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信息时代的中国教育变革,立足信息时代,关注抗击疫情时期及后疫情时期的儿童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中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2020年9月11日-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教育部共同发起和联合主办,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在信息时代促进学生的幸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顺利开展。来自新西兰、智利、美国、瑞典、冰岛等国家的教育专家,来自中国台湾、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吉林、黑龙江等多个省市的教育学者、中小学班主任参与了论坛,近千人在线参会。
开幕式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杨小微主持。
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Mark Barrow教授的致辞提到,目前新西兰的学校和社区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教学,在疫情期间,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依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如是否需要关闭学校吗?如何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交流?教育者怎么能够促进孩子们的幸福?又如何对新技术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
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代副总理事 Mike Roger致辞中提及,中国是新西兰最重要的国际伙伴之一。很高兴能够看到华师大和新西兰机构建立这种长期、蓬勃发展的关系。而在今年疫情之下,探索数字化的工具变得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各国都必须提高适应新情况的能力,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新西兰已经支持个人和社区获取数字资源,为国际学生提供专门的在线资源和引进“学生幸福”框架,并期待从中国获取更多数字共建的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致辞指出,本次会议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幸福,特别是学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原点,教育者就是帮助学生走向幸福的人;二是信息时代,对学生幸福的理解具有时代性,今天我们将探讨的是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怎么促进学生的幸福?我们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这样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是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希望这次会议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在信息时代促进学生幸福提供新的主张、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也能够对于信息时代学生成长的研究打下烙印、留下可以影响未来的成果。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Stuart McNaughton 教授致辞中指出,同前面几位嘉宾有相同感受,新冠疫情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其它国家在促进学生幸福的经验有哪些?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班主任研究,如今班主任与其他老师如何合作共促学生的幸福?这些都值得在这次会议中得到探讨。
主题报告
在第一场主题演讲环节中,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主持。
来自智利的Ernesto Trevino教授认为,学生的幸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与教育和公民息息相关,学生如何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做一个好公民,即在作为市民角色中学生的责任到底在哪里。通过调查发现,在发生了较大社会问题时,原本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政治;学生认为公民的职责不只是有基本的投票权,还包括参加正规的社会活动。他认为,好的公民身份与当地特色和政治传统有关;学校及社会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社交媒体中存在政治偏见会影响学生对当前政府机构的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杨小微教授从因疫情而凸显的灾难教育及其内涵与原则、灾难教育的课程形态、灾难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三个方面,分享了生活与学科的融合,探讨了灾难教育不仅需从知识、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实施,而且更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与重要,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生命教育。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Stuart McNaughton教授从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出发,介绍了当前在线教育的得与失,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如何在数字化的学校里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评估范以及与他人协作。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估教育系统、非盈利组织、非政府机构等对不同学生的支持。他强调,必须提高信息时代学生的公民素养和能力,必须对各类信息予以评判性思考,必须重新理解灾难,必须将信息时代的公民身份渗透在不同学科。
中国台湾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林进材教授分享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课程教学实施上的实践意涵,他从新冠疫情带来的学习挑战出发,认为学校教学活动除了沿用传统“教师导向”学习形态之外,还需采用“自我导向”学习形态。他介绍了自我导向学习的涵义及特性,并强调了新冠疫情期间,自我导向学习的理念与运用可以提供课程教学设计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郑滨耀教授探讨了信息时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有关问题。他从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探讨了青少年对社会和对自我认知的方面的表现,并对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幸福做了探讨。他谈到,中国班主任老师在现实中已承担起对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责任,而中美两国在培养合格的公民的教育目标极为相似,中国班主任在在学生情感发展、思想塑造、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仍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冰岛大学 Kristin Jonsdottir助理教授主要从学校领导视角思考新冠疫情对冰岛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关系的影响。首先是疫情对学校复课的影响调查,提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弱以及心理敏感的学生需要学校领导更加积极主动的帮助;其次谈到教学质量和家长的参与度,学校领导认为疫情为家长的合作提供了更多计划,双方都认为应提高学生自信,尤其是学校不应该主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而是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最后她强调学校领导与家长关系的新状态,校方领导人员要鼓励家长参与,并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在第二场主题演讲环节中,先后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牧川副教授,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江主持。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苏智欣教授基于中美比较,介绍了新冠疫情下的美国教育,以洛杉矶的联合学区为例,探讨了美国学校关闭对贫困学生的影响,强调如何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以提高他们应对疫情和应用线上教学的能力和效益,如何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线上学习工具以实现“数字技术的平等”。此外,她还谈到疫情期间美国在线教育的最大难点在小学,尤其是全科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洛杉矶学校和我浙江省学校在信息设备、教育资源、教学要求的对比中,美国学校的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模式值得中国学习,而中国班主任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情感联系的支持值得美国借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长海副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状况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在良好范围,但体育意识有待加强、坚持运动的自律性有待提升,建议加强生命教育,提升学生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此外,他还建议学校应树立 “在线教育”理念,丰富在线体育指导形式,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督促、指导学生开展居家运动,并借助网络平台增强参与教育的自觉,做好网络空间体育精神的培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聪副教授着重介绍了智慧班级,他认为智慧班级实现了对传统教室物理空间、班级建设资源限度、“隔壁班级”教育现象、班级生活同质取向的超越。然而,智慧班级在情感、语言、想象力、素养以及文化安全等方面存在限域。为此,应树立“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底线思维,尊重并强化班主任的创造权,以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在数据深度挖掘中建构想象力,以达到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适切平衡的目的。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暴侠老师从开设的《班级管理》课程出发,认为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中的生存,必须从小培养其思维方式。他强调班主任工作在培育学生主体思维当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疫情期间开展的《班级管理》课程,经历了三个教学阶段的发展,通过有意识地敞开自我反思、情感体验和实践交往的空间,促进了师生双方主体思维的发展,也帮助未来的“班主任”形成了一定的班级管理思路。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夏岩教授从现代技术、终身学习、家庭生活教育和基础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家庭与人是一起成长变化的,当前信息技术既可以给家庭赋能,又可能在隐私、亲子关系等方面带来影响。其次,她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和学校教育,重点强调了“学习”,而家庭教育更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感及心智健康。最后,她强调应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可以在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这两个环境下同时进行,以便获得学校和社会双向支持。
瑞典于默奥大学 Limin Gu副教授从瑞典“家校合作”的总体情况、数字技术对家校合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信息时代促进家长参与三个方面分享了瑞典家校合作的经验。她提到,要在家长在学校话语权的变化、家校合作的民主程度、数字平台在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中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障家校合作质量等方面继续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苑津山同学认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要求,学生需要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更好地学习,需要进一步关注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既是适应现代文化的需要,也是学生应对挑战、实现未来的关键。然而,当前的学生信息意识存在着多种的缺失,班主任需要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张颖副教授认为,要明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了解制约班主任从优秀向卓越蜕变的瓶颈所在。她强调提升班主任的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实现认知、观念上的转型和升级,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好配合,为学生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卢旭副教授运用政治学视角分析师生关系,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从“权” 与“力”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明晰了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保护型四种师生关系的内在本质和发展机制,并为构建和谐的、稳定的、“权”与“力”相匹配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提供思考。并强调,对师生关系的政治学分析,可以迁移到类似的相关领域中,但需要强调其“教育性”一面,防止“政治化”的倾向。
在第三场主题演讲环节中,先后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熊华生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齐学红教授主持。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罗琼从教育信息化社会的背景及意义、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幸福感以及基于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幸福感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信息时代改进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幸福感,并提出了建立基于云的网络课堂、使用大数据和算法建立学生模型这些拓宽教学方式的路径,强调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传统课堂的重要地位。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丹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在残障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发挥的作用出发,从“一日生活、学业指导、身心健康”三个方面介绍了在促进残障儿童更好的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中,信息化产生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联动效应,并强调了教育者最大的目的是让特殊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快乐的成长、体现出自我价值和在学习中得到幸福。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王怀玉认为,新冠疫情放大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危机,也促进了教师对班主任角色新担当的反思。她从激发“内生幸福”式情感体验,构建“友好交往”式人际关系以及经营“情感互联”式班级生态三点出发,认为班主任要具有成长性思维,不断辩证看待已有的经验。
浙江省武义县芦北小学教师巩淑青以空中课堂“居家阅读”案例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发展需求,立足班情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以多学互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为阵地,以网络为平台,以教师为主导, 以家长为主力军,致力于多力驱动,形成教育合力。
浙江省海宁市桃园小学费玲妹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生活才会营造出健康的社会基础。她从疫情时期网络推动家庭室内运动项目的创生、复学期间网络协助班级健康生态环境的构建以及后疫情时期网络促进家庭健康生活计划的推广三个方面,介绍了班级是如何联合家校社多方力量将健康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付钰从基本样态、变革趋势、时间建构三个角度诠释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立场,探索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范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崔庆珍从后疫情时代班主任工作缘何重建,后疫情时代班主任要形成家校合作的新方式,以及班主任要重新审视自我角色定位三个方面介绍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发展深受教育技术的影响。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徐玥认为,信息技术融入家校合作中是家校合作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帮助学校和家庭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从利用“一起作业”APP多互动、利用“虚拟学校”平台多合作和利用班级微信群多交流三个方面分享了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独特作用。
对话交流
&
总结
最后,本次会议进入到对话交流和总结环节。
熊华生教授、费玲妹老师、李家成教授、郑滨耀教授、 王怀玉老师、巩淑青老师、刘长海副教授、李牧川教授、 王洪明教授、 卢旭副教授、杨丙涛教授、赵福江主任等人就教师的自身成长、互联网载体作用、疫情中一线工作者发现的学生问题、中国教育的发展思路、理论与实践的相通、中外研究的不同关注点、疫情造成的地区差异、班级精神的塑造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发表了四点感想。首先,从一到十,圆桌论坛从第一届到第十届是大家一起团结合作的结果,此次论坛因疫情影响产生了许多”危机“,可为论坛的组织提供经验和教训。其次,从内到外,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将中国班主任的研究走向世界,并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再次,从下到上,班主任研究中绝对不乏最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绝对不缺少最具有战略性的实践和政策问题,这些还有待在论坛体系下进行开发。最后,从“十”开始,从知识产出、实践研究、政策研究和团队建设亟需发展的意义上,今后的论坛策划中需进一步的尝试和投入。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牧川副教授对论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是学术性,需要实践者和理论者一起创造和积淀专业知识;第二是实证性,在班主任领域开展实证性研究的专题;第三是国际性,国际视野使班主任有更大的自信;第四个是交流性或活力性,通过网络对话依然能深化研究问题;最后是专题性,建议利用已有资源组织专题性的云上小会,将“云论坛”跟大论坛结合起来,发挥线上和线下双重作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江结合两天的会议,提出疫情下的教育的危机和管理,并追问疫情期间中国班主任制度的优势到底体现在哪里?并强调站在中外比较的角度,在“中国班主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大环境及条件下去思考中国班主任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此次会议搭建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在信息化时代促进学生幸福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平台,各位演讲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的理念构想与实践。既有在线教育对家校合作、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有疫情时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实践案例,并对中国班主任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这次会议加强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对疫情之下学校发展的经验沟通,促进了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反思和重建,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推进班主任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