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捍卫教育学自身逻辑——中德教育交流暨底特里希·本纳教授访华二十周年座谈会”于华东师大文科大楼1510举行。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终身教授底特利希·本纳(Dietrich Benner),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李其龙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 Wulf),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黄志成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卜玉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徐斌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等共计三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彭正梅教授主持,他首先对此次座谈会的背景与目的进行简要介绍。1999年,本纳教授第一次来华展开学术交流与访问,由此开启了华东师大与本纳教授持续二十年的学术往来。此次座谈会意在分享二十年来华东师大与本纳教授学术交流的经验与细节,从不同视角展现各位嘉宾对本纳教授的记忆与印象。
随后,李其龙教授、徐斌艳教授、李政涛教授、卜玉华教授和黄志成教授等与会嘉宾分别发言,分享了他们对本纳教授的印象与个人感悟。
座谈会上,李政涛教授从学术境界与个人品格两个方面讲述了他对本纳教授的整体印象。首先,本纳教授是一个“好学者”。这个“好”体现为:“真”、“大”、“深”。“真”,即真做学问,真把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作为其事业和生命的一部分,全心全意投入,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具有“人格”的人;“大”,即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他将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放在人类总体实践的宏大背景之下,思考教育实践和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审美实践、宗教实践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即思想深刻,本纳教授可被称为世界教育学领域的“文化昆仑”,也是几代教育学人的学术标杆。其次,本纳教授是一个“好人”。李政涛教授通过两个生活交往中的细节,感受到了本纳教授待人的友好与真诚。
卜玉华教授从本纳教授教育学思想的角度,对本纳教授《普通教育学》一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该书许多观点对理解教育有重大启发意义。例如:从人类学、社会史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与人的问题;提出理解教育的四个原则;对教育基本概念的严谨区分;将社会划分为前现代与后现代两个阶段理解人的生存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近代社会科学形式对日常生活的侵害,等等。卜教授还向本纳教授表达了感谢,感谢本纳教授对整个教育学的贡献,也因为本纳使得她的教育学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此次座谈会既是对过去本纳教授访华学术交流的回顾与总结,也加深了对本纳教授教育学思想及其个人品格的了解,对于未来进一步增进本纳教授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学术交往,促进华东师大教育学与德国洪堡大学教育学之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底特里希 · 本纳简介
底特利希·本纳(Dietrich Benner)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荣休教授,当代德国最杰出的教育学家之一,曾任德国教育科学研究协会主席,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领域拥有世界声誉。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已出到第八版,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文字。本纳教授于1998年首次来华东师大讲学,2004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与我校保持着二十多年密切而频繁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