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时代与未来教学创新
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快了世界发展进程,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从线下线上教学走向混合教学,最终实现融合教学。线上教学以其独有的互联互通、丰富多样、无限时空、无线共享的四大优势,突破了线下教学空间固定、资源整合有限、教学形式单一等的局限。融合教学不是线上对线下的简单补充或相加,而是优势互补,教育者可以从观念融合、管理融合和家校融合的层面探索教学融合。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教授,首先梳理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然后分析了疫情期间学生大规模“在家上网课”的现状和存在的四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网络“二次元”文化冲击、教师信息教学能力不够、网络教学重新定义“好学生”。针对以上问题,陈教授提出了走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五项建议:教书与育人一体化、探究性学习常态化、云上教育环境优质化、家校合作日常化、教育与生活融合化。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分享了所带领的团队关于“疫情之下网课实施”在“重庆-安徽-长三角”地区进行的广泛调研,以上海“空中课堂”为例,介绍了在线学习的效果、出现的问题,比如,各地网课以线上线下结合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复制线下教学,对教师挑战大,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在互动充分性上的认识存在一定落差等。最后,杨教授表示,今天的网课与真正的未来学习之间还存在相当距离。当前的线上教学是一种演练也是一种预警,帮助教育者们开启一场新的试验,缩短预演与未来学习之间的差距。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朱益明教授,认为我们当今的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因此要超越帮助人生存或者谋生的工具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今学生发展有责任、方向和素养三方面的需求。因此,重新认识“教与学”,促进“教学创新”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理解教与学的共生关系、教学创新从教师改变自己开始、合理认识技术与教育之关系、重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满足其他方面的创新要求。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副教授,以“在线教学,从权宜之计到未来趋势”为主题发表演讲。基于对疫情下在线教育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杨晓哲副教授提出,“如何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增强互动?如何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输入转为输出?”是两个重要探索点。就以上问题,杨晓哲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线上教育经验,通过学生共建“共享文档”和“费曼学习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积极输出。
02
在线教学、混合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在线教学、混合教学与教育创新的关系,11位高校学者、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学校校长、管理者与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思考、具体举措、优秀经验及有效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表示,互联网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的关键要素是流畅的通信平台,适切的数字资源,便利的学习工具,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支持服务,密切的政企校协同。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推广启示我们,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应当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这有利于走向“学会成长”的教育未来。
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认为,当下疫情中全民居家在线学习打破了教师们诸如学习场所、混合方式、学习成效、评估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思维定势,提出了同步教学、先教后学和项目学习的教学形式进阶,改进在线教学的具体实践。最后提出,创新学校的成功模型,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阶段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我们要努力发现短板,通过教学设计、学校的组织变革,使学校办学更成功。
“新的时代,智能学科教育何以可能?”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表示,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双向建构将是一条有效路径。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利弊共存,由此催生了一个让人“畏之且盼之”的现代社会。学科教育是由“知识+工具”的结合。一方面,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之间的结合,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另一个方面,二者的结合有固化的风险,因此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信息技术产品对我们的帮助,而不是信息技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站在全面育人的立场上,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刘名卓副教授以一个居家在线学亲历者的角色,分享了自己关于在线学习实践赋能全面育人的思考与行动策略。刘名卓副教授认为,学习成效、时间管理、身心健康和信息安全,是居家在线学习应当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协力创建三位一体的学生支持服务网络体系。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她认为,居家在线学习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价值:培育学习力、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运动意识的觉醒和行动。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校长,分析了疫情下的教育现状,学校面临的挑战,然后介绍了学校在原有的三个“特别项目”的基础上,打造网络学习社区、和“线下特许门诊”。探讨未来教育的四种关系重构: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和亲子关系。李校长认为,这这些教育关系的变化,必将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对人的发展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明强小学姚凤校长,作为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南,基于“群脑研修”“项目驱动”和“课程建设”的在线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学校发展的“和美”之路。具体包括:从远程弱自律走向研究深自觉的群脑研修、从学科弱联系走向活动深融通的项目驱动、从劳动的弱创造走向智慧深探索的课程建设,从三个方面建构学校的“和美”文化。
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的李春茹老师,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视角,展开了英语中品格教育的具体步骤:制作品格微课、多主题参与、多维拓展、防疫绘本、阅读分享和家校互动。李老师表示,学校在线开展英文品格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以疫情为契机和教育资源,培养新时代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
江苏泰州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高金凤校长,介绍了学校在疫情期间实施的居家模式下的儿童学习指导的实验,从社群学习、资源整合和混合取向的居家在线学习模式中为儿童学习赋能。
江苏如皋师范附小的朱爱华校长,从“育什么人”这一原点问题出发,提出学校倡导的“大成教育”:完整育人、成己成人,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探索混合教学进阶。朱校长认为,混合教学具有回到“完整育人”起点的目标价值,丰富“完整育人”内涵的路径价值,构建“完整育人”生态的实施价值。
深圳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宁革校长,介绍了罗湖外国语学校的混合教学的五大实践策略:线上线下教学空间的混合、多维度各阶段的混合、多元评价主体的混合、基于数据的学科教研、深度混合教学设计,以罗湖外国语学校的有效经验丰富了“混合教学”的教育教学实践。
四川成都机投小学的张屹校长,分析了学校针对“家庭教育缺失”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以此开展线上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师精选教材、精研教学资源的举措,促进学生“自导式”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03
在线教学、混合教学与学校改革创新
新时代混合教学背景下,如何进行学校改革创新?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祝智庭教授表达了自己基于敏锐观察之后的深刻见解,三位中小学校长也分享了各自有效的教学与学校管理经验。
祝智庭教授考察了美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今“技术催生教育变革”的这一国际教育趋势的回应举措,提出“未来教育已来,技术促进基教创新”的教育论断,提出了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的“智慧教育”。祝教授总结,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
北京小学的李明新校长认为,“互联网+”催生了混合教学与学校变革的互动,混合教学的发展将促进学校的组织变革,最终将有助实现以人为本的未来学校变革。其中,混合教学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学校组织变革的速度与程度将是个渐进过程,大、中、小学的变革模式也会不尽相同,但核心是基于人、为了人和适于人的学习与发展。
山东临沂四中的伊永贵校长,分享了临沂四中面向“在线教学”教学实践经验。以线上教学诸如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监管不足、社会功能弱化的局限,提出了重构在线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的建议。
杭州建兰中学的陆韵副校长,基于“学校大脑”和“小兰书童”的学校教育新理念——“用大数据驱动学校大脑,推动在线教学和混合教学”,描绘了建兰中学当下积极探索的、数据驱动下的未来学校新样态。基于学校混合教育实践,陆校长认为,“学校大脑”的“即时连接、及时反馈、智能预警、实时干预”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下在线教育教学、数据战“疫”等现实问题。
04
在线教学、混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创新
任何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的这一基础教育创新过程中也备受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海珠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良华表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类型和限度等是理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广义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指“主讲教师+助教”合作教学模式,也包括一人多能的多面手教师。教育的时代发展趋势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最终方向是“主讲教师+遥远的精神导师”,或教师个人一身多能。
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李宝敏教授,以“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师是怎样学习的?如何可以更好的学习?”三个问题导向,分析了教师混合研修模式中的关键问题与行动方略。她认为,可以通过汇聚多元空间提供多元支持,使教师“学、思、研、行”一体化,促进学校教师形成真正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将个人空间与社会性学习空间相连接,促进教师线上线下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后疫情时期的教师研修应当是一种常态化的混合学习。
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魏非副教授认为,混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魏非副教授以混合培训中的“评价”为抓手,介绍了国际上通用面向成人在职能力、重点关注实践能力的评估方式——“微认证”。认为,“微认证”所具有的能力聚焦、自定节奏、实践导向、即时分享的特点,符合未来“能力导向的混合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趋势。
广东佛山南海区灯湖小学的刘映荷校长,介绍了灯湖小学在“新基础教育”学校整体变革实践中的“线上教研范式”:从转变线上教学思维、重塑线上教学关系、明晰家长角色定位、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四个方面探索教师在应对疫情下混合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将在“生命自觉”的根基之上,继续探索混合式教学的灯湖样态。
05
论坛总结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做了题为“在走向‘混合教学’中,推动‘基础教育的教学创新’”的总结报告。
在认真聆听了论坛总24位发言人的会议报告之后,李政涛教授首先总结概括了此次论坛的四大特点:
“混合导向”
这里的“混合”包括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和学校变革的混合,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和育人的混合,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的混合等。
“问题导向”
论坛启发我们有两类问题值得关注。第一类是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同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的自主性问题,师生互动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本身特有的问题,如“信息安全”的问题。
“创新导向”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也包括甚至最根本的是理念、思想的创新。它永远是各种技术、各种方法的源头。这次研讨促使我们重新回到对于一些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的再思考、再定义,例如重新思考“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在线教学”、“什么是班级组织”和“什么是教师与学生”。
“未来导向”
此次论坛不仅是回顾、梳理在线教学与混合教学已有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法,还要面向未来,试图为未来的在线混合教学的发展提出新思考、展现新方向,以我们提出的预见和远见,来超越我们的未见,从而为基础教育“孕育未来”和“塑造未来”。
最后,李政涛教授表达了对于未来后续论坛的期待和目标。他表示,我们要继续坚持出“典范经验”、出“改进建议”、出“创新思想”的会议目标。同时,他指出,今后的研究要体现六个“走向”:
走向“融合”
把混合教学变成“融合教学”或者“混融教学”,实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创生;
走向“价值”
以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引领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或混融教学的育人价值,如同叶澜教授所言,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走向“过程”
深入研究在线教学与混合教学的过程推进展开的逻辑;
走向“评价”
重新确定“什么是好课”的标准,探讨“什么是好的在线教学”、“什么是好的混合教学”的新标准;
走向“学科”
寻找在线教学和混合教学的学科属性,深入到“语文”、“英语”、“数学”等不同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深入到学科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之中;
走向“育人”
在李政涛教授看来,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带来的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育人方式的变革,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在育人方式改变、育人质量提升的意义上深化推进。这是当下及未来的在线教学与混合教学的归宿:基于育人,为了育人,在育人之中,最终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