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后,“学生发展指导”怎么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0-04-08

4月6日晚,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和实践界代表召开线上研讨会,分享有典范意义的实践经验,讨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得与失,回应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展望未来路向。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研究员朱益明、宁本涛、黄向阳、杨光富、徐继节,浙江诸暨牌头中学王惠丰副校长、上海市七宝中学潘蓓蕾副校长、宜川中学心理高级教师谢晓敏以及6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鞠玉翠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所长李政涛教授提出了对举行本次团队研讨会目的的期待:一是“策划”,在总结回顾已有经验和成果的过程中,讨论确定本学期及今后团队研究的方向、目标、思路与措施;二是“回应”,面对新冠疫情带给学生发展指导及其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问题,做出及时充分的回应;三是“成果”,尽快凝练和聚焦今后的核心研究成果。

浙江诸暨牌头中学副校长王惠丰分享了该校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上的探索和经验。王惠丰认为,学生发展指导离不开对“何为品质学生”与“如何打造品质学生”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牌头中学期待学生具备厚德、尚美、崇学、竞先四个方面的优良品质,因此学校通过健全五大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整合多方力量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培养五支导师队伍、以研学和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措施,多渠道保障学校学生指导工作的开展。

疫情期间,学校思考和创新了学生发展指导的方式,通过挖掘和整合“线上菜单式资源”,助力学生自主发展。其相关做法在浙江教育报报道。

上海市七宝中学潘蓓蕾副校长分享和介绍了她对高中生发展指导特别是生涯教育的认识以及七宝中学开展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生的发展指导进行展望。

潘校长认为,高中生生涯发展导航教育系统的实践有着时代性和重要性,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是学校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七宝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完善“生涯导航教育系统”,健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实行“全员成长导师制”。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大有裨益。

潘校长还对未来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提出了展望:生涯导航教育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涯导航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在一个超越校内生涯导航教育系统的更大社会层面的推进平台;生涯导航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生涯教育指导水平。

上海市宜川中学心理高级教师谢晓敏主要分享了学校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两次学校调研发现和学校的具体实践。2010年调研发现,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状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过6年实践,2016年调研发现,教师在思想、心理、行为三个层次的指导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三个层次接受的指导增加,现状与需求趋于平衡;学生对心理层面的需求仍然相对最高。此外,她还介绍了在宜川中学学生发展规划中重点参与的“三近课程”构建。“三近课程”即“走近父母”,“走近自我”,“走近大学”。

杨光富研究员简要回顾学生发展指导发展历程后,总结了当前大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上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第一,比较重视生涯规划,比较忽视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生涯规划还常常窄化为选课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内容。第二,重视学校内部的东西,忽视外部的东西,侧重了解自我,忽视了解社会。了解社会而言,侧重于了解高校与专业,对其他行业职业的了解可能比较缺乏。第三,局限在学校的一个部门,缺乏全校性的整体推进。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架构还需要理顺和完善。第四,就研究而言,介绍实际做法的比较多,但理论性的研究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开展大中小学合作研究,可以编写一系列的书籍来为我们中小学来开展生活指导、学业指导,提供支撑。

黄向阳研究员认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实践丰富多彩,但理论研究却有些苍白,因而未来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应关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包括进一步明确指导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指导的内容、层次等,形成清晰的理论框架。在应用性研究上,可参照法国的职业与教育信息中心,出版规范化的比较完备的职业信息手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要结合起来,可以按照个案研究-理论提升-指导手册的方式展开。

朱益明研究员分享了他对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位的思考。第一,要有理论思考。要对学生发展指导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刻、全面的认识;第二,理论不一定要对实践进行规定,而是要谈清楚怎么理解实践,能帮助实践者了解学生发展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三,中心工作要对整个教育体系做出一定反思和贡献。我们要回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当代社会要培养独立的人。在一个富裕经济社会中,教育理论要发生怎样的变化。为此,中心可以联系一批学校做一种联合改革的行动,可以考虑怎么把学生发展指导的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结合起来,渗透进学校的改革与转型当中,让学生也有主体的参与。

宁本涛研究员提出学生发展指导应该关注的三个方面。第一,要关注性别问题,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我生长。第二,要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任何学习指导,不能过于强调其目的性,目标和手段应该是一个紧密的一种结合,以防学生被工具化,遮蔽了学生内心想要的东西。第三,要寻求一种平衡。要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工具性和非工具性,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中寻找一种平衡。

李政涛所长对此次会议做了三点总结,对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发展定位和实验学校学生指导工作的开展分别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李政涛认为此次会议有三个特点和作用。第一,看到了实验学校学生发展指导方面个性化、原创性、创造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中也融入了我们团队和老师的作用,是一线教师和高校研究者两类群体共生共长的见证。第二,新冠疫情之后学生发展指导出现了新变化和新创造,学校和老师们对一些热点问题,如在线教学、居家学习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做法。第三,基教所团队老师对团队未来发展都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做法。

李政涛对中心定位的建议:第一,强化问题导向。明晰本中心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生成长当中的问题和学生发展指导过程中指导者存在的问题等,同时注意聚焦,抓基本问题核心问题。第二,找到研究的盲点和生长点,注重整体的、全方位的、整合研究。可将学生发展指导放在学校整体变革、家校合作等背景之下去研究;将不同方面的学生指导融合在一起,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研究相互促进;将学生指导和教师发展打通。

第三,提炼核心的成果。这包括理论突破、思考和贡献,也包括核心产品的研制,如通过应用研究帮助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自主选择分流,也可以研制学生发展指导指南与手册。

对实验学校的建议:第一,几位校长、老师可以提出未来对团队的需求,我们的作用就是帮助者和服务者。第二,希望几所学校寻找参照系,不仅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要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在和别人的横向比较后,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优势和缺失。第三,在理论创生上也应有所贡献,希望中小学老师校长从自身优秀经验中也能出理论,理论思考和突破需要一线教师和高校研究人员两大主体协作完成。 

鞠玉翠研究员作为此次会议的主持人和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团队的首席专家,首先对各位校长、老师和专家的经验分享与发展建议表达了感谢,并提出自己对中心下一步工作的打算与计划。

基教所的前辈和团队成员已经做了很好的思考和实践,接下来要进一步聚焦关键的理论、实践问题深入探索;明确学生发展指导的基本方向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用积极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不仅重视教师、家长等成人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及自我指导,做到“助人自助”,“教是为了不教”。实践中有许多有创意的做法,即使小学生也可能有很强的自我指导能力,只是需要引导、激发。当然,许多学生自我指导能力差的问题更彰显了我们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教育者要做好“导师”,善于创设情境,善加点拨,因势利导,让孩子心中真善美的种子蓬勃生长。

现在新冠疫情的发生,对教师、学生、家长和我们研究者都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突发状况,如何调节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如何安排时间以保证“宅家”生活的丰富、健康,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如何与亲人相处,如何保证复学阶段的安全等问题都更加突显了。这既是实践问题,对理论上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等相关主题也提供了研究的契机。

为了推进工作开展,因新冠疫情耽搁的论坛与征文、培训、联盟等活动将尽快启动,以便凝聚经验、交流碰撞、反思提升。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团队成员长期关注相关问题,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部分):

早在2007年黄向阳老师于《思想理论教育》发表《发展性的和真诚的生命教育》一文,对学生发展指导很有启发意义: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的道德成长的话, 生命教育就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寄望一劳永逸。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 不能只从成年人的角度考虑, 更不能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如果用漠视学生情感和需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以薄待生命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教导过程的基本精神就与教导内容相背离。


谢晓敏老师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设计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发表于《大众心理学》)


以鞠玉翠硕士论文为基础,发表在《教育研究》(2008)的《小学生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运用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文明礼貌用语训练等方式改善学生行为方式,有效减少欺负行为


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刍议》(2010)一文中,黄向阳老师强调,指导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现在依然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学生指导是高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职能,是教学、训练、管理替代不了的一种常规服务。我国普通高中亟待建立与教学并行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朱益明教授于2010年提出在高中阶段开发、建设“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以帮助高中学生确定及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此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抓住校本教材、教师角色、校外支持和学生发展四个关键点。


2011年,朱益明教授在《审视高中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的视角》一文中再次明确,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之一,且高中导师制需要以学生发展指导思想为依据,确立高中导师制的合理定位,使高中导师制成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之后,朱益明教授在2012年4月第2期《基础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普通高中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的行动策略》,在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提高教师指导能力、重建学校制度文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四方面为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策略。


在2011年第2期《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上,杨光富老师发表了《国外中学学生指导的实践与特色》一文。该文介绍的各国均建立起了专业化的学生指导队伍,素质普遍较高。各国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积极开展学生指导工作。经过百余年发展,学生指导已经成为和教学、管理并重的现代学校三大职能。


2013年,朱益明教授发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因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从教育理论视角介绍什么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含义与要求,分析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学校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现状与问题,介绍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国际现状,论述我国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2014年,黄向阳、王保星老师出版《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实践案例集》,展示了近三年28所高中的先行探索与进展,介绍了学校层面的推进策略与举措,提供了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实践案例与操作模式,帮助普通高中学展指导制度从文字走向实践。


杨敏毅和谢晓敏老师合著《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2014),以故事为中心,以聆听手记为载体,帮助学生理性对待高考、考试、处理人际关系、与家长和谐沟通,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失眠、抑郁症、强迫症等,能够帮助非心理专业的一线教师更轻松地读懂学生心,对学生做出更有益的指导。


在2015年6月,杨光富老师出版了《国外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历史演进》一书。该书重点探讨了国外学生指导的政策法规,校内外的相关机构,专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指导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等,为我国普通高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提供一个可供借鉴国际视野。


2015年10月,朱益明教授在《基础教育》发表《论我国高中生涯教育与指导的原则立场》,强调生涯指导不仅是方法,也是思想、精神,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能停留在“说教”和“灌输”层面,更注重师生之间的分享、研讨与探究。


杨光富老师在2017年第8期的《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学生指导制度的历史沿革述评》一文。该文认为,美国学生指导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科的支持、指导教师的培养、专业协会的引领及相关法规的保障等。


在2019年第6期《新课程(中学)》上,王惠丰老师总结了牌头中学系统开展学生生涯规划的实践: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大学专业要求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等途径,让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期待的发展方向,为将来选择专业和高校提供参考。


潘蓓蕾老师于2019年在《基础教育》发文,以上海市七宝中心为例讨论高中生生涯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该校基于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形成了“全方位、全程化、多路径”生涯发展导航系统,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鞠玉翠教授主持翻译的《课堂行为管理指南》(2019)是一本亲切而又实用的课堂行为指导手册。从建立行为规范引导行为,到常见课堂行为问题的应对,再到严重的情绪(如愤怒)、行为问题(如欺凌)的处理,本书所呈现的每一项技能或方法都辅有案例支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教育者常见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