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题论坛顺利闭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发布时间:2019-09-18

“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

专题论坛举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扩大投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整体指导和支持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题论坛于9月16日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办,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承办。700余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齐聚丽娃河畔,开创性地探讨基础教育70年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道路”。

1

回望七十年基础教育成就,

共促教育的中国特色凝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始终以“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为使命担当,在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都有着独特优势,作出了独特贡献。

       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首先致辞。他指出,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基础教育创造了大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他相信并期待论坛能够促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各领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致辞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服务国家发展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从“经验输入”走向“经验输出”,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发展道路。他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在总结凝练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重大教育任务深入研讨,为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70年以来,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成就显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持之以恒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当前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四个问题:如何促进更高水平的公平、如何延缓竞争与实现长远竞争、如何防止教育筛选代替教育过程、如何展开教育的专业引领等。华东师大一直以来助力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相信此次论坛能够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更多教育智慧的启迪。

       作为长期奋战在教育研究一线的学者,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在极其困难的背景下获得了显著的成就,总结历史是为了未来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一开始就把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作为重要使命。他指出,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总结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提升,未来研究应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教育理念等不同层次进行反思,应从基于教育问题解决来阐释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应在国际背景的比较下获得教育认识。

2

聚焦基础教育重大议题,

凝练基础教育“中国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基础教育从世界人口大国的末位走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前列,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总结与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成就,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第一场主题演讲环节,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教育学系原主任杜成宪,从教育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他指出,70年以来我国教育主要历经了“五个转变”和“一个模式”,形成了为全人类提供了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差异悬殊的教育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发展模式,获得了收回并掌握完整的教育主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发展道路等十大成就;形成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人民本位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顶层设计、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等十大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在演讲中系统总结了促进教育公平的“中国经验”。他指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教育公平方面,形成了发展先行是硬道理、学生资助是硬举措、缩小差距是硬要求、增加投入是硬支撑的中国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在内涵发展中推进教育公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教授,系统分析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她指出,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超预期发展和历史性跨越,在支撑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秀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径,形成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一人一号一空间”等创造性突破。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教授,聚焦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回顾其历史与政策议题。他指出,7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历经了统一列支、两条腿走路、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多级共担等多个时期。在这一体制变迁过程中,面临了多级共担事权责任与财权划分间的冲突、民办教育投入公益性与营利性间的悖论等挑战。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嬗变呈现为纵向、横向与价值目标取向上的博弈。未来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应建立健全投入能力与投入责任间的平衡机制、平衡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等。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部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杰远,总结了70年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基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回顾,他从教育规模、师资队伍、双语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他指出,70年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形成了国家主导、全面参与、文化传承、差异共生、国家认同的经验模式。此外,他还就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化断裂等挑战与应对方略作进一步解析。

3

系统梳理基础教育实践的“中国道路”,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

       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以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引领,以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的交互转化为路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各领域也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第二场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分析了70年以来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他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和实践论的视角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变”与“不变”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他提出了未来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的中国道路,即构建一流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等。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回顾了70年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他首先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进行解读。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经了从“苏式引进”到“两纲引路”再到“全面推进”的三个阶段。他强调,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点是以“化人”为本,以“文化”为根,推进现代化应着眼于指向平衡、指向充分、扩大供给与着眼未来四类目标。最后,他还介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一地一案与一校一策”的实践经验。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聚焦“新基础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在介绍“新基础教育”的内涵、特质与追求之后,他指出,“新基础教育”走出了八条研究道路,即“以身立学、生命自觉”之路、“成事成人”之路、学校整体变革之路、“社会”“自然”与“学生成长”内在相通之路、多元变革主体的共生共长之路、创建学校教育新生活之路、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之路以及“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的发展之路。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教授,则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之路的分析方法。他指出,分析中国基础教育,既要全球视野,也要中国立场。中国教育道路有其独特性,是一种转型性变革,具有渐进性特点与区域性特点。中国教育发展道路是复杂的,应从分析视角的多元、分析单位的不同与分析思路的动态进行综合考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大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范国睿教授,则聚焦70年以来的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系统分析了“文革”前17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脉络,总结了70年教育制度变革的伦理基础、目的与方法论的特征。他指出,70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坚持持续扩大教育开放。最后,他也分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

4

分享区域教育改革特色探索,

推动区域经验对话与交流

       除了专家学者的教育理论分析,此次论坛还邀请了众多教育一线的实践工作者参与,他们基于各自所在区域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独特经验或“教育模式”,总结了区域性的教育改革经验与道路。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珺总结了南山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她指出,南山区集团化办学以“公办主导、多元模式”为主线,切实改进集团化办学机制问题。南山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采取了“顶层设计+模式优化”“优质学校+新办学校”“整体规划+学段贯通”等措施。她表示,未来还应就加强部门协同、指导调控、内部治理作进一步探索。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涛,对四川省基础教育教研改革进行回顾总结。他指出四川省教研改革主要从找准突破点、构筑点线面、搭建大平台三个方面展开,由此形成了群文阅读、自导式教学与高品质学校三个典型经验,目前四川省在这三个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主题对话环节,结合对“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特色道路”的思考,论坛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教育示范区”“五育融合”“家校合作”“研学旅行教育”等主题。

       其中,深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教育示范区”备受关注。“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之一。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这一决定的出台对于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珺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刘世清的主持下,先后就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面临的新使命,示范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目标、特殊性与可能措施展开深入交流。

         随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与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宁本涛,《中国教育报·家教周刊》主编杨咏梅与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术月刊》杂志主编吴重涵,温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孙芙蓉与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副校长王惠丰分别就“五育融合”“家校合作”“研学旅行教育”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会议最后,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叶澜作即兴总结发言。她基于自身的教育经历,以个人生命发展的角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基础教育与自身的教育研究工作。她认为,基础教育应当首先面对具体的个人生命成长,留给孩子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叶澜作即兴总结发言

       她就如何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话语与道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展开研究;二是将基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三是基于回顾反思,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道路。她强调,研究者还需牢记教育改革失败的教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研究、对中国话语建构的研究,并基于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与人民物质富裕的背景下展开对未来趋向的探讨。

      此次论坛总结、凝练和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疑难问题的“中国解释”“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既有理论的高度凝练,也有实践的微观探索;既有回望已行之路的经验梳理,也有开辟未行之路的积极展望。此次论坛的举办,对于促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各领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界的成果推广、经验分享与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