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议
回
顾
2020年11月2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主题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展开研讨,共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信息协会等7家单位共10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建言献策。
一、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莅临致辞,对线上线下参与论坛的嘉宾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近年来学校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取得的优良成果,强调本次论坛以“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为核心主题,恰逢其时,既是研究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又是回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任务。
吴瑞君院长致辞
二、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1 主题 知识生产与概念工具 主讲 丁 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教育研究要在全球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思考理论生长与实践经验。国内外的教育研究都离不开概念工具,概念是知识生产与理论体系的基石。教育理论概念的建立也是来自于经验研究即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实践,概念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彼此互动中关联和互涉,从而用来解释和阐明教育现象。不能把概念当成事实去理解,任何理论概念不是静态的,理论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思考的过程,因此总是处于不断分析和再实践的过程中,由此不断地重构自身。从全球的视野来看,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教育实践要从理论概念上加强创新,在理论概念创新上不断地从量变向质变积累,达到根本性的理论体系的质变。这样才能使中国教育研究对全球教育学术知识体系产生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贡献。 丁钢教授发言 | |
主题报告2 主题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 学建构 主讲 侯怀银(山西大学教授) 侯怀银教授在线发言 | |
主题报告3 主题 教育学话语的中国概念 主讲 谭维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谭维智教授发言 |
主题报告4 主题 教育理论话语的条件及进路 主讲 吴 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话语是什么?话语的基本定义是指一种符合特定结构和人种志规范的交流方法,并通过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团结的手段和一种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的手段来标志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话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一个话语可以由群体选择来具体制定它的身份和成员,另一种话语也可能被其他人强加或识别为一种分层或“他者”群体的手段。“中国话语”有四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是以中国文化传统解释当代教育、二是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转化概念、三是围绕中国问题的教育研究、四是面向中国教育的开放性研究。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教育研究的想象力,学科研究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联系,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觉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探究个人在社会中、在存在并具有自身特质的一定时代,个人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何在。 吴刚教授发言 | |
主题报告5 主题 教育学话语建构的几点思考 主讲 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黄忠敬教授发言 | |
主题报告6 主题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外来因 素检视 主讲 王保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保星教授发言 |
主题报告7 主题 “文化中国”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学 主讲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学始终是双轨的:一种是理论的显性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学,是教材课程专业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学;另一种是隐性意义上的民间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因此,中国教育的民间表达、隐性表达,是中国教育话语的主体之一、是中国教育话语独特的呈现形式。基于“文化养人论”,中国教育学是一部文化养人的教育学,包括两项重点内容:第一,中国教育学的立基点是育人而不是自然科技。第二,“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不是教、而是养。中国式的表达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是中国人习惯化的教育表达、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本土化的教育话语、教育词汇和教育命题。中国教育话语系统是最密集的中国教育概念的集成,我们必须基于“中国教育”命题,倡导内生式的中国教育表达,汲取西方教育知识,重树中国教育学自信,夯实育人本位的中国教育学独特体系。 龙宝新教授在线发言 | |
主题报告8 主题 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 主讲 康永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永久教授在线发言 | |
主题报告9 主题 对话教育的主体与责任 主讲 肖绍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肖绍明教授在线发言 |
主题报告10 主题 重构课程教学话语体系的实践价值 主讲 丁书林(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 | |
当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有三个时代背景,一是人类发展转型期、二是中华复兴机遇期、三是教育革命不确定期。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具体的载体,课程与教学是内容之一且面临着深度变革。第一,课程教学分离向一体化融合的转变;第二,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第三,个体学习向集体学习的转变等。课程教学的重构包括:空间与时间的重构、目标与过程重构、角色与资源的重构、理论与实践的重构。课程教学中国话语体系重构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建立课程教学元认知、利于教育决策与投入等。 | |
丁书林副会长发言 |
三、嘉宾呼应
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呼应总结。
李政涛教授发言
李政涛教授指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学人的使命任务,提升我国教育学的国际地位,需要丰富与完善中国话语的理论内涵。10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必要性、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整体上回答了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为何建构、如何建构的宏大问题。本次论坛产生了众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生成了新的困惑,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生产方式是什么?中国教育学话语与全球教育学话语相比,独特性在哪里?如何建立起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话语之间的关联?为了更加完善地解决上述困惑,还需要更多高质量跨学科、跨国别的学术论坛,因此他倡议,未来两年将继续针对“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主题,计划邀请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参与,邀请美国、德国、法国等研究教育话语的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