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20日,第二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暨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大会在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承办,旨在促进项目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发挥儿童哲学项目的综合效应,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生活的新标准、新形态和新路径。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儿童、哲学与课程”。
12月19日,在六一小学教育集团薛志刚理事长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的发言中,本次论坛拉开帷幕。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儿童哲学项目团队杨小微、王占魁、游韵、杜明峰、刘学良及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教育学部彭正梅教授、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冬青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钱海燕副教授、上海平和双语学校颜志豪博士等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参与此次论坛的还有来自上海、浙江、安徽、辽宁等地联盟校的校长和教师。杨浦区教育局朱萍副局长也莅临了20日的研讨活动。
论坛期间,六一小学朱静老师和高晓巍老师分别展示了《抖落泥沙站起来》《动物服装店》两节儿童哲学课;同时,六一小学的师生们向与会代表介绍、展示了由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与演示的“儿童哲学+STEAM”特色课程。在接下来的教研工作坊中,与会专家学者、种子教师等通过研讨,分别对上午的展示课进行了评价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王占魁副教授肯定了儿童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他表示“儿童哲学课所培养的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挑战教师权威,师生互动大大加强。儿童哲学有可为、有希望、有使命”;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具备哲学素养”。下半场的圆桌会议上,六一小学教师代表向大家介绍了本校“儿童哲学”20年来发展的历史经验及课程特色;随后来自安徽合肥、江苏太仓、浙江杭州、上海普陀等地学校的种子教师代表也分别就各校的儿童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20日,在徐冬青副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上海、香港的教育学、哲学领域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就“儿童、课程与经验的审美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根据杜威的思想,教育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哲学教育的实验进行了反思和探讨,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哲学教育,而实行儿童哲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进步。”香港教育大学钱海燕副教授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以“儿童哲学与价值为本的学校领导”为题做了精彩发言,她指出儿童哲学的教育对我们当前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随后,作为儿童哲学的项目策划和亲身实践者,颜志豪和刘学良博士分别从儿童哲学的“课程形态”和“课程设计原则”方面给予了实践层面的分享与建议。颜志豪博士以自己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儿童哲学授课经验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儿童哲学俱乐部”式的主题探讨,鼓励学科课堂之外课程形态;刘学良博士分享了近两年来致力于儿童哲学课程开发的成果,主张“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课程,使课程符合儿童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真正唤起儿童的求知欲。”
最后,杨小微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这个会议思想活跃、自由开放,正是通过提供这样的平台使得大家可以做有深度的交流,共同为儿童哲学发展献策献力。六一小学是在上海最早开始做儿童哲学的项目学校,如今正朝着系统与深度方向发展,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良好范例;这次的展示课也充分体现了示范作用,使我们得以在今后的探索历程中,进一步打破教学定势、打破课程定势,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各种质疑和不同见解;还要集思广益,打开继续前行的思路。最后,杨教授指出:儿童哲学是“一门或所有课程”,它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渗透在各门学科当中,关键在于把握多学科视角,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特点,加强联盟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在每一门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使教学过程和儿童的思维能够“时时开放、时时回环”!
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是我所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与儿童哲学项目联盟学校共同探索学校新生活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以儿童哲学为载体,积极推动项目学校的课程规划、资源研发、联合教研、专题培训等,切实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关怀性思考和合作性思考。首届论坛于2018年12月在杭州市凯旋教育集团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