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面对什么新形势和新要求?7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教育学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行“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论坛,解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命题。
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教育局教育行政领导,华东师大专家及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的中小学校长共300余人汇聚于中山北路校区,通过3场主旨报告、2场校长圆桌论坛,汇聚多元化视角,共同探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实践举措。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副处长赵宇、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陈爱平分别致辞。
童世骏在致辞中提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华东师大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在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务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是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的需要,也是推进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未来高中教育要以育人方式的改革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赵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普通高中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和方向性、规范性指导。希望本次论坛通过政策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引,通过共享基层实践经验为教育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厚实的土壤。
陈爱平表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是上海教育改革推进中的重要力量,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具有特色的改革方案。她强调,教育改革的推进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基本政策方针的落实,着眼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破解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次论坛由三场主旨报告与两场校长圆桌论坛组成。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主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解读了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政策要求。他指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存在一致性,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变革一方面要对标推进教育现代化新要求,实现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培养质量,实现《指导意见》所提出的“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此外,他也对关于取消考试大纲、关于推动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关于制订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关于健全高中生均拨款标准、关于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等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华东师大副校长、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部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立益在报告中首先分享了华东师大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如建构研习、见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大学-中学双赢合作机制,开展师范生海外研修、师范生基础课平台(4+4)等。随后,他提出“智能新师范”的理念,即实现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三者之间的互动融通,实现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育服务之间的互动融通,着力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形成“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培养体系,并从培养、研究与辐射三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以教育学原理的方式解读《指导意见》,他指出,“原点”意味着育人方式变革思想与行动的根源和根基,只有回到原点,展开原理式的变革,才可能推动高中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他提出《指导意见》体现了“4个原点”的回归:一是时代原点,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教育;二是价值原点,以“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起点,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三是育人原点,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确立根本任务、工作目标与根本问题。四是思维方式的原点,体现了从点状思维、割裂式思维转向综合融通、整体融通式思维。同时,他还阐述了改革中如何体现“综合”和“贯通”。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指出普通高中教学面临重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 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 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基于此,新教学需要聚焦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三个方面。指向素养的新教学须采用大单元设计,将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连接起来,打通知识(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便于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必须重新思考与整合课堂时间,发挥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不同优势,增强课堂学习的交互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记录过程数据,最大化地满足“异”学习。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忠敬主持。
指出,江苏省高中教育改革具有发展走在前列、改革走向深处和创新走向高度的特点。新时代江苏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以下“六大行动”:一是启动实施新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确保育人方式改革的条件保障;二是持续开展优质高中星际评估与创建,形成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办学格局;三是创新实施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构建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四是平稳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建立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指导机制;五是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探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六是率先创建高中品质师范高中,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中。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局长王杰才介绍了合肥的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与探索,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扩供给、扩增量,坚持规划示范引领,扩大优质教育增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二是抓内涵、促多样,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坚持高端示范引领,丰富素质教育活动;三是抓待遇、稳师资,师德师风“动真格”,教师管理“闯新路”,教师培养“求实效”等;四是抓改革、铸品牌,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不断优化评价制度。此外,合肥正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均衡,探索高中自主招生;不断优化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指出,当前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将科学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走向专业化的教育。她表示,闵行区在高中育人变革的实践工作,主要秉承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注重区域协同,加强联动;推动基层创造,激发活力三个原则。改革工作以优化教育外部生态、激发教育内在活力、提升整个教育的品质内涵为目标,致力于环境再造、课程优化与全区域层面的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益明提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重新审视当代普通高中的发展使命。他认为,在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要回到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使高中成为每个人身心健康、愉悦成长、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场所,使高中学生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他还提出,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与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指导的本质要求,要以育人为根本,创建富有成效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第三场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他首先指出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之间的不平衡,随后表明,在未来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根据新的育人方式配齐配足教师编制,同时大力提升高中教师学历层次,促进师范生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双向提升;要加强对在职教师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要在绩效工资总量上向高中教师倾斜并给予高中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更大的自主权。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基于《指导意见》的解读,着重探讨普通高中教育的师资和条件保障问题。她指出,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应当从如下方面展开变革:一是合理配备师资,快速提升教学与管理能力,应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科学合理配备师资;提高绩效工资水平,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同时创新教师培训制度等。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坚决消除高中教育大班额,加强学校建设,展开科学谋划。三是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黄向阳深度解析了“指导育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他指出,指导是一种古老的育人方式,但是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式微,现代学校指导职能专门化。结合《指导意见》的内容,他举例对指导育人的内涵进行分析,强调指导的德育功能,指导是高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管理不能替代指导、教学不能替代指导、训练不能替代指导。在未来高中教育改革中,应研制并发布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国家标准和实施指南、师范专业开设学生发展指导专业、普通高中德育处或政教处改为学生发展指导处等。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由“育分”到“育人”的导向为主线,分析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际趋势、观念演变和政策环境、理论基础。他以学校改革的具体实践经验为例,指出未来高中教育需要有三个转变:一是从掐尖到拔尖;二是从分层到分类;三是从单一到多元,由此,实现质量育人、特色育人和文化育人,在“育人”和“育人”之间寻找张力,让每一所学校能够真正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宁本涛教授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劳动视野下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他指出当前对于劳动教育内涵认识的窄化,忽视了劳动教育价值的彰显。在劳动实践中也存在认识性脑力劳动“劳役化”、以“玩乐”取代劳动的乐趣、劳动停留于体验层面而缺乏持续性等误区。要走出误区,应当在劳动的基本内容上体现为:自我服务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和创新劳动。具体而言,要开设具备衔接性、内容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转变家长和教育者劳动教育观,使家长和教育者建立劳动教育意识,积极开发创造性劳动形式,促进体力和脑力的结合。
随后是校长圆桌论坛,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占魁、杨光富主持并提问。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胡瑞峰、河南淮滨高级中学校长校长李明、山东莘县第二中学校长周西政、江苏苏州第六中学校长朱文学、浙江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校长侯元东、辽宁抚顺市雷锋高中校长宋靖宇等6位校长分别就所在学校已有的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经验进行介绍,并对《指导意见》发表个人的解读,交流未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会议最后,李政涛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指导意见》是能够发挥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运用。此次会议也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开这次会议?”与“会议结束后留下了什么?”
首先,关于此次会议的目的:一是解读,解读重大纲领性文件,目标和思路,立场与方向;二是展示,展示在《指导意见》形成之前已经形成的代表性经验;
三是探索,探索如何对《指导意见》进行行创造性的转化;四是引领,怎么发挥《指导意见》的引领价值。以上四个目标最终指向育人之路,这里既有已成之路,也有将来之路。此次会议比较充分体现了会议的预期目标。
其次,通过此次会议,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指导意见》如何落地,落到哪里去。一是落到机制上,通过机制理念和精神落地;二是落到教学上,普通高中应从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改革;三是落到育人方式上,会议中我们展现了育人的不同渠道,包括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训练育人等。四是落到教师、师资队伍上;五是落到具体的路径中去;六是落到日常学校管理的变革当中去;七是落到难点上。最后,李政涛指出,我们都走在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这条路上,我们要回望过去的路,走好今天的路,展望明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