发展中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