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 | “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第4期)——重构大科学时代的教育科学

作者:发布时间:2025-03-05

为了紧跟“大科学”时代的步伐,深入探讨教育科学的新发展、新趋势与新路径,2025228日晚,“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第4期)线上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指导下,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联合主办,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共同协办。学术沙龙以“重构大科学时代的教育科学”为主题,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教育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及博士生参与,在线观看人数达近8000人。



出席本期学术沙龙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宋萑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谢爱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原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卜玉华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助理、教育学系副主任程亮教授,华东师大学报期刊社副主任胡岩博士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邱燕楠、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白钧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樊溶,三位博士研究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本期“丽娃夜话”学术沙龙分为主旨发言、与谈回应、学生代表发言、总结点评四大主要环节。会议围绕教育本质、学科特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跨学科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国教育学在大科学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一、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主持,周作宇教授、孙杰远教授、宋萑教授、林小英副教授、谢爱磊教授、胡岩副社长、李政涛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围绕“重构大科学时代的教育科学”主题进行发言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以“教育的本真与教育学的特质”为题,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大科学时代的教育和教育学需要本质性的讨论,教育科学的重构是必要的。通过梳理中西教育思想史,他指出,教育需尊重个体尊严与多样性,说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人的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学始终应围绕人的价值展开。孙杰远教授论及教育本质与教育学特质的关系。他强调,教育学的特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结果,科学合理的教育学有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宋萑教授聚焦“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强调原创性与本土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自主知识体系应具备系统性和抽象性,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经验事实,同时具有观念化的特点。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研究在原创性、调试性和批判性方面有提升空间,可能的原因包括学科依附状态和研究功利性过强。因此,宋萑教授呼吁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生产需要依托组织化的科研推动知识和理论网络的增值性分化;需要进一步坚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与实践共生长,加强实践与研究的对话。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从“教育学还是教育科学”的反思切入,认为教育学的核心是“抚慰人心的力量”。她回顾了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变迁,探讨了教育学的科学性和国别性问题,以及教育学是否需要走向科学等问题。林小英副教授强调,教育学的内在保守价值在快速变化时代的重要性。她指出,面对技术冲击,教育学应坚守保守价值,如师生关系、生命关怀等经典构造,警惕被工具理性裹挟。教育实证研究应成为教育学科感知实践脉搏的核心路径,但需与技术工具保持“审慎距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谢爱磊教授以“大科学时代的官僚制与教育科学使命”为题,分析了大科学项目的组织特征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谢爱磊教授探讨了教育科学在大科学中的角色。教育科学应从独特角度观察和研究大科学,以认识大科学时代。他指出,大科学依赖官僚制协调资源,但过度的标准化与绩效导向可能抑制创新。他认为教育科学应立足自身视角,研究官僚制对科学创造力与教育公平的双重影响,并为全球科学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学部周作宇教授提出“五观”理论,从主体观、价值观、知识观、体系观、建构观五个维度解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他强调,教育学的“思想体”属性,倡导通过对话与批判推动知识创新。在知识观方面,他提出世界四的概念,强调不同文化、民族和个体对共同问题的认识。在体系观方面,强调教育学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学的建构需要考虑超越性、权威性和交互性。周作宇教授认为,教育研究应尊重教育本真,包括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社会和自然的尊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胡岩博士聚焦“大科学时代的教育人文研究”,从教育人文研究的学科范式展开论述。他指出,教育学中的人文研究既是学科也是范式,涵盖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等基础性学科。大科学时代的人文研究,它一定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它要有些变化,要能够更好的回应大科学时代的一些新的期待。具体而言,大科学时代教育中的人文研究需要关注时代特征问题,面向实践,构建理论,提出价值主张。他强调,人文研究应成为教育科学的“价值指南针”,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的人文底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以“从大教学论到大教育科学”为纲,从夸美纽斯时代论及大教育科学时代,提出重构大教育科学的五个方向:开放对话、大问题导向、跨学科协同共创、团队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大教育科学的发展需要跟上大科学时代的发展步伐,并且集中精力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他强调,教育学人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回应人机关系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教育科学知识在国际科学共同体中流动,实现“中国贡献”与“世界影响”的统一。





二、与谈回应

围绕以上主题报告的内容,彭正梅教授、黄书光教授和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回应,对主旨报告提出的关键命题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拓展性阐释。与谈回应环节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卜玉华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比较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从比较教育学视角提出,中国教育学需在“中西马”三大传统中寻求平衡。他对比德国精神科学、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实践教育学的差异,强调自主知识体系应多元包容,避免陷入单一范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多种范式,如经验科学范式、批判的范式和德国精神科学的范式。他警示,过度强调“国别性”可能窄化教育学的全球视野,中国教育学应该致力于尝试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间建立创造性转化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黄书光教授在回应中指出,教育科学重构需兼顾历史根基与时代使命。他提出四重路径:跨学科融合、教师角色转型、本土化探索、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教育学的生命力在于“回归生活”,通过全人生指导理念培养完整的人,并依托技术赋能弥合教育差距。



三、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环节由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助理,教育学系副主任程亮教授主持。三位博士生的发言彰显了青年学者在理论批判力、技术敏感度与实践洞察力上的独特优势。也尝试揭示大科学时代教育科学建构的三个可能路径,即将哲学思辨注入教育科学重构,为学科本体注入人文温度;以技术伦理研究架起教育学与人工智能的对话桥梁;通过制度创新设计破解学科交叉的深层矛盾,推动教育学走向开放协同。



博士生邱燕楠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重变革分析大科学时代教育科学的重构逻辑。大科学时代的学科演进方式显示出更大的学科融合张力,包括大政治、大问题、大进步、大影响、大机器、大组织等特征,对学科范式和方法论思维有建构价值。她指出,万物智联将推动教育研究从“知识传授”转向“生命介入”,并呼吁构建以中国路径为核心的复杂性研究范式。




博士生白钧溢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指出现有原则存在“共识掩盖非共识”风险。他建议,未来我国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关注伦理原则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度、学段技术应用场景的针对性调整、与技术发展和社会认知转变的匹配度,以构建兼具伦理温度与科学精度的框架。




博士生樊溶以教育学跨学科交叉的发展与挑战为切入点,探讨重构中国教育学学科规训的路径。她指出,学科规训的可算度至上原则将个体的复杂价值机械简化,去规训化实践本质上构成了规训机制的递归重构,学科之间边界的瓦解与重构成为规训体系自我更新的辩证循环。她认为,教育学需在制度层面建立矩阵式管理,在知识层面重组模块化体系,通过动态平衡机制破解学科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张力。




四、总结点评

在总结环节,荀渊教授特别感谢与会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其对中国教育学本质与重构路径的深度探索。他高度赞扬邱燕楠、白钧溢、樊溶三位博士生从青年视角提出的前沿思考,认为其研究“兼具问题意识与创新锐度”。



回顾研讨历程,荀渊教授指出,论坛从“小范围聚焦”到“跨学科扩圈”,体现大科学时代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他指出,这一路径需要强化两点。其一,重大问题导向。打破学科与组织边界,围绕核心命题开展系列化讨论;其二,多元解释共存。不强求统一理论框架,而是鼓励基于不同学术立场的方法论创新,构建开放包容的“解释共同体”。最后,荀渊教授强调,本次研讨会凝聚的智慧为中国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他呼吁学界吸纳更多的部门、学界的研究者来关注教育学问题,持续深化对话,推动中国教育学在守护人文底色与拥抱技术变革中走向“解释力与生命力兼备”的新境界。

未来,“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将进一步迭代升级,通过主题聚焦、跨界对谈、多元圆桌等形式持续深耕研讨,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坛将持续秉持开放姿态,诚邀全国教育学界同仁共聚云端或线下,打破学科壁垒、激活思想碰撞,在理论争鸣与实践智慧的融合中,探索教育学回应时代命题的多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