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四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18

2021年11月12日至13日,第四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在江苏太仓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主办,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太仓市教育局协办,太仓市实验小学承办。论坛以“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为主题,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太仓市教育局和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部分领导和专家现场参与了论坛活动。

 一、开幕致辞

11月12日上午,第四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首先通过视频进行致辞。李所长指出,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联结是双向的、互动的,儿童哲学研究要扎根于学校变革实践,学校变革也需要儿童哲学的深度引领,使学校变革的实践有哲学的底蕴、哲学的底气、哲学的底色。李所长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在儿童哲学推进、学校变革研究的历史上留下烙印、打下痕迹。


太仓市教育局局长王晓芸女士致欢迎辞。她首先代表太仓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向与会的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通过介绍太仓的历史文化与教育发展,展示了太仓市教育改革的历程和成就。王局长希望,通过此次学术盛宴,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能力,推动太仓市实验小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太仓市儿童哲学课程规划、资源开发、联合教研注入动力。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致辞。他首先向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以及参与本次论坛的儿童哲学项目联盟校表示感谢。杨教授简要介绍了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的发展情况,重新明确儿童哲学的内涵与定位。他特别强调,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儿童哲学的教学具有新的意义,同时也特别期待,本次论坛课堂展示、联合教研和专家报告精彩纷呈。

二、课堂展示

本次课堂展示环节,由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博士生与联盟校教师联袂登台,展现儿哲课堂的丰富样态。

太仓市实验小学陆晓程老师执教语文+儿童哲学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课本剧再现情境,思考评价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和表扬。


太仓市实验小学肖文彬老师执教道法+儿童哲学课《网络新世界》,聚焦网络利弊,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电子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太仓市实验小学卢艳老师执教班会+儿童哲学课《面对矛盾……》,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解决同伴间的矛盾。


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葛夏茹老师线上执教《十一只猫做苦工》,生动地讲述绘本故事,引导孩子了解规则,知道需要遵守规则的理由。


华东师范大学刘丹博士执教《Pigs to the Rescue》,从绘本出发探讨造成“好心帮倒忙”的原因,总结如何让“好心”帮上忙。

复旦大学王武杰博士执教《行善与回报》,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引出行善和回报的话题,以《子贡赎人》为例,引导学生领悟行善与回报的关系。

三、联盟教研

本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主持。

太仓市实验小学查人韵校长以《当“整个儿童”遇到“哲学”》为题作了报告。查校长表示,儿童哲学对儿童独立思维、自我认识、生命成长的推动,与太仓市实验小学所追求的“亦深亦广、自由自主”的主张高度契合。她还介绍了太仓市实验小学儿童哲学项目的推动历程,分享了太仓市实验小学的经验与策略。


其后,六位执教老师分别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说课。

接下来是教研工作坊环节。与会教师代表分为四组,围绕“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结合六节展示课,进行了小组讨论和集中汇报。

最后,与会专家对整个教研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刘学良博士认为,六节课体现出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儿童哲学课上讨论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来自于他们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第二,课堂中的学生是真诚的,学生表现出的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思维状态。第三,这些课都体现出对深度学习的追求,把儿童哲学作为方法改变现有的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游韵副教授认为,今天的儿童哲学课堂带来了许多惊喜。首先是儿童哲学与学科之间“+”的增值赋能。其次是儿童哲学课堂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再次是学生关联性思维的呈现。此外,游韵还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所占课堂时间的比例、实例之间的类比思维训练以及课堂动静相宜以促发深度思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王占魁副教授认为,本次儿童哲学课在两个方面刷新了自己对教育之可能的认知:第一,教师与学生都是作为“自然的哲人”出场的,相比“自然人”和“哲人”而言,这是一种双重超越;第二,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姿态、在教育机会创造中的身份去除,以及作为反面人物出场的实验勇气等,亦即是一种教育文化或生活方式。此外,为明确各授课教师的成长方向,王占魁还对每一位授课老师的课堂展示分别指出了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教授认为,听了这六节课,有三点感受:一是各位教师善于把握儿童哲学的内核和命脉。注重回归童心,突出“爱智慧”的过程引导和哲学思维的自然养成;二是所展示的儿童哲学课类型多样,趣味盎然。通过戏剧表演、生活体验、绘本故事、游戏活动、冲突场域等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探究冲动,打开了儿童的思维窗户,课堂中充满了自由灵动的智慧之光;三是如何更好地上好儿童哲学课,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收与放、动与静、有与无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如何在两难选择、辩证思维和矛盾分析中进行通情达理的价值引领,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长期不懈的实践求索与深刻切己的理论反思。黄书光认为,儿童哲学还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引导儿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思维碰撞融通中,努力培养学生通达健全的思维方式和全面发展的独立人格。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首先向六位授课教师表示感谢,他们因为尝试儿童哲学的整合而展现出教学上的勇气。这几节课都体现出哲学的意味,既涉及“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两大主题,也有观念的探究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最后,他又结合教研中提出的问题,对儿童哲学的定位进行了澄清,认为儿童哲学不是让学生为思考而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对“大观念”或“大问题”有更加清晰、准确、可靠的思考。

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认为,今天的课堂,展现了西方“爱智慧”的哲学与中国“爱人”的哲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渗透在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本土意识或问题之中的。接下来,他对六节课的主题和亮点进行了总结,主张将“学科+儿童哲学”变为“儿童哲学·学科”,并建议教师将儿童哲学的意识和精神,如盐一般溶于不同的学科教学之中。


最后,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指出,儿童哲学课首先要有儿童立场,要有儿童发展的立场、儿童全面发展的立场、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立场。她认为,作为方法的哲学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援用她导师陆有铨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好好生活就是好生活!”

四、专题报告

11月13日,与会专家以“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为主题进行专题报告。


上半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主持,徐冬青、姜勇、刘学良、王凯作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冬青副教授以《指向塑造心灵秩序的儿童哲学》为题发表报告。首先,徐教授阐释了“心灵秩序”的定义,主张心灵秩序指的是做事做人内心遵守的秩序和基本要求。其次,他认为儿童哲学通过面对真实问题、两难问题以及生存或生活的问题,促进孩子能够系统而有深度的思考。最后,探讨了“作为弱者的儿童”和“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姜勇教授以《方法论意义上的儿童哲学刍议》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先以《做好事需要回报吗?》一课为引,分享了李普曼、亚里士多德、贾谊等人有关“回报”的观点。其次,姜教授认为在儿童研究有多种哲学方法论立场,如现象学立场、存在论立场、哲学解释学立场、批判社会学立场、女性主义教育学立场等。以现象学立场研究儿童时,他主张在主体观上,研究主体需要成为一个“纯粹自我”——成为儿童;在路径观上,应是自由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用强”;在媒介观上,需要从“看”的身体现象学转变为“听”的身体现象学。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刘学良博士在《应用儿童哲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报告中,首先对核心素养的必然性、内涵以及培养方式等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指出发展该素养的关键是培养反思性思维。其次,儿童哲学作为教学方法会推动传统学科教学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灌输命令”到“启发诱导”、“个人学习”到“合作探究”四大变革。最后,在儿童哲学改变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儿童自发困惑作为启动反思之动力、哲学推理探究作为推进反思之途径、集体哲学讨论作为深化反思之方式三大原则。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凯教授以《学科里的儿童哲学:思路与尝试》为题,从“儿童哲学的科目化”“儿童哲学的方法化”“哲学对话介入小学语文的尝试”三方面分享了对论坛主题的思考。首先,他对李普曼儿童哲学课程的目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等进行阐释,并结合杰克逊的批评指出儿童哲学科目化的优点与不足。其次,王教授介绍了夏威夷儿童哲学和德国儿童哲学两大流派对儿童哲学方法化的尝试和探索。最后,他认为要从哲学对话前的规则与提问、哲学对话中的讨论与追问、哲学对话后的评价与反思三方面反思和重构小学语文教学。



下半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游韵副教授主持,于伟、姜宇辉、颜志豪、杨小微作专题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学部于伟教授作了主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思与行》的报告。首先,他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儿童哲学价值在于,儿童能习得合作、交流、倾听及自评互评等能力。其次,于教授结合生动的图片,介绍了师大附小在培养儿童倾听、表达、汇报、交流等能力的小组合作行动。最后,他强调以小组合作培养儿童哲学精神需要学校、教师开展长期、细致的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姜宇辉教授以《爱智慧,和孩子一起在路上》为题,从缘起、为什么要给孩子讲哲学以及怎么讲三方面开展报告。姜教授认为,与女儿的“哲学对话”、杂志撰稿以及开设哲学节目等经历为其思考该主题积累了经验和素材。其次,儿童哲学能促进思维、人格培养,填补学科教育空白,并拉近亲子心灵距离。最后,他强调儿童哲学要从真实体验和困惑入手,以哲学史和经典为背景,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启蒙孩子的智慧。


上海市平和教育集团儿童哲学研究室主任颜志豪老师作了主题为《基于小组合作的儿童哲学课》的报告。他指出, 小组合作既能保证课堂交流的公平和民主,也能够通过倾听、合作、交流等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随后,他以“5分钟的沉思”为例,指出了隐藏在哲学对话的冲突需要以合作的方式解决。最后,他分享了小组合作存在“假讨论”“假代表”“留不住”“混小组”等乱象,需要加以针对性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以《儿童观的演变与儿童哲学所昭示的未来》为主题,从何谓“儿童观”、儿童观的演进、儿童哲学本身及其昭示的未来三方面阐释论坛主题。在区分天使观和魔鬼观两类儿童观后,他结合学界观点和既有政策,指出儿童观的演进经历了在不同“本位”之间徘徊的过程。最后,他指出了儿童哲学课程的未来在于走向“兼爱”、走向“融通”、走向“大众”,要引导儿童尽可能追问和追寻“可能的生活”。


五、论坛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程亮教授作论坛总结。首先,他对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教师以及听众等表示感谢。其次,他认为,在这次论坛上,“作为方法的儿童哲学”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唤醒儿童天性、保持他们好奇心、激发他们问题意识的方法;第二,作为帮助和促进师生实现观念探究,清思解蔽、敞开对话的方法;第三,作为催化和深化学科教育或活动育人价值的方法;第四,作为助推学校深度变革(如能力建设、关系调整、价值提升甚至生态重构)的方法。最后,他认为,和往年的论坛相比,今年的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同台展示,教育与哲学对话,理论和实践交互,在跨界中寻求新突破,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论坛最后,由杨小微教授进行简短的总结。他首先感谢活动中所有人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他再次强调指出,儿童哲学要引领儿童不停地追问生活、不懈地探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