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五育融合”瓶颈难题?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作出探索 ——全国首个五育融合实践联盟在华东师大成立

作者:发布时间:2020-01-01

如何把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如何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实践中?12月2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华东师大教育学系以“成融合气象,育中国少年——走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主办“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20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教育学者、教师代表,约300人齐聚丽娃河畔,共同探究“五育融合”的时代命题,深入解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融合发展”,集体破解新时代五育融合的瓶颈难题。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房建军表示期待“五育融合”研究团队有效整合各方经验和资源,用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五育融合”的实践需要。
为进一步推进“五育融合”研究,华东师大基教所成立了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宁本涛表示,无论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变革,还是课程建设、教学变革,抑或是走向“五育融合”的评价改进,广大中小学教师群体是推动和参与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要素和力量。



全国首家五育融合实践联盟宣布成立


论坛上,华东师大基教所联合相关区域、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率先成立了“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共同为“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揭牌,并为上海金山区、杭州富阳区2个“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区”和16所“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校”颁发证书。该联盟致力于打造一个“五育融合”领域的实践、学习、研究共同体,促进实践与研究的内涵优化融合、一线教师和高校专家师资资源的融合、全国范围内学校优质资源的融合。


此次论坛,致力于探索如何打破五育之间的边界和屏障、探索如何走出“五育融合之路”,进而生成融合育人的“中国经验”。

论坛上,专家学者对五育融合的“基础”研究,回到“五育融合”的根本或本原,在“教育的基本理论”层面上,提出并探讨了三个“基础性”问题。

一是什么是“五育”?在汪明看来,只有“深刻认识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才能理解五育内涵。华东师大基教所前所长杨小微教授指出,“五育”只是理论的抽象,不是实在具体的五种东西,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包含着五育。华东师大基教所吴遵民教授回顾了蔡元培最早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具体主张,分析了其对当下“五育融合”的启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聚焦“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付出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面对真实情境的探索过程,是促进人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二是什么是五育融合?汪明指出,五育是一个整体,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项海刚认为,课程是五育融合的基础,他建议要开足开好国家课程。

三是什么是教育?杨小微强调,教育是整全的事业,正因为把教育理解为整全,所以才需要五育融合。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从中小学学科育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开展中小学学科育人研究的必要性,他还通过介绍重庆市北碚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文化自觉,打通育人之路的“最后一公里”。

“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是什么?




此次论坛,还对“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展开了深入研讨。宁本涛在论坛主旨报告中提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五育融合”看起来像是一场零和博弈,“五育”中任何一育之所得,似乎都意味着其他四育将有所损失。但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五育”的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进一步认为,践行“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推动学校学科融合、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的真变革,如此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机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指出,“五育”之间存在割裂与缺失问题,他从典型案例和社会现象出发提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五育缺失(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和五唯顽疾(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还指出目前缺少跨学科研究、融合育人的研究。吴遵民指出,“五育融合”存在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难点是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把原先分离的、割裂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




“五育融合”的现实解决方案




会上,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校校长、教师,还从课程、学科和社会参与等领域就“五育融合”的现实解决方案展开了探讨。

在课程方面,武义县熟溪小学校长陈国栋提出,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将其引入学校、课堂,能有效解决资源困乏的问题,使知识的本质、文化的本质、美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在艺术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统一。

在学科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刘丽红教授,分享了“1+8+3”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即开设一门专门的《劳动通论》通识课程,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校园文化等“八个结合”将劳动教育全面的、有机的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建立劳动教育实施推进过程中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评价体系等三大保障体系。华东师大鞠玉翠教授探讨了在教学中以课本剧为五育融合载体的可能性,并以数学课为例,分析了每个学科中的美,强调劳动能够具有教育美学的意蕴。

在社会参与方面,吴遵民建议,要形成“三教合力”,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依托学校、以学校为核心联系家长、社区、社会机构,使社会从参与开始,到逐渐形成一套自治的社会教育体系。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顾宏伟提出,“通过不同教育内容、主体及资源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理念。

在五育融合的评价方面,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前期对教育测评模型的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确定模型构建的价值取向、明确测评对象的操作性定义、构建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收集分析指标数据与生成测评模型、验证和应用教育测评模型等五个步骤,系统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效果测评指标体系。 




“五育融合”已有的典型经验




在五育融合实践领域,已有了一些典型经验。

比如在“五育融合”的区域经验方面,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杭州上城区、重庆市北碚区等经过系列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区域经验。金山区以“融合育人”,从回归融合之本、开拓融合之径、汇聚融合之力、提升融合之能四个方面打造区域教育的“新样态”;杭州市上城区则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构建动态的学习模式,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全面开放共享的复合式学习空间的教育理念;重庆市北碚区则通过全息育人学科、全息课程的方式,建构出了北碚“五育融合”的范式。

在“五育融合”的校本经验方面,郑州艾瑞德学校校长李建华团队用四园联动、五育融合的范式,探寻劳动教育的新可能。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探索在普通高中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即融合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日常教学教研、专题研讨活动、融入作业和考试。

在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方面,辽宁师大刘磊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实践历史和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成绩。


走进分会场

论坛最后,李政涛以“在融合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为主题,深入阐释了中国“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思路。他表示,五育融合是一个需要整合一线教育实践并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全新领域,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如何认识五育融合,如何研究融合过程,如何让融合日常化,如何培养适应五育融合的新教师,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通过打造“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深入聚焦“五育融合”的教育学理论建构以及走向“五育融合”的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变革、课程建设、教学变革、评价改进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同时提供现阶段的典范经验,努力为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中作出新贡献。







文:华东师大基教所

图:张秋霞、于金申

编辑:于金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