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正式开启!——从传统出发: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

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3

2023年6月29日晚,首期“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于线上顺利举行。

该学术沙龙是在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指导下,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联合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等共同协办。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根基和奠基,因此,立足华东师大教育学的学科传统、学术传统和话语传统,整体回顾梳理中国教育学发展中的小传统和大传统,内传统与外传统,老传统与新传统都具有各自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了建立起不同传统之间的链接,实现老树上发新芽、开新花和结新果,进而明晰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首期“丽娃夜话”学术沙龙的主题确定为 “从传统出发: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



出席首期沙龙的专家有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王雪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室主任任长松编审,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李政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华东师大比较与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主任、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黄忠敬教授,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卜玉华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助理、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主任程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副主任胡岩博士、教科版编辑童想文博士,华东师大基教所助理研究员李栋博士等。

会议由李政涛教授主持。他首先指出,华东师大教育学和教育学科有深厚的传统,从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开始,刘佛年先生、瞿葆奎先生、叶澜先生、陈桂生先生、金一鸣先生等等,一代代华东师大教育学学人,共同开创了华东师大教育学传统,为中国教育学做出了独特、不可替代的贡献。作为这个传统中孕育出来的中青年一代学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接好这个传统,以此为基石,与更广大的中国教育学、世界教育学,与更多的教育学传统,建立起更加广泛、深入的连接,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华东师大的教育学,不只属于华东师大,也是属于中国的教育学,属于世界的教育学,虽然沙龙研讨的常住嘉宾是华东师大教育学者,是正在推进的一套相关丛书和一本专刊的主要作者,但我们也会根据每期主题,持续特邀来自教育学部其他学者,邀请全国其他高校、来自世界其他高校的教育学者,一起来参与研讨,帮助我们清晰华东师大教育学的独特品性,进而走向清晰中国教育学的独特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同提升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力与贡献力。



朱军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加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教育学部和基教所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策划推出“丽娃夜话”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对带动教育学科团队梯队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推动好学术沙龙研讨,争取能够形成现象级的品牌学术沙龙,必将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他也希望每月的沙龙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教育学团队成员之间,乃至全国、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设教育强国呼吁中国教育学



任长松编审表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中国教育学,教育实践期盼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传统智慧和时代的实践支撑,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高水平的梳理和总结。人民教育出版社致力于出版外国教育名著、中国教育名著以及当代中国最尖端的高水平学术专著,期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完美纸质的物质形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


用传统重塑中国人的深层心理和文化结构



荀渊教授介绍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演变过程,包括早期哲学下的教育,13-14世纪夸美纽斯、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学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学,以及德国普通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等。他指出,中国教育学历经借鉴、构造新体系等百年演变过程,虽然吸收了许多思想和资源,但仍然难以与中国古典传统相联系。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对于现代中国教育非常重要,需要挖掘和利用。他指出,应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将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去。最后,他呼吁中国教育学者和研究者们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的重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教育。


教育学的“情感”转向



黄忠敬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传统出发进行了发言,并反思了如何结合新时代进行创新的问题。首先,他介绍了刘佛年校长在教育学领域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追求怎样的教育理论;第二,如何处理中国化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关系;第三,如何处理中国经验与道路与世界对话的问题。其次,他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资源可以用于教育实践中,而教育实践则是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基础。他提到了中国的教育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变革等关键点,并提出了系统思考和生态学观念。因此,他呼吁教育者要有整体观和生态学观念,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最后,他还提到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育分”轻“育人”问题,强调教育的“情感”转向。他呼吁回归人本主义,将孩子培养成为幸福健康的人才。


从生态维度建构新天下教育学



彭正梅教授指出,当前,我们需要利用古代资源和现代性思维,将古今小传统和内外大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等问题。他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学的机遇在于,在不放弃现代性的前提下,将中国前现代的传统作为后现代的资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传统,激活我国教育传统中的天下关怀,建构新天下教育学,以回应当下和对未来教育的关怀。此外,他借鉴德国教育学的建构经验对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进行反思。他指出,德国的历史传统使得我们认识到,我们不必从头开始构建教育体系,而是可以从已有的传统中获取灵感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以回应时代的需求为使命,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


从“新教育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的反思与审视



黄书光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学的建构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教育文化根基和近现代教育学人的丰富思想资源。他阐述了西方教育学传入中国后,特别是“新教育中国化”以来,不同类型的中国教育家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变迁和时局判断而展开的多维教育求索,分析了教育学建构的时代需要和发展逻辑。他强调,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理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注重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努力汲取近代以来教育学探索的宝贵经验,聚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精神,自觉融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变革的时代洪流。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和教育学传统



周勇教授从近代史视角梳理了教育学发展的多元传统。他认为,提起教育学的近代传统,一般是从教育学史角度出发,将王国维视为最初典范,但如果从近代史视角出发,便会发现,在王国维之前,自1840年以来,曾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复兴需要何种新教育”“如何建设新教育”等问题,形成了系列教育改革运动,从中可以出提炼诸多旨在寻求民族复兴的教育学,按时间顺序包括平夷教育学、洋务教育学、政治改革及革命教育学、美育教育学,以及五四运动以来出现的现代基础文理科教育学、自由主义教育学、杜威教育学以及整理教育国故型的教育学(如孔子教育学、荀子教育学)、乡村教育学等。此外便是王国维以来随师范学堂、中小学堂建设兴起的师范教育学与中小学教学法教育学。这些都是近代中国的教育学传统。最后,他指出,传统可以派上用场,但需结合新时代下的具体教育问题需要何种传统。就像谭嗣同、章太炎等思考何种教育可以培养勇于舍弃世俗追求乃至性命的“维新志士”或“革命志士”时,就曾吸收传统佛教的超世俗欲念和大无畏教义。今天的教育学者面对近代以来的教育学传统时,也可以先明确解决什么具体的重要教育问题,或者新一轮民族复兴急需发展何种新教育,再来看什么样的教育学近代传统及其附属的教育改革经验可以派上用场。


回归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打开通往未来的多种可能


卜玉华教授的发言围绕“三大问题”展开。首先,她对如何理解“教育学传统”的内涵及其判断依据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开展教育学传统问题讨论的前提性认识;接着,他结合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几代前辈(如刘佛年、瞿葆奎和叶澜等人)在“教育学传统贡献、传承关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传统建立的意义,说明这些学人是如何因学科自觉、中国自觉和学人自觉而处理中外、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中建立了教育学传统的。第三,她认为新时中国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需要考虑四个关键问题:拓展视域厘清边界、进化升级代际传承。她认为,所谓拓展,就是要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出发,把中国放在全球视野考虑,回应人类危机等问题;所谓厘清边界,即处理好教育学自边界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关系,形成整合性视野;所谓进化升级要从知识的问题转向素养人,要考虑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挑战这一背景所谓代际传承,即我们以何种姿态对待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关键问题不仅在于从传统中找到答案,更在于找到在不了解未来的情况下生活和行动的方法


何以从“传统”把握“中国教育学”


程亮教授主要对从“传统”切入理解“中国教育学”进行了反思。首先要明晰概念,阐明“传统”、“教育学”等概念的所指。其次要理清关系,区分作为中国教育学发展背景或资源的传统与作为中国教育学自身发展脉络的传统。最后要找出特质,他认为,相比较其他国家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具有更为明显的实践倾向,这与中国文化中致行或实用传统有关,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传统有关。


四个维度 两条思路


杨九诠主编认为,需要在以下维度上审视和审思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一是传统概念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是政治概念上,关注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学领域的中国化;三是当代概念上,关注中国情境、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气质;四是未来概念上,Back to the Future,将未来作为思考、想象的逻辑起点。既要研究中国化问题,即现代教育学普遍知识的地方化的思路;也要致力于研究中国性问题,即由我们来生产出具有普世性的教育学知识,这些普世性的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被他人和他国地方化、时代化的机会和可能。要避免搞成“土特产”,陷入“反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主义的泥淖。


中国教育学,是中国文化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


李政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首期“丽娃夜话沙龙”,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研讨嘉宾们的“传统自觉”:自觉理解传统、认识传统、研究传统、认同传统和扎根传统,其中蕴含了对传统的敬畏、谦卑,以及包容、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大家对“传统是什么”的多元理解:

传统是一个故乡。华东师大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传统,故乡是华东师大,是中国,也是亚洲,甚至是整个地球,也是故乡。

传统是一棵大树。每一个教育学传统,都是一棵大树,有各自的树根、树干,开出了不同的花朵和果实。

传统是一粒种子。华东师大教育学就是一粒种子,是从华东师大的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是从中国教育(学)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中国教育学也是一粒种子,是从中国文化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也是从世界教育(学)的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

传统是一个视角。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视角。在地域上,有东方视角和西方视角,在时间上,有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视角等等。不同的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建构了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学需要多元视角,立体化观照。

传统是一个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内传统与外传统的关系,其中内含了普世性与特殊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传统是一个脉络。既有回归历史的脉络,也有面向未来的脉络。中国教育学一定是打通过往、现实与未来的教育学。

传统是一个问题。每一个教育学传统都是在解决所处时代的特殊问题、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也需要直面和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新问题,在解决一个个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展现或焕发这个传统的当代活力。

传统是一个选择。一代代的华东师大教育学人、中国教育学人,面对繁花似锦般的多元传统,都面临着选择性的难题:选择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传统?

传统是一种表达。每一种教育学传统,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什么是最适合表达某种传统,如中国教育学传统的表达方式,在数字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例如视频化、图像化的表达方式。老传统需要新表达。

传统是一个建构。任何传统,包括中国教育学传统,不仅需要重新发现,也需要重新建构,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拓展,传统不仅是要在当代复活,更要不断再生。


据悉,“丽娃夜话:中国教育学发展大家谈”学术沙龙,后续将以主题式、对谈式、圆桌式等多元形式展开深度研讨,助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持续构建与发展,期待并将邀请更多全国的教育学界同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