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叶澜教授2007年11月7日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在东方讲坛女教授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经叶澜教授审改、定稿。后略调,辑入叶澜教育思想文选:《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2019:473-482.全文共10576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作者简介: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当代中国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曾获评“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
生而为女,何以成人成业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实话说,今天我是被“抓差”来的。首先祝贺华东师大女教授联谊会成立二十周年,华东师大妇联工作近期获得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奖,在这样可祝贺的日子里,要求我来说说是不能推却的。我曾夸下海口,要把女性问题作为退休后的研究课题,因为我觉得这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今天,妇联主任“抓”我来报告,谈什么好?想起当时她提出的邀请,理由即我是个“女”教授,所以我头脑里首先冒出来的题目是“生而为女”,但是我对女性问题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报告只能算是“业余选手”水平。在座的都是知识女性,面临一个“成业”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人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成人”的问题。讲题就这样形成了:“生而为女,何以成人成业”。为此,近期特别看了一些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做了一些思考。决定主要谈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女性的性别意识问题,女性持怎样的性别意识才能更加有助于生长和发展?第二,在现实的生境中,女性如何成人成业。
一、女性的性别意识问题
女性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已经有女性学,是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中心之一。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生理学家和文学家都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当代女作家毕淑敏有一本散文随笔《性别按钮》,古今中外把女性作为文学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女性问题又是个丰富的话题。社会上也有各式各样关于女性的言论,乃至调侃,比如“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成为选拔女干部的一个标准,还有“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说法。女性干得比较好,以嘻嘲的语言来表达对她们的看法。比较传统的言论,则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的本分是“相夫教子”等。现在的女性主义者则以战斗的姿态维护女权。
女性的性别意识变成问题来讨论,首先是从社会意义上提出的,由近代社会呈现出来的关于男女平等权利的问题引出。
文字是文化的凝聚、化石。故我们可以从“文字”的角度来透视一下我国文化传统中对女性的看法。翻阅2001年版的《新华字典》,我发现“女”字旁的字有245个,其中很多不认识。统计了一下,大约50个以上的字表达的是亲属关系、血统关系,这说明文字形成时期有很浓的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以母亲为中心在文字中有表现。我们现在的“姓”大都是从父亲来的,但是“姓”这个字却是“女”字旁,《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原始社会的原始神崇拜,比较多的是女性崇拜、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我看过一本书《道教与女性》,其中讲到很多女神、女仙。道教强调永生、希望长生,女仙孕育生命。女娲造人补天、生生不息。从中可以看到女性与生命繁衍之间的关系。人类对生命的崇拜可以从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及女仙、女神崇拜中透露出来。对女性的尊重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但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养育生命的女性的尊重,只要人类存在便永存。
此外,“女”字旁的字比较多的是描写女子的神情美貌,包括内、外、动、静,都有很精细的描绘,这说明对女性的观感和关爱。有人说世界上如果没有女性,美就会缺少一大半,对美的欣赏带来对女性的欣赏。除此之外,比较多的“女”字旁的字讲到品行,如好、孬,但大都指不好的品行,估计这些是后继男权社会造出来的字。我们知道文字创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从中国文字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和生命的关系、女性和审美的关系、女性和品行的关系,但是从品性始就小看、贬低女性了。可见,女性问题是个很悠久的历史问题。
农耕社会以后的劳动分工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性质发生变化,女性可以参与一些社会劳动,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女性参与的社会活动也逐渐多起来,带来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出现了争取与男子平等社会权利的斗争。“三·八”妇女节是妇女在国际意义上的共同节日。1948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就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这里的“人人”没有区分男人和女人,只要是“人”就享有生而具有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第二条说:“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可见性别问题在上个世纪中期,就作为一个国际问题写入了《人权宣言》中。女性被关注,首先是因为女性在现实中处于弱势、不平等状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人生而具有的生命权、人权、自由权、受尊重的权利,人人都应有尊严地活着。此外,我国的宪法、法律等也作出了男女平等权的规定和说明。这些都是从法律、道义的层面上强调和肯定男女权利平等。以上是关于女性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现在在国际公认的背景下、在国家法律认同的意义上是怎么表述的。男女应该平等,这是第一个观点。
接下来要继续讨论的是男女是否可能平等?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平等不可能,因为男女本就有区别。持这种观点者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男女天生有区别,其中还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女性有很多生而具有的弱项,不合适、不可能在某些事业上有成就,所以谈不上平等。最近的一个例子,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于2005年5月14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言说,男女天生有别是导致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难以像男性那样作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这句话立即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谴责之声不绝于耳,经过媒体进一步放大。最后,萨默斯于2006年2月21日宣布辞职。这是哈佛历史上因为涉及女性的一句话而辞职的首位校长。接替劳伦斯·萨默斯的新校长是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她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她在2007年10月12号发表的就职演说围绕的主题是“大学的未来”,被评价为是一位放眼未来的历史学家。身为哈佛的校长,一句常识性的话带来辞职的后果,这说明在美国、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认为女性天生具有弱点,并且因此不能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至少在全称判断上是错误的。今天上午我接受了教育部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访谈,其中有个女博士生,是研究量子光学的,熟悉她的老师说她非常优秀。如果用枚举的方式,只是这一个例子就足以把哈佛前校长的观点证伪了。关键不是谁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而是在常理的基础上脱口而出的语言,表达了历史上形成的,有代表性的对女性的评价。该校长的问题是他把女性看成天生如此、天生有别,我不认为这句话完全错,但是它看重的是女性的弱项。
另外一种观点和它相反,虽也认为男女天生有别,但强调的是女性的强项、与男性不一样的强项。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写了一本书叫《第一性——女性的天赋才能/她们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她提出不同的观点,强调了女性比男性强,并且运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依据,一个是性激素,一个是大脑前额叶。在激素方面,根据生理学的研究,她认为受孕后的8周内,男女是一样的,之后,如果胎儿雄激素发挥作用,就变为男孩;如果雄激素不发挥作用就依然是女孩,因此,她认为生命的基础是女性。在这个意义上说,XX是第一性,男性是第二性。雄激素发挥作用才会变成男性。在大脑前额叶方面,她认为男女的大脑前额叶结构不同,生理科学表明大脑前额叶和人类的思维有重要关系,而男女前额叶皮层结构不同。女性至少在某些区域比男性发达,这使得女性具有网络式思维。书中还指出,连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纤维组织——胼胝体也有性别差异: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的胼胝体平均粗12%,这些较为粗大的胼胝体使大脑的两个半球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这使女性的思维更多直觉,理性和感性的沟通更快,有助于更广泛地看问题。
总之,为了说明问题,他们都把“生而具有”的素质看作是立论的最有力依据,强调自然赋予的无法改变的因素,从生理学的意义上寻找男女有别的依据。只不过带的“眼镜”不一样,一个是发现弱点,说女性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个是发现优点,看到女性比男性强的方面。当然,前面提到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还提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将越来越有利于女性作用的发挥,在书中她举了大量社会调查的例子。她顾及到了社会的一面,但是男女差别的根源还是自然性差异。
这是第一类观点,强调男女天生有区别,两性在生理上不一样。如果大家想了解男性女性在生理方面的区别,《第一性》值得一读。
第二类观点强调女性现实的生存状态不如男性的原因是社会造成的。其中的著名代表是法国女性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她是萨特的伴侣,他们用自己的契约式婚姻实验证明女性与男性平等。她有一本书叫《第二性》,其中有一句话“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了女人”,这里的“女人”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今天这样的女人是社会变成的。所以需要一方面改变社会,另一方面改变被歧视的性别角色。也许和这本书有关,女性主义强调凡是男性能做到的,女性也能够做到。比如足球、比如生活方式方面,体现了对平等权利的争取,但是有些方面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个人认为,足球是首先需要体力的,女足赛看起来很残酷,我不爱看。
上述这些观点与思路,让我头脑里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差异是否成为不能实现平等的原因?第二,平等以什么为标准?
世界上哪些事物没有差异?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所以,把差异作为不平等、不能平等的依据是有问题的。对男女进行比较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做同一种适合做的工作时的平等,即同工同酬。这是有条件地讨论平等问题,而不是把差异看作不平等或不能实现平等的依据。第二个问题,平等以什么为标准?争取什么样的平等?是不是凡是男性做的都对、都好?如果认为像男性一样就是平等,这本身说明女性已将自己定位于弱势,去追赶强势的男性。就像我们国家一样,百年的追赶心理其前提是认为西方的、外国的,经济发达、工业化社会的总是好的,而不是用另一种眼光,在合理的、正当的、合乎人性的意义上,对男性的、对西方的行为进行批判以后,确立一个判断标准: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平等。我曾经在一次面对女大学生的开学典礼上说过,在一个女性地位不正常的社会里,男性也是不正常的。只有不正常的男性才会造成不正常的女性。平等应该是人性朝着美好、健康发展的结果,所以不能以男性正在做的事情作为平等的标准。健康、正当,符合人性、有利于人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不欣赏简单的、偏激的女性主义,尽管我没有做深入研究,但从她们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偏激。
以上是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女性问题的了解和感受,通过这样一番学习、认识和分析,我自己对“生而为女”的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性别是人诞生时就确定的,是自然决定的事情,自然人的性别不是社会的。在此意义上,我说“生而为女”,是从自然意义上说的。近期我的神经因此讲座一直在女性问题上兴奋,就像有一个钩子把我看到、读到的材料都钩起来了。前面说到我在《第一性》中读到“8星期”的问题,近期看到报纸上说,孕妇服用转胎素增加雄性激素,会使婴儿变成男孩,但吃多了生出来的孩子可能变成“阴阳人”,造成许多麻烦。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就遇到过一个想要变成女性的男性,这样的人应该尊重,有做人的尊严和权利。但我认为自然是不应强行违背的。在大自然中,性别有一定的概率、是平衡的。现在我们说“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由天而作的性别的尊重,对“生而为女”、“生而为男”的尊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第一义。我们完全不必要为作为一个女性而懊恼或骄傲,这是自然赋予的东西,这不是个人的选择,也不是社会的选择。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天生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一些差异,在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带来对一生成长的影响。教育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天生”,原来我们只说遗传、环境,但在你成为独特的“你”的综合体中,一定有你自己特有的东西,这就是“天生”。比如,你的神经结构、类型状态等不同于父亲,也不同于母亲,这些差异对你有各种影响,我们应该承认这种独特性。但是我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最后成长得怎么样,一生过得怎么样,主要不是由这些天生的差异造成的。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曾经有外国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因为身为女性才做到副校长?我告诉他:如果是这样,我马上不做副校长。我不想占性别的光。如果只靠性别的因素而成为什么的话,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缺乏真正的才学和实力,这样最终会被人嘲笑,也许“无知少女”的说法与此不无关系。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从总体趋势看,包括中国,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性影响会越来越小。按照《第一性》的表达方式,随着人类劳动中知识、思维、人际交往、服务等各方面需求的出现,女性能够做成的、可以选择的事业会越来越多,女性社会发展的层面会越来越向高处走、越来越可自我提升,不平等的情况总体上会越来越减弱。自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期,特别是在普遍意义上的实现。在我们华东师大的女教授中,因为性别问题做不好学问的不会很多,至少在我身边没有纯粹因为性别原因作不好教授的。
以上是我对“生而为女”的基本看法,也是我思考女性问题的出发点,是我谈论问题的立场:首先是尊重自然;第二是看到差别,但这些差别不足以影响一生的发展;第三是现在的环境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总体上环境不是人一生发展的决定因素。近期我们有个“两岸四地”(香港、台湾、澳门和大陆)的会议,其中有位教授讲到西北“女童”教育的问题,可以看到在中国有的地方还存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文化,并不是说整个中国好得不得了。
第一大部分就简单说到这里。
二、女性如何成人成业
女性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永恒身份,作为女性,在现实生境中,如何成人成业?我所指的“成人”是无论男性女性都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说所有的男性都能够成人成业,活得不像人的男性、女性都有。我们作为人类存在中的一分子,都有个“成人成业”的问题。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人有做人的尊严,有底线,有宁死不屈的东西;还有责任,有个性,能够发展,这是人的生命之必需。我所说的“成业”主要是两大“业”:一个是作为社会角色所担当的职业,即事业;一个是作为家庭成员所具有的责任,即家业,家业是社会关系的根。这两个业,是人生中谁都不能丢的。作为女性,如何才能更好的成人和成业?我大致有以下四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改变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女性观。如果有人问我:叶老师你怎么成才、怎么成业的?我的回答是:我常常忘记我是个女性,但记得自己是个人。过强的女性意识或过弱的女性意识,都不利于发展。认为:我是个女性,我就要强;或者我是个女性,我只能弱,都不是正确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过强的,比较看重自己的外貌。我们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以貌取人”,一些企业、有些职业也强调以貌取人。有的女性迎合这种需要。比如认准卖青春,卖了青春才会有自己的未来;找一份好职业不如找个好丈夫是又一说。有的女性太漂亮,可能反而酿成悲剧,不一定有幸福的人生。自然,女孩子长得漂亮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淡化她对漂亮的关注与感觉,成人不要一天到晚给她灌输,给她打扮,夸她如何漂亮,总是照镜子,这样孩子就会被漂亮误了。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招人注目,小学就有男孩子给她传纸条了。听说现在有的小学生五年级开始约会,你说怎么办!我有些也许没有道理、但却是直觉式的体会:女孩小时候要养得像男孩子一些,男孩养得像女孩子一些。女孩子让她稍稍“野”一点,但自然不要成为“悍妇”,否则那就成了一种“过”强了。另一种“过”就是过弱的女性意识,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女性,注定无法独立,慢慢养成依附的人格。老是把自己当作辅助的人物,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定位为辅助的。高级知识分子里也并非没有这种人格,我培养的学生里面就有,她学得非常好,我对她寄予很大的期望,但是谈了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对她说,我们两个只能成功一个,你要支持我成功,你去找一个安定点的、收入高的职业。最后落成了这样一个配对。这个女孩子想,也挺好的,不要太累了,我去找个轻松的职业。遇到这样的时候,我们的传统一般就是女孩子为丈夫、为家庭作出牺牲,女孩子相夫教子,多付出一点,牺牲一下,用牺牲来表达爱。但是,你再怎么牺牲,你的人生还得你自己来过,不能让你的丈夫来为你过。而且这种牺牲未必换来对你的真正尊重,未必!这种依附性是一种过弱的女性定位。我不是觉得女性非要比男性强才能活出味道来,不是!但过弱的女性意识在东方社会中很强盛。最近发生一件事情,我是在《新民晚报》上看到的:韩国银行11月5号决定,要在5万元韩币上印一个著名母亲的肖像,她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母亲叫申师仁堂。她把儿子培养成韩国历史上的著名儒学家,自己也擅长丹青,韩国政府的一份文件把申师仁堂称作韩国历史上为母之道的“最佳典范”。但是这件事掀起了轩然大波,韩国的女权主义者提出抗议,认为申师仁堂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培养了一个著名的儿子,自己也是个很好的丹青画家,但是“贤妻良母”的观念仍然制约了她的发展;如今的韩国女性虽然非常能干,也接受过良好教育,但“贤妻良母”的观念仍然制约她们发展;如果把这样一个人物作为韩国妇女的偶像印在纸币上,那就意味着向世界宣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在文化领域落后的国家。这说明男女平等是个全世界都敏感的事情。我们都是普通的女子,没有必要去要求社会改成什么样子,没有必要去做一个女权主义者,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自我弱化,不要做这种所谓的牺牲,它换不来真正幸福的人生。过弱或过强的女性意识都不好,作为一个女性,应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而不是依附。只有这样的能力,才会给你带来家业、事业上的成功和幸福感受,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女性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青年期——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女研究生。从青年期到成年期,有“三关”要过,过了这三关,女性就不会因为性别带来障碍。
第一关是“恋爱关”。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和丰富,特别是学文科的,所以往往在恋爱中,理性、冷思考弱一些,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如相貌,家庭、财富、职业等。我在家也看“相约星期六”,我学教育学,想从中看到当代男女青年在处理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时的独特,他们现在流行什么样的话语方式?什么样的择偶标准?怎样表达?另外,周末看这类节目可以换换脑筋,跟着他们的调侃哈哈大笑,一个星期的疲劳消解掉不少。我们读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都要求不能谈恋爱。现在好像开放了,可以恋爱,也可以结婚,只要你愿意。但是这不是鼓励都要去结婚,我听说现在的女孩如果大学里没有男朋友,就变成是件丢脸的事情。你看,一旦觉得自己丢脸了,那就胡乱找一个玩一玩吧,结果弄到后来有了小孩,就苦了,就受到伤害了。受伤害的往往是女孩子,特别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男生而言。所以女孩要搞清楚:什么是恋爱?什么是婚姻?
作为女孩子必然要遇到的第二个关口就是“婚姻大关”。婚姻就是你要找一个人,他可能与你终生相伴。至少他能够理解你、不会伤害你,至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反过来说,你对他也该这样。这是一对男女最后能不能成为一对的重要标准。当然如果认为结婚后感到不行可以离,有些女青年说起来轻松的很。但事实上,如果你跟这个男的组成一个家庭,有了一个孩子,这就有了很重要的关系。你的父母跟你是血缘关系,你长大以后就要离开你的父母,而你一旦与一个异性结合,组成了一个家庭,你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我同意《第一性》的作者,她赞成“对称”婚姻。不是一个依附另一个,不是差异非常大。你能不能跟一个人结婚,要看你的底线能够忍受到什么程度。人无完人,所以,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比如这个人的脾气你是否能够忍受,如果这个人的脾气你感觉简直是莫名其妙,那就还是不要结婚好。当然还会有的一个问题就是恋爱时可能有很多假相搞不清楚。实在搞不清楚,也只能怪自己,不能完全怪别人,这里就是婚姻的对称性。如果我们是认真的,认真想有个家庭、有个孩子、有一个稳定的“三角”,它支撑着你的家业,支撑着你的事业,事业、家业相互丰富。那我主张要考虑“对称度”,有些该忍受就忍受,因为没有什么完人,如果你非要找“完人”,结果可能就是“无人”,找不到你适合的人。一定要考虑好你喜欢的是什么、最不能忍受的又是什么,然后在这两端之间找。当然,你喜欢的可能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不纯粹是一个感情的问题,它需要理性。理性,我觉得对于女孩子非常重要,不要把自己就看作一个感情的动物。如果把自己看作是感情的动物,人家也把你当作感情动物,感情象火花一样,擦过也就过去了。只有持续性的感情才会沉淀成一种内在的滋养精神生活的养料。如果把自己霎那的感情看作重要的东西,生命就会像火柴盒里的火柴一样,一根一根擦完就完了,不会留下很多东西。这样的人确实有,写《性别按钮》的作家毕淑敏有个题目起的很好,她说蚕用自己吐的丝把自己裹起来。从恋爱到婚姻,就是一个吐丝的过程,最后结成一个怎样的“茧”,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不是象买件衣服一样不行就丢掉,它是一个一生的过程,它需要理性,需要相对长时间的接触、体验和提炼,然后认定了、可以了,对他的缺点也接受了,那你们就可以在一起了。我认为在这些上面,女性自己要清醒。这是第二关。
第三关就是“生育关”。为什么少女怀孕无论对母亲和孩子都不合适?因为她不懂,生育不是把孩子生出来就完,还需要使它成人,让它也能成家成业,这个过程特别在当代社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你要对生出来的孩子承担抚养和教育的责任,要有思想准备,更要有一个自身成熟的准备。最近有一个调查说,女孩和男孩比较适合的生育年龄大概在26到30岁,不只从生理上,也包括心理和职业上的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又会出现一些牺牲。
我说的“三关”,女孩子可能都要付出牺牲,第一关为男朋友牺牲,第二关为丈夫牺牲,第三关为孩子牺牲。这样“牺牲”下去,女孩子的生命发展基本上就中断了。就像《法门寺》里的贾桂,站惯了就不敢坐、不会坐了;牺牲惯了,独立也不会了,为自己奋斗也不会了。现实不会是这样:等你牺牲好了,资源、机会都来了,都来迎接你:牺牲好了没有?牺牲好了就来吧!这个不会。所以,女孩子不要以为只能做这些事:恋爱、结婚、生孩子。女孩子是人,同样要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追求,特别是知识女性。我认为这“三关”是女性成人成业自己要把握好的重要三关。
第三个观点就是和他人的交往。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跟异性交往时不要让人产生错觉。特别是一些漂亮、善于沟通的女孩,《第一性》里谈到,男孩子会把你一般的热情看成“有意思”,这就麻烦了。你比较热情,不太在乎,造成了莫名其妙的误会。还有就是和同性的交往,要多一些宽容,就会多一些朋友。遇到障碍的时候,男性喜欢自己消化,女性则喜欢倾诉。女孩有些较好的女友可以倾诉一下,这对你的生活有好处。所以无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我觉得可能都是需要的。与异性交往和与同性交往,女孩子有自己的敏感,我想你们应该自己能够感觉到。如果你喜欢惹麻烦,那你可以去惹。但是,如果你讨厌惹麻烦,那就得注意。
第四就是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自觉程度,这也是成人成业的重要方面。你要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有一个大致的原则性想法,又要有一些具体目标上的思考,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然后在人生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实现。没有短时间“速成”的成人成业,短时间的速成丧失得也快,因为它没有真正的、内在的、持续的力量作支撑。
最后我要说的建议是:学会在不同的生境中寻找、实现自己的发展。我们一生都会面临一些不同的生境,所以首先要正确看待周边的环境,没有一个环境是十全十美的,它总是有缺憾的。在看待环境的时候,要善于发现有利于发展的方面。有时候,中心的地方不见得有利于你发展,更有利于你发展的地方可能恰恰在边缘,那么你最好选择边缘。关键是边缘有空间,你可以拓展,有时候你因此就可能形成一个“次中心”,就可以获得好的发展。对成功要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成功首先是追求我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不要去管你现在的追求目标在当代环境和社会中居于什么地位,这不是最重要的。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学会化解。特别是遇到逆境时,女孩子可能会脆弱一些,再要发展、生存的困难就会大一些。我认为逆境往往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有时候遇到了一件很难做的事情,但是你自己喜欢做,这样你就应该把它做下去,把困难当作一个磨练过程,持之以恒地做,在和困难的较量中自我也变得有力量。人是一把刀,它需要磨刀石才能锋利起来、有力起来。第二,有时候自己会不被人理解,经受被他人误解的委屈,这时候很重要的是自问:第一,自己有没有恶意、有没有不好的意图?如果没有,那么你问心无愧;第二要看客观上是否带来积极的效应,如果跟你一块工作的人感到有积极效应,你就算有成果了,你就没有做错事。这个时候别人有看法,你不要去在意,走你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人不是为别人的评价活着,而是为了对这个社会有意义才活着。对于女性,你越做得有成就、做得成功,有点脱颖而出,也许围绕着你的非议也就越多。所以,第一要看“心意”,问心无愧;第二要看效果,有积极效应。如果这两点有了,你走你自己的路。第三点,你还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嫉妒、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非要置你于死地而后快的话,你要学会抗争。如果这个环境实在太恶劣,不适合你生存,你要学会放弃,学会后退,学会更换环境,去寻找适合你的生存空间。但是我劝各位不要对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环境心存幻想。因为这个世界上到处有苍蝇、有蚊子,没有真空,没有无菌之地,所以有些是可以放弃的,不能放弃的是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用强大自己的力量来守住自己的人格,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守住我们所钟爱的事业和人生。有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太在乎这个世界有多么肮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营造一个小生境,在这个小的生境中,我们既被生境制约,同时也可成为改变生境的力量。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我们就能够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变得美好、更有力量、更加充实。我想这是女性活好一辈子非常重要的精神准绳,我自己就是要求自己这么活着的。
不知道我的话对大家是不是有用。非常抱歉,一个外行用掉了你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掌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