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上午10:00—11:40,在文科大楼1013室,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国际著名教育人类学学者Christoph Wulf 教授展开了题目为“人类世背景下的人类学与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一同出席了本次报告会。
李政涛教授简要介绍了Wulf 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及他在教育人类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并且高度评价了Wulf 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持续而友好的学术合作关系,以及在中德两国学术交流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Wulf教授首先从对“人的身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分析入手引出了“人类世”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当今面对两大趋势:世界的全球化和人要从传统中理解自我身份。基于此,他从“普遍性”和“独特性”这两个维度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四种范式或视角:生物进化理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并进行简要解释。生物进化理论关注的是人的普遍的生物性概念,哲学人类学主要是从与动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作为类概念的人,历史人类学是从历时性中理解人类自身,文化人类学是从共时性的视角理解人类文化和实践活动。其中,前两种范式是人之概念的“普遍性”维度,后两种是“独特性”维度。
在此基础上,Wulf教授提出,教育人类学研究中首先尤为关注人的“历史双重性”——与生俱来的历史与个人的历史。其次,基于人的未完成性、差异性和世界的未知性,Wulf教授提出了三个重要议题:和平教育、他者认知、与自然(包括人)的相处。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陈红燕博士简要回顾总结了Wulf教授的报告,然后Wulf教授与在场的学生进行了深度的问答互动。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Wulf教授介绍了他主持的四项教育人类学研究。分别是:“柏林仪式”研究(选取4个主要的社会化领域: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媒体环境)、人的出生研究(家庭、医院和媒体视角的“出生观”)、“遇见他者”——德法交换生比较研究(跨文化学习)、家庭幸福研究(从信仰、食物、礼物交换、家庭叙事和休闲时间五个方面比较德日文化对家庭幸福的理解)。同样地,以上研究也都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这两个维度。
以上四项研究体现了教育人类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和视角,Wulf教授进一步总结了教育人类学基于主位视角的三种研究进路:第一人称进路、第三人称进路和三角互证进路,并结合“家庭幸福研究”进行简要解释。
Wulf教授在报告结束后耐心回答了在场学生的提问,卜玉华教授做了最后总结,她认为Wulf教授的本次讲座展现出了一种人类学的宏大视野和教育关怀,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反思,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